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需要读书声

2017-03-25沈娇

创新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文章

沈娇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教学的深入,笔者对朗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朗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多帮助。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声朗读能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强调朗读在这方面的作用:“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当学生初读一遍课文时,只是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求学生去“悟”、去“说”、去“写”那些只有理解课文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学生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才会有“悟”,才能“说”,才能“写”,尤其是对诗歌的学习。所以,在教授冰心的《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时,笔者就先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解决文中的字词,接下来再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诗歌,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节读等,在每一次朗读之前笔者都会提出具体要求,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每一次的朗读。就这样,许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而好的文章就更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这样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有感情,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学生还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二、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也许有许多人认为,情感体验在生活中获得就够了,朗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不然。文学作品大都是作者以恰当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利用文章中富有感情的语言,去撩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通过朗读切实唤起情感体验的冲动。

其一,让学生在朗读中唤起不曾领悟到的一些情感。

《大话西游》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真情存在着,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例如亲情,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教授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些学生一边读,一边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感到好笑,对文中父亲的行为更是感到不理解。于是笔者指导学生把文章中的“我”当成自己,代入角色后再去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反复体会,笔者再适当地加以点拨,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渐渐沉重了,他们终于能理解文中的父子深情了。这种诵读方式使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寒冬的清早,当他们还在暖和的被窝里时,父母就早早地起来忙碌,为他们准备丰盛的早餐;炎热的夏夜,当他们在空调屋里做作业时,父母却为了不影响他们而在外面汗流浃背……对这一切都感到理所应当,甚至还埋怨父母不爱自己的学生们,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了原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原来时时刻刻都在身边。

可见,学生朗读这样精彩的语段后,对于原本就存在的亲情不再视而不见,而是重新体悟了久被他们忽略的亲情,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

其二,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某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例如,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笔者让学生初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三代人之间的温馨、和谐,再读,体悟生命的美,细读,感悟生命的分量,其中有贤良、有孝敬、有责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接受生命的洗礼!

其三,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每教一篇文章,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想使学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于自己,并且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仅仅依托教师的分析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朗读,发挥联想、想象,形成自己的认知,才能真正有所得。

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话:“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笔者在教这一部分时,并没有急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或是替学生去想象这种情景,而是把想象的空间完全留给学生。因为这种形象的语言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朗读,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使其把不同时间经历的事物形象联系起来,构成一幅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画面,也把他们曾经经历过然而并不十分清晰明确的生活画面变得清晰、明确起来:下雨时,房屋、树木间朦胧的景色;下乡劳动时,弯弯的小路、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等。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笔者认为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悟,比一味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再对学生渗透一些思想教育,提高其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这样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益。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总是尽量让朗读贯穿每一节课的始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是阅读的关键所在,朗读对自己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朗读还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课堂书声琅琅,对于学生理解文章、体验情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一如既往地把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