APP下载

文艺批评队伍建设、生存环境及其他

2017-03-25

美育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艺队伍艺术

吴 戈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艺批评队伍建设、生存环境及其他

吴 戈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艺批评必须重视批评队伍建设,娱乐性文化环境、官本位话语体制、市场化标准口径和维持型创作现状所导致的批评队伍建设迟缓必须有所改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具有文化思想涵养的批评家,将改变文艺批评的局面。

文艺批评;队伍建设;价值观;环境建设

一、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是一项新任务

很长时间里,中国文艺界有文艺批评家,但是没有文艺批评队伍。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文学艺术界批评队伍的失语、缺位、违心、无效等充满了负面评价甚至是社会问责,占据了舆论主流。似乎是文艺批评队伍失职造成了这种现象,但是,这种评价在笔者看来是失之公允的。我们可以环视周边、顾盼左右,造成我们的文艺批评这样疲软无力不到位状况的,难道仅仅是文艺批评自身的原因吗?很大程度上,批评界失语、缺位、违心、无效的状况并非真正的文艺批评者所希望的,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来自批评家或者似有似无的文艺批评界,而是我们的娱乐性文化环境、官本位话语体制、市场化标准口径和维持型创作现状所导致的。

认真说来,指责文艺批评队伍涣散、缺位、失职,其实也没有道理。因为我们的文艺界从来就没有一支常备的批评队伍在文艺队伍中。在笔者印象当中,文艺批评队伍是近年才匆忙组建起来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的各协会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是2014年5月30日才成立起来的年轻的协会,成为中国文联机构里的第12个协会。这应该可以说明,在文艺界,原来并不存在组织形式上的文艺评论“队伍”。原有的文艺评论,其实就是一些理论研究者面对文艺现象偶发性地发言发声给人留下“评论界”的印象。“文革”前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屈指可数,新时期的中国,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电影的研究性和学术性评论趁着文学艺术的复苏而潮头涌动,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文学艺术批评”大潮。这个时期,“文艺评论界”队伍的形成几乎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因为有一个群体存在。北京、上海集中了最多的文艺评论家,一些省份,也或多或少有在全国文艺批评话语里有份额、有席位的评论家。他们分散在高校、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化厅艺术研究所之类的单位。他们彼此声气相通,相互呼应,虽然并无组织联系,最多是某种松散的“文学研究会”方式有一些活动,但是那种精神气象是一体的。后来,这种存在感又淡化了。直到2014年5月30日才算是有了全国性人民团体的文艺评论家组织——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全国各省市文联也或前或后地成立了相关组织。

成立之初,就文艺评论家队伍的建设及其所关涉到的因素做一些探讨和观察,也许是必要的。

二、文艺评论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导向

如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文艺评论家队伍,不但会从老中青文艺学者、美学学者、文学学者当中迅速集结起一个强大的阵容,而且,当时的文学热、报告文学热、文艺思潮热、美学热、比较文学热、文艺方法热、文化热——文坛上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思想界洋洋乎大观,滔滔兮奔流。沉重的使命,神圣的忧思,灼热的追问,悲壮的绝叫,激越的呐喊,簇拥着、涤荡着、推动着那个时代的文坛。

但是,后来变了。娱乐型生活到来,很快颠覆了文坛盛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观众习惯于所谓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对既成的文化价值的消解,对熟识的历史叙述的颠覆。轻薄的娱乐魔棒点化戏说着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熟悉的一切,轻歌曼舞、流连戏蝶催眠了民众,渐渐地,熟悉的陌生了,虚幻的置换了现实。娱乐化文化环境取代了思想性文化社会,其特征就是从戏说历史走向亵渎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进而掏空了民族价值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土壤。遗憾的是,对于我们的整个民族来说,这体现为时代性。

