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学校教育文化言说的四大支柱

2017-03-24王一军

江苏教育 2017年58期
关键词:言说学校文化

王一军

点评

当代学校教育文化言说的四大支柱

王一军

文化言说;理性认知;人本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约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自然生长说,二是继承创新说,三是积极建构说。“自然生长说”的不可靠在于,学校文化之所以可以交流归因于“言说”,而“言说”的主观性与自然生长是相悖的。继承创新与积极建构的可靠性就在于承认学校文化仅仅是一种“言说”。因我国学校从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受国家教育规约,学校仅仅是范畴意义上的文化存在,而非有某组织特质的文化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特定学校组织的文化描述只能是个性化的文化言说。此一理解与社会群落的文化理解不同,社会群落文化具有自然生成性,是一种存在,其言说是对文化存在的探索与解读。把学校描述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落,赋予文化内涵,并试图准确描述,是徒劳无益的。在现实语境中,夸大学校文化建设成效,也是不可靠的。学校文化言说的意义在于宣誓教育实践的意识形态,在于寻求有个性的教育理解,在于厘清学校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以明确学校的精神追求,形成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学校文化言说是一种教育力量和发展力量。

这组以学校“文化主张”为主题的文章,代表了当代学校文化言说的主要方式和表达水平。一是借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是 “南菁书院”,学校精心提炼传统书院教育文化,明确“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作为文化主张,以学校美育的整体实施进行文化传承与时代转换,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表面是挖掘历史文化元素,本质是为一种文化偏好寻求合理标签。二是向贤。斯霞是新中国著名教育家,也是南师附小教师的杰出代表,“童心母爱”生动展现斯霞教育人格的精神特质。南师附小因此将“爱的教育”确定为文化主张,将“童心母爱”认定为最纯真的教育本质,最传统的文化表达,最温暖的职业使命。以圣贤思想为学校文化主张,表面上是校本的文化依赖,本质是寻求文化理解的权威地位。三是赋意。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秉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差异是最好的资源”“多元共生是和谐生长的基础”等教育理念,以“和融”为文化主题,追求“合而不同、不同而和”教育理想。与其说是一种文化愿景的设计,不如说是时代教育思维的个性表达,是对日常词汇的教育赋意。

这些学校文化言说方式之所以被认同,并体现较高水平,归因于三点。其一,有视野。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以“百年童心,快乐生长”为文化主张,追求澄明灵动的生存状态和“成就最好自己”的价值体现,彰显了儿童中心教育的文化视野。南师附小的“爱的教育”文化主张,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终身关怀的文化特征。其二,重理念。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 “创造幸运”这一理念,赋予“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内涵。其三,成体系。南菁高级中学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追求,整体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深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变为现实,学校教育逐渐走向美学境界。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在“博雅精神,儿童世界”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确立了包含校训、育人目标、办学目标的理念体系,以及包含博雅课程、博雅学堂、协商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实践体系。

为植入教育现代性追求的语境之中,当代学校教育文化言说应确立四大支柱。

其一,理性认知。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社会现代化进程一样也是借助于科技力量这种工具理性的扩张得以延展和深化,这种理性思想表现为对普遍秩序及其背后发挥支配作用的自然法则的信仰、好奇和探索,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世界看作是有序的,可以为人的理智所把握。这种理性思想在教育文化上表现为重视教育规律的探讨,强调学校教育行为的理性化,重视建立教育实践基本规范所需要的公共理性。这种公共理性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对学校文化发展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作为一种理性的过程,这种规划被认为是一种设定目标的、连续的、系统的、以定量的方法为基础的活动。它基于一种假定,即学校文化发展是可以规划的,计划可以变成行动。如果严格地执行计划,计划中的目标将会实现。当然,理性追求的另一含义在于学校文化规划还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它以吸引人的、可实现的愿景为基础,但承认学校文化发展是以复杂性和有限预测性为特征,只能进行适度的控制。因此,文化规划设计作为一个沟通的过程,注重激发创造力,鼓励随机应变,随时采取新行动,并且以有效发展为目标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规划表现为鼓励人们面对学校教育问题复杂性的行动框架。

其二,人本追求。社会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意义在于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基于教育在解放个人、推动人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特殊历史性作用,教育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于回归人性,通过具体实践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转型。独立的个人,是具有自主、自立、自律和自由性质即独立人格的个人,也就是充分社会化了的人。现代学校教育需要提供促进人的充分社会化的平台,引导年轻一代在社会实践活动和普遍的交往关系中生成独立人格。这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学校教育实践对人的发展束缚,赋予教育对象充分的发展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要学校教育把年轻一代置于对等的地位,使教育的各主体获得平等的权利,教育中的主体关系转变为以个体为本位的互动关系。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还在于引导年轻一代认识现代人作为“类”的道德使命,通过课程的结构化来推动作为现代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三,根植大众。民主与自由作为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内涵,决定了现代学校教育必须满足和尊重广大民众广泛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当代学校教育文化必须走出精英取向而根植大众。根植大众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公平,公平是从正义思想中引申出来的最基本的原则,同质的平等观和差异的平等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平等水平。同质的平等观代表了原始的平等,差异的平等观代表着更高程度的平等,因为它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肯定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自我价值的权利。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平等应从“同质平等观”出发保证起点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义务教育领域也应适当考虑受教育者的差异性。随着全民教育理念的推行,学校教育文化已经扩展到整个社会,是一种更为普遍和理想的教育形态,是从平等理想出发对差异性的某种补偿。全民教育的出发点决定了当代学校教育文化必须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追求平等、差异和补偿的统一。

其四,终身关怀。“现代人”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在现代社会,迅速变革和全球化现象一起改变了人与时空保持的关系,每个人都必须在这样的生活中掌握自己的命运,谁都不能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所以现代教育必须体现出对人的终身关怀。教育必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教育对人的终身关怀,超越了启蒙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区别,进而生成了“教育社会”这一崭新的概念。在教育社会中,事事时时都可成为人学习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当代学校教育文化必须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需求合理规划教育行为,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为学生呈现世界的整体图景,还要为学生提供在世界自由行走的指南针。

G47

B

1005-6009(2017)58-0029-02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言说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谁远谁近?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