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17-03-24胡兆玮靳瑞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0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考试考核

胡兆玮 靳瑞芳

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被确定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实行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2004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开始进行考试招生方式的革新;2007年,国家批准8所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到2012年,实行考试招生模式改革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69所。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仍是高等职业教育选拔学生的主渠道[1]。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模式的改革也成为大势所趋。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既要有技术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考试招生模式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考模式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2]。但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完全相同的考试招生模式,影响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彰显。一方面,考试内容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无论学生报考什么类型的院校,都是用相同的试卷、相同的考试模型进行测试,即使实行单独招生考试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考核上也偏向于文化素质的考核,对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和人才发展的智能结构差异。另一方面,招录模式不科学。高等职业教育在招录方式的制定上完全按照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录取模式进行。在录取设置中,实行“先本科后专科”的录取顺序,招生批次设定在本科之后,因此往往只能录取到本科、甚至是民办本科院校退档的低分学生,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3]。同时,让高职高专院校在本科院校之后进行录取,强化了高职教育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识偏差,加深了高职教育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层次色彩。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招考模式及特点

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吹响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行分类考试、倡导职业技能型高考,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分开进行招考,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一是对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过去的文、理科分类考试在新高考改革中将被取消,将目前进行的“3+X”模式改为“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考生根据报考条件要求和自身特长,再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6科中选取3科作为考试内容。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实行分类考试,提高职业技能在考试内容中所占比重,充分考虑考生多元化的智能结构差异。二是对招考模式做出调整。新高考改革将改变目前分批次的计划公布方式、志愿填报方式、投档方式以及录取方式,进一步合并录取批次,取消以院校为单位的招录方式,实行以专业(类)为单位的录取模式,为高职院校和考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同时,高职院校的录取不再安排在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之后,而是与普通本科院校同时进行录取;推行不分批次录取、以专业(类)为单位的招考模式,为高职院校选拔优质生源提供了可能,也让有潜力和有意愿成为技能型人才的考生能接受更适宜的职业训练成为可能。

三、新高考改革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新高考改革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的选拔,使高职高专院校获得优质生源成为可能。同时,录取批次的合并,使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同一层次中竞争生源;以专业(类)为单位的投档模式,使专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劣势专业不再能得到院校的庇护,优势专业将进一步做强而更受社会的欢迎。新的高考改革,还将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形态等产生极大的冲击,也将会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一)推行分类考试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招考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招生体系,拓宽生源途径,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不断完善考试招生方法,构建技能型高考体系。对考生报考的专业,以专业技能考试为重点,以文化素质考试与职业技能考核并重的综合考核方式为依据,充分考虑专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择优选拔。完善单招、单录体系,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单招、单录要突显择优录取的专业性,考核内容要反映出职业教育特征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人才考核时,要以技能考察为主,文化素养考核为参考,选拔出具有潜力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软实力

新高考改革将撤销分批次的招录模式,使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的录取同时进行,在同等条件下接受考生和社会的选择。这也将导致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录取优秀考生上的直接竞争,这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等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要结合市场动态、紧跟经济发展步伐。邀请一线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专业、课程、实践等方面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专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三)加强专业建设,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新高考改革将实行以专业为单位的招录模式,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带来极大挑战。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专业建设,突显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加快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式建设[4];专业建设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要紧跟社会技术进步的步伐,构建一系列突显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专业,以优势专业带动劣势专业,以热门专业带动冷门专业,以特色专业促进普通专业,逐步增强专业的社会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加快课程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教学改革,突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新高考背景下将实行文化素质考试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产生巨大冲击。高职院校要构建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职业教学体系,构建技术性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行专业课程职业化、职业课程行业化、实践课程企业化,实现高等职业教学标准的行业化,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融合、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职业技能融合、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融合,引导学生参加与社会接轨的考试、考证,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即能无障碍上岗。同时,强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将企业行业教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行业技术人才的互聘机制,选派教师进入行业车间,全面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促进有知识、懂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从企业行业一线选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改革等教学活动,推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1]蒋丽君.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2]赖星华.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历史变迁、特征及功能[J].当代职业教育,2014(7):4-7.

[3]袁丽伟.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考试研究,2015(5):116-117.

[4]曲海洲.高考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13-15.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考试考核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内部考核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