娱乐性文化环境的潜在危险在于拒绝深刻、嘲笑崇高、贬损优雅、矮化英雄。实际上,从这种泛娱乐时尚的洪流中,我们可以明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写文学史”就开始了对价值的重新评判,言说的是“颠倒被颠倒了的历史”,其实矫枉过正,脱离历史背景抽象地谈论一些人和事,结果是搞乱了价值标准和历史判断。被现任中国文艺批评协会主席仲呈祥在从前许多场合批评过的当下文坛状况:“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取代了原来文化坐标中的“鲁、郭、茅”“巴、老、曹”,实际上,这种令人焦虑的情形其实正是从20世纪某一阶段戏说历史、嘲弄崇高的那个时候点滴渐变开始的。张爱玲、废名、沈从文、周作人等,成为被找回来的瑰宝;那些在现代人性启蒙、国家意识建立和民族意志张扬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文化先驱和思想先哲,却被矮化、贬损甚至被佛头着粪式地形象颠覆。从《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开始的一系列“走下”书写,《红墙内外》的所谓“真相”“解密”的颠覆性描绘,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价值受损和民族历史标尺下滑的一个拐点标志。写“有缺点”的英雄人物渐渐变成了痞子化、流氓化、妖魔化的所谓“还原历史真相、凸显肉身本色”的“重写”和“戏说”,一部伟大的民族历史、一些伟大的国家英雄、一群又一群的革命先驱就在一次次戏说、一次次矮化中被渐次颠覆掉了,一个有灿烂文明发展史的民族、一个经历了浴火重生的磨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似乎成为毫无道理的存在、没有逻辑的侥幸。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国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优秀传统也没有任何遗产力量可以发展的国家。

我们失掉了分寸尺度和价值标准。

要建设文艺批评队伍,我们首先就要清理这样的文化乱象,要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使命和担当,去对文化艺术重整秩序,重建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批评队伍成为一个有正确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的群体,关注文艺创作实践却不仅仅去解释和欣赏实践,要在分析、总结实践当中去指导实践、引导实践。文艺批评应该谙熟文艺创作的感性逻辑,应该善于欣赏文艺创作的感性智慧,可以尊重文艺创作的感性经验,却应该比文艺创作更理性、更宏观、更高瞻远瞩,更具民族文化建设的整体观和全局感。

建立一支有正确历史观和价值感的文艺批评队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有利于文艺评论健康发展的环境

文艺评论健康发展的环境,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营造的环境。

首先应该鼓励百家争鸣,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健康发展环境”的前提。如何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基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发展的方针的前提下,鼓励流派纷呈、百舸争流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文艺批评才会言之有物,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喜听谀辞,怨怼诤言,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还是要提倡闻过则喜的健康心态和文化环境。

其次是应该设定爱国、健康、向上、美感的基本价值框架后鼓励批评家从不同方法出发建立不同的批评体系,面对百花齐放的文艺现象才能够避免一把尺子量尽天下风流的现象。中国近现代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一边倒的“易卜生主义”标准,只选择一点的“写实主义”管窥;“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要求;“市场功利主义”的戥子……反思起来,一种流派、一家观点、一种价值的“一把尺子量尽天下”的做法不但让文艺评论眼光狭窄、寻章摘句、僵化陈腐,成为“灰色的”表述,不招人看,而且也剪裁、阻碍了文学艺术创新中最有价值、最活泼生动的内容。不要从固有“尺子”出发而应鼓励批评家从艺术创造的新样态、新美感、新内容出发去开展文艺评论。

再次是要把文艺批评当专业。政治家、思想家、道德家、教育家、美学家、文艺家、科学家、哲学家在社会生活中为人类的存在、建设、发展各显其能,艺术批评是一种专业工作,与我们的大众文化时代高度自由便利的传媒背景下大家都可以谈谈感受、说说看法、讲讲观后感之类的“门外文谈”“门外艺谈”的“民众评论”要区别开来。不能区别这一点,就不能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的能在动力调动起来。因为,不能充分认识到文艺批评是专业工作,就会使之变成一般性茶话会、菜市场的“众语喧哗”甚至是茶馆谈资的信口开河、小编剪裁的花边传闻。那样,文艺批评家就得不到尊重,文艺批评就没有社会地位和价值空间。

