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篮球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7-03-24朱春强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篮球文化中国特色发展现状

摘 要:阐述篮球文化概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详尽分析我国篮球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构建系统的篮球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篮球文化;发展现状;中国特色

自1995年中国篮球尝试走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道路至今已经整整过去21年,这21年中,无论是竞赛制度,联赛管理,还是商业开发都一直处于改革状态中。“尽管整体上在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同样充斥着反复震荡和起伏不定的情况,参赛队伍不稳定、赞助商变换频繁、裁判黑哨、球场打架等问题层出不穷。”[1]2016-2017新赛季中引爆球迷眼球的周琦、王哲林、易建联“球鞋闹剧”更是喧宾夺主,抢了CBA联赛的风头。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寻出各自的原因,但深层次上看,它们都与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篮球文化密切相关。

1 篮球文化内涵

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篮球文化概念的界定虽未达成一致,但总起来讲,大抵涵盖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几方面内容,本文借鉴王振涛、单清华在《篮球文化建设探析》中的阐述方法,将篮球文化定义为:“所有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类群体经过篮球实践获得的意识及行为,形式及内容、物质与精神的总称,它涵盖有关篮球运动全部的技能、知识、制度等各个方面,核心是群体长期养成的价值观,是运动外在表现与内在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2]

由此可见,虽然在宏观层面上,篮球文化可以划分为精神意识、制度文化和物质行为三个层级,但具体到微观层面上,“但凡与篮球运动有关的如职业竞赛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球迷甚至啦啦队的语言举止;校园篮球中学生的兴趣,教师、家长的支持力度;社会中篮球周边市场建设等都可划分到篮球文化范畴内,它们无疑都可从侧面反映出区域内文化建设的成果。”[3]

2 我国篮球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阻碍篮球竞技性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自豪,但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漫长的封建文明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的无形束缚。1891年篮球运动诞生于美国,随后的1895年便传入中国,可以说,两国拥有几乎相同的篮球历史,然而一百多年后,其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作为北美四大竞技体育赛事的代表,NBA俨然成为美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让世人认识到美国文化中勇于拼搏而不失公正,彰显个性而注重融合,尊重历史而积极创新的文化特征。相比之下,我国篮球则长期浸染在清静无为、恬然无争、友谊第一的中庸知道中,这与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儒家道家思想一脉相承。具体表现为,中国球员比赛中不善于身体对抗,讲求团队配合而忽视个人表现;训练中重视技战术而轻视力量对抗。可以说,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种传统文化中的桎梏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篮球水平的整体提高,亟待解决。

(二)篮球职业化市场化建设踟蹰不前

1995-1996赛季,中国篮球开启职业化道路,历经21年后回过头看,当初构想的蓝图远未实现。联赛竞技水平不高,为了提高观赏性,每年花重金聘请大量外援,本土球员只能充当配角;国际竞争力逐年下降,曾经的亚洲霸主如今甚至被韩国、伊朗、叙利亚甩在身后;丑闻频出,裁判员执法不公,球场打架辱骂现象不断;俱乐部仅重视短期利益,无暇顾及长远发展。以上现象无不透露出我国篮球职业化、市场化的举步维艰,而依托职业联赛这个舞台生存发展的相关产业更是萧条。2016赛季初,由于篮管中心规定不清晰,致使易建联、周琦、王哲林等顶尖本土球员拒绝穿联赛指定运动鞋比赛,在这场风波中,球员受到禁赛的处罚,而以20亿元获得CBA装备赞助权的李宁虽然获得了关注,但难免给人留下“球鞋质量不高,难以保护运动员远离伤病”的负面印象,篮管中心也让人觉得“不专业”,可谓没有受益者。多年以来,由于缺乏核心文化支撑,中国职業篮球的市场化进程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中,缺乏明确的前进方向,品牌建设滞后,形成系列化的前景更是渺茫,这必将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融合过程。

(三)校园篮球文化欠缺

美国除NBA外,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也是家喻户晓,甚至每年进入64强淘汰赛的三月被冠以“疯狂三月”之称,其观赏性同样处于极高水平,上至总统,下至小学生都会踊跃到现场观赛,由此诞生了众多明星,成为NBA选秀的热门人选。相比之下,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则与职业赛场关联不大,更像温室里的幼苗般在象牙塔里兀自生长,仅仅举办两届CBA选秀仍以大部分俱乐部放弃而草草收场。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相关人才输送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校园篮球基础薄弱,没能完成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任务。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各级校园中严重欠缺篮球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家长、教师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场地设施、配套比赛不足,我国CUBA每年的比赛场次甚至不如美国中学生多,此等条件又怎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篮球环境呢?

3 中国篮球文化发展建议

(一)打破传统:创新篮球文化

篮球运动在中国生根发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灌溉,但这些滋养绝不是固步自封,而应是兼收并蓄,在努力汲取美国、欧洲甚至澳洲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一整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体系。我们应该勇于摒弃落后的,不适应篮球运动特点的传统文化束缚,在现有国情基础上,努力展现中国球员的技战术特点,塑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文化创新景象。

(二)大胆放权:鼓励市场化建设

与经济建设一样,篮球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中国足球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可以预期的是,篮球运动完全交由市场支配指日可待。文化塑造,相当于为篮球运动注入灵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应明确文化建设的核心,那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运动的普及,还是产业的经营,都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愉悦身心、强身健体、追求卓越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不可一味追求扩大市场,攫取金钱,而丢失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合理调和:关注不同篮球群体

在篮球运动各群体中,职业运动员无疑是受关注最高者,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篮球文化建设中绝不应忽视校园篮球和群众篮球的存在,甚至作为向职业联赛输送人才的基础,后者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积极向学生和群众宣传篮球运动的优异性,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构建层次鲜明的篮球文化体系,无疑可以加快我国篮球文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2] 王振涛,单清华.篮球文化建设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5):83—87

[3]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7—62

作者简介

朱春强(1990—),男,汉族,天津市武清区人,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篮球文化中国特色发展现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