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 打造数学多彩新课堂

2017-03-24胡文丽

关键词:实效性信息技术数学

胡文丽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实施新课改这几年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它以全新的面貌、非凡的气势走进课堂,化不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目前,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自觉使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但也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追求时髦,缺乏实效性。众所周知,无论怎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始终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2-160-02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激趣导入,课始就“锁定”学生

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教媒体的引入,可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石。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展示这样的画面并伴随教师的提问:“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同学们请猜一猜,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第一辆,车轮是正方形,车在行驶时颠簸不已(这时学生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觉得坐这样的车极不舒服);第二辆,车轮是椭圆形,汽车忽高忽低地前进着(这时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第三辆,车轮虽是圆的,但轴心没有装在中间,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只有第四辆,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在学生观察了车轮清晰的演变过程和汽车行进的效果图后,教师提出设问:为什么第四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这样的新课导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锁定”了学生。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丰富课堂资源,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引入,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把学生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也可以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数学教学虚拟现实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课件便播放《新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是什么音乐? 生:新闻联播开始时的音乐。

师:新闻联播几点播放? 生:晚上7点。

师:说得真好。(师板书:晚上7:00)

(再现新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上面写晚上7:00吗? 生:没有,只有19:00。

师:那怎么和我们说的不一样呢?生:19:00就是晚上7:00。

师:为什么19:00就是晚上7:00?19:00又是怎么来的?

从而揭示课题:24时记时法。通过媒体创设学生耳熟鲜活的新闻联播节目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使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的生活不远,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新知的欲望。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凸显数学思想,为课堂教学润色

数学教学中往往隐含着许多数学概念的推导、数学方法的探究,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具、学具的限制,很难使学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若引入多媒体技术,静止的知识变成生动的画面,将会使学生的无意识记转变成有意识记,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为枯燥的数学课堂润色,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理性的光辉。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圆柱体高的概念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体的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并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渗透转动、平移等数学思想。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手里拿着一个圆柱体实物,同时播放课件:屏幕上先出现一个画好的圆柱体,两个底面在闪动……然后,在两个底面周长之间划出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教师画外音:“这是圆柱体的高,摸一下你们自己手中的圆柱体,找到了吗?”学生们回答后模仿屏幕上的演示找出自己手中圆柱的“高”。接着,屏幕上的那条高沿着底面的周长慢慢地转动了一周。师问:“看到这个高的转动,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个侧面上都有很多高。然后屏幕上的那条高又移动到了圆柱体的一条直径上,又慢慢地移动到了两底面的圆心,在两底面之间慢慢地移动着,从而让学生体会在这两个底面之间有无数条高。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生动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充满了画面感,同时又充盈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乐学又易于接受。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有效化解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思维从平静转向活跃时,常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如果巧用信息技术,便能把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靜止的图像动态化,有效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教具的演示,把圆割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来推导。但圆的面积计算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⑴电脑屏幕显示,把一个圆2等分,分别用红色、蓝色表示;⑵把两个半圆各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在伴有悦耳的音乐声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⑶依次进行16、32、64等份的割补,让学生直观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割补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似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无限等分割补后的情形,从而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⑷分别闪烁长方形的长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但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得轻松自如,还可以更好地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丰富、更深刻,这是用手操作的模型教具所无法比拟的。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神力,及时点拨提示,提高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常被某些表象所迷惑,对一些复杂的知识不容易理解,思维容易产生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及时点拨提示,培养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提高理解能力。如:“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栓羊的绳长5米(打结处不算),求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练习题。由于题中没有说明羊吃草的面是什么形状,加上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没有感性认识,难以理解“绳长5米”所表示的含义,一时思维受阻。此时如果切入多媒体并把作用点选择在“羊拉直了绳子去吃草”的动态演示上,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此题是求圆的面积,木桩是圆心,绳长是半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因现代教育技术的加盟而更加多彩。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开阔了学生视野,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优化,收到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插上了多彩的翅膀,成为催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因此,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是教学改革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猜你喜欢

实效性信息技术数学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