众语喧哗不一定是繁荣,大众口味不能取代专家批评。众口铄金的网络时代,那种盲从跟风的集体无意识,那种“吃瓜”群众的口水成河与自由随意的大众文化背景下,可能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引领指导。关键是,专业人士应该真正训练有素,是真知灼见的文艺批评家。

四、用尊重激发评论家开展文艺批评的积极性

如果承认文艺批评家是一些专业人士,如果明白文艺批评家不仅仅是文艺创造活动、文艺欣赏活动的评介者和引导者,如果了解文艺批评家对文艺创造心理、激情、美感的深入研究、深刻体察和深层分析,就应该用尊重科学家一样的心态来尊重他们。

应该冷静地区别一般人包括官员们谈谈感受、心得、看法的业余随意与专业批评人员文艺批评的专业专注之间的不同。尤其不要把专业人员变成文化官员个人随口意见的注疏者,不要把专业人员变为流行术语、流行口号、流行观点的学舌鹦鹉。一方面专业批评家应该意识到批评主体性的不可丧失,另一方面也应该强调要营造那种让平庸的话语无处容身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而不是相反。

首先是专门领域的文化官员要慎言慎行,要避免我们不难见到的那种情形经常性地发生:官员用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知半解、娱乐趣味去左右艺术生产和指导创作活动。文化官员因为有权力,掌握着资金也就掌握了文艺生活的话语权,这不但给艺术生产带来不良影响,实际上也否决了文艺批评的专业性。久而久之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文艺批评不重要,分管文化和掌控资金的领导意见和长官意志才是最具要害的“批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要想有一个正常的文艺批评风气,也是天方夜谭。

其次是文艺批评家的心态、行为很重要。不尊重文艺批评的人不把文艺批评当作专业尊重、不看作学术活动去敬重,文艺批评者不能够逆来顺受,太不把自己的批评工作当专业。虽然很多时候出发点是个人自身,但是,很大程度上许多问题也是社会风气、文化特征在文艺家个体身上的折射。问题在于,社会风气是客观的一面,文艺批评家主观的一面必须有鲜明的定位:文艺批评家应该坚持独立见解而不是看领导脸色行事,不是注疏分管领导意见的文职人员。文艺生产的内在规律、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特征、艺术尺度公约与思想价值原则等,不应屈从于领导意图和长官意志。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当不了文艺批评家,屈从于长官意志的笔墨,也会谄媚于人情。因为,评论者的立足点并不在文艺。在笔者看来,没有风骨的批评,首先是从没有脊梁的人格开始的。

五、通过学习积累有效提高文艺批评的总体水平

首先要强调“史、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一个够格的文艺批评家,必须有正确稳固的历史观、哲学观、价值体系、民族文化的知识构架,要有深厚的一般历史、专门历史和文艺理论包括艺术史、文学史、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够在面对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的时候,敏感地把握“意识到历史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深度”,至少敏锐地看得到创作人员的思想高度、生活厚度、历史深度、思想锐度,因此正确地阐发、传导那些感人的现象描写背后深厚的情感内容和思想矿藏给读者大众。

其次还得知识更新。一个活跃的文艺批评家,必须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新生活的热情、知识疆域的扩大、新知识的补充。他必须学习文艺批评的新思潮、新方法、新派别,要知道辨别这些新思潮、方法、派别的“新”的价值。哪些“新”能够看到新景观,产生新内容,犹如新器具的功用产生的功效一般,那就应该迅速掌握;哪些不过是雕虫小技,障眼魔法,那也得火眼金睛,避免花拳绣腿的出乖露丑。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是角度不断变化、方法不断更新、景观不断丰富、认识不断加深的历史。文艺批评也不例外,有方法手段的更新变化带来的发展,没有这样的学习以适应变化发展,文艺批评家就会僵化陈腐,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文艺发展面前力不从心、褒贬无词、进退无据,最后陷入“失语”。

最后也是强调学习。尽可能学习艺术门类学科里的各种艺术种类的知识,学习艺术种类中不同艺术流派的知识,学习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的源远流长的知识,学习当下不断发生的艺术创造的方法、手段、特征、优劣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要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体系、价值框架和美感经验。这样,当他面对一个鲜活的艺术想象或者一件具体的艺术品的时候,所有积累就聚集、就发生作用、就自动处理文艺信息,整合、爬梳、剥离、剔析、聚焦……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结论与总结分析,这恰恰是没有长期艺术准备和精细美感经验积累的人所不能做到的。美的敏感,拖着美感经验的长长的历史,让批评家的评价有理有据,好的批评家带领读者或者观众进入一件具体作品的时候,品咂的实际上是文学史、艺术史前进到那一刻时候的高光点与聚焦处。

美感的敏锐、思想的洞见、历史的意识、民族的精神、文化的价值等,是批评家在面对作品时内心产生出来的长期积累、知识整合的集合效应,这是一种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很难胜任批评家的工作,就只好根据个人喜好谈谈感想、随意说说感受,如此而已。

好的文艺批评家,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簇拥推动文艺创作的文化思潮、对具体作品所负载的时代印记和所收纳的精神气象、对族群文化的美感母题和创新趋向,常常有别具慧眼的感悟力,他们应该是时代文化的总结者、文学艺术的美感发掘者和民众美学趣味的引导者。

六、加强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应该是一个长期计划和综合工程。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与教育现状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

一是长期计划。文艺人才队伍的培养,有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培养的理论批评人才。要加强大学、艺术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以史、论为主干的基础课程和以流派、文体、风格为核心的实训课程要精心设计好,为“训练有素”的人才培养开设可靠、管用、有效的课程。通过四年本科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在宣传部门、文化部门、高等院校、博物馆、文化馆从事相关工作却又能够担负起文艺批评的社会责任的基础性人才。

二是开展集中培训的特殊项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学的“全国文艺理论进修班”、中国人民大学等四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文艺理论进修班”做法很好,时间不短,多则两年,少则一年,有意识地将那些有潜质的青年才俊招聚在一起,系统学习,强化训练。结果,参加者后来大多成为全国各地的文艺理论的研究大家与批评权威。

三是不定期举办短训的文艺批评骨干人才强化班。宣传部门、文联系统平时联络的文艺骨干中长于理论思维与批评文字的人才,应该定期不定期地集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培训,让他们在文学艺术发展中成为活跃的力量。文学批评人才的强化训练,不仅仅是方法训练,而且是能力提高,这种提高以强调艺术感受力、文艺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前提,要特别避免缺少实践经验和美感积累的空头评论家面对鲜活的文艺实践褒贬无辞、进退无据或者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现实生活中这种把鲜活的文艺现象分析得枯燥无味、面如死灰的理论评论,实在是随处可见。

四是组织专题学习、专题笔会的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培养人才。选择重大专题、基础课题、具体任务,一个一个地开发研讨,一批一批地组织规划文章,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活动,也能有效地训练人才。这样既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体现在实践中学习中相互影响、彼此砥砺的“群体效应”,又有利于引导年轻批评家关注一些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基础问题,在学习钻研中夯实理论素养与社会观察能力的基础。

七、走出文艺批评陈词滥调的怪圈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一个黄金时代,似乎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推动下出现的。当时的文艺理论工作者老当益壮者、鼎盛春秋者、后生可畏者形成了三代人叠加攀登与梯次冲锋的景观。

这是颇为热闹了一阵子的景观。

但是,时过境迁,消失了。

认真检讨起来,那种热闹一方面开拓了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者的视野,但是又使得人们有些兼收并蓄的浮躁,中国学术界的二度西潮(第一度是近现代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波澜壮阔地展开的,第二度自然是中国新时期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有代表性的年份就是1985年的所谓文艺理论研究的“方法年”,之前的比较研究、新批评思潮、人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阐释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结构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理论、熵理论、协同论、突变理论、神话学理论、仪式理论、文化学理论、民族学理论、城市空间理论……走马灯般地卷过中国文坛,用别人的尺子量自己的地,用别人的剪刀裁自己的布——一方面显得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是另一方面渐渐地也出现了主体自我迷失的负面影响。一是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跟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视点转来转去丢失了自己,就是“话语”转述者;二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名词爆炸,表面研究角度很新,实际上不解决研究对象的实际问题,是为食洋不化。无非是用新思潮、新方法、新概念佶屈聱牙地将眼前的现象重新说一遍,所谓研究和批评就变成了新方法、旧内容、老问题的重新妆点,形新而实旧,这些所谓新思潮弄潮者,并不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引经据典这个思潮那个学派满篇注释、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地“六经注我”敷衍成篇,端着所谓学院派、大理论家的架子,下那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明朗的事情晦涩化的功夫,文艺批评就花拳绣腿、面目可憎了;四是脱离文艺现象实际、撇开文艺作品本身,借题发挥,卖弄概念,自说自话,让人如坠烟海,一头雾水。结果是文艺实践界对文艺批评界的集体唾弃,这种现象还不能说与文艺批评者的离开文艺现象、文艺创作作空虚玄想却又指手画脚的行为没有关系。

没有自己话语体系的理论批评真是让人欲说还休。我们的卖力耕耘,收成却不能高估。

在这种状况下,民众文艺批评的兴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合理性。说人话,讲实话,强调有针对性的鲜活的话,形成了与食洋不化的陈词滥调迥然有异的个性色彩与真切内容。我们应该就此清醒,引经据典的掉书袋癖好应该革除,装腔作势的洋八股痴迷必须唤醒,还文艺批评以自然清新、亲切平易的状貌。

八、迎接新形势下的新批评生态的到来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莱辛雄踞剧坛评论的精彩与俄苏时期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简称别车杜)的权威,才是文艺批评的黄金时代。一方面感叹时代不再,一方面满脸迷醉的神往。笔者想说,那种时代、那种权威一去不复返了,应该沉下心、睁开眼仔细想一想、认真看一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将贵族式的话语垄断和官方式的话语权威送上了末路。

应该看到媒体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发表和资讯传播便利,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也决定了这种社会生活中的文艺批评的革命,民众批评时代到来了,这是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批评、手机自媒体信息平台批评、个人信息平台、公众信息平台、朋友圈、转载复制文化,等等,为民众批评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时间、空间、渠道,简易的发表方式、迅捷的传播渠道、可复制的增长空间,以及可累积、可变化、可延伸的量变过程……肯定地,全媒体时代的民众批评要与传统的纸质报纸杂志上的文艺批评分庭抗礼,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势不可挡,其覆盖面越来与宽阔无边。在建设我们的文艺批评队伍的时候,必须让成长中的文艺批评者了解、面对、积极迎接这种民众批评时代的到来,加入其中去大显身手。

(责任编辑:刘 晨)

TheConstructionofanArmyofLiteraryCritics,TheirExistentialEnvironmentandOtherThings

WU Ge

(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my of critics and its retardation caused by a cultural atmosphere characterized by entertainment,an official standard discourse system, market standardization and production orientated toward the maintenance of status quo must be addressed. It will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to create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set up the right values and train critics with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refinement.

literary criticism; team building;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2017-08-19

吴戈(1958—),男,云南楚雄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戏剧文化学研究。

I03

A

2095-0012(2017)06-0083-06

猜你喜欢

文艺队伍艺术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纸的艺术
□文艺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节日畅想曲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