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3-24张爱军吴现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义利观孙子兵法

张爱军 吴现文

摘 要:《孙子兵法》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弘扬兵学智慧,塑造大学生“仁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格精神,培养大学生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竞争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理性的义利观,同时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孙子兵法》;智;仁;义利观;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12-0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发现的书,是即使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经典永远不会耗尽它向读者所说的东西[1]。《孙子兵法》正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不断阐释的传统经典。传统和现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激进主义思潮中,传统成为落后、保守的代名词,使现代成为进步、创新的象征。中国的历史经验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证明脱离传统并不能走向现代,离开传统也很难实现创新;进行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吴如嵩先生认为,对兵法的考据性工作已经完结,我们应该从现代的角度,探索兵法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且与西方的强势文化相对照,才能显示兵法的现代价值[2]。

《孙子兵法》的思维方式、理性精神、人文价值、战略思想是渗透性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军事的解读。除了进行历史文化的挖掘,还可以进行现代管理学的渗透,积极服务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提供策略性支持,改变他们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在市场上动辄捉襟见肘、难以纵横捭阖的困境。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孙子兵法》具备形而上的文化价值,也拥有形而下的可操作性策略。兵学思想的现代转化,可以弘扬传统智慧,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塑造大学生以人为本、仁智合一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竞争能力,使他们树立理性的义利观,并且强化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塑造以人为本、仁智合一的人格精神

与儒家文化以仁为首不同,《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是重智的。在论述优秀将领必备的五种品格时,孙子把智放在首位:“将者,智信仁勇严也。”[3]把兵家五德和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兵家和儒家都具有“仁、智、信”的文化理念,在本质上这两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基石,塑造着山东乃至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

《兵法》的智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表现为蕴涵其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兵法的科学理性是对天命的怀疑,要做到知彼知己,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的方法,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做类比,也不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这在占卜成风、笃信天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对人的重视促进了情报学的发展,竞争情报专家包昌火先生认为,情报学的老祖宗不是西方的申农,而是东方的孙子。兵法的情报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收集情报信息的方法,在信息泛滥成灾的网络时代,学会甄别信息的真假是非常重要的。封建社会,宦官拥有信息解释权;网络时代,技术人员拥有信息制控权,从冷兵器时代到后工业社会,信息战一直是重要的竞争手段。

与此相关联的是孙子的信息化思维以及对数字的重视,《兵法》中不同的数字一共出现了近160次。我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是思维的含混性,但是孙子却用超越时代的科学思维对战争进行了定量分析,虽然数据的准确性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但其中表现了可贵的科学意识的萌芽。意大利学者克里斯托夫對此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孙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对待社会现象,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孙子的伟大成就。就重视科学和科学方法而言,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孙子是一位孤独的先驱[4]。

在科学理性之外,《兵法》更有对谋略的重视。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最优化选择的策略,智慧的较量优于暴力对抗,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流血战争,减少战争的伤亡。要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通过谋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这不仅体现了兵法对智谋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出孙子的智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孙子的慎战甚至反战倾向,与穷兵黩武盲目鼓吹战争是迥然不同的,有专家认为孙子是和平主义者,这是不无道理的。

《兵法》充满智慧的仁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道”是兵家文化的核心,是战争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民心向背,在判断战争胜负的五种重要因素中,“道”处于首要地位。孙子推崇的“道”是民众与国君具有共同的革命目标,上下同欲,才能共同出生入死,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子对这种鲜明的人性化思想有细致的描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只有爱兵如子,才能共同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这种把士卒当作爱子的理念好像统领全篇的一个总纲,后面相继论述的以全取胜、围师必阙、强则避之等谋略,均从人性化的角度体现了唯人是保的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兵法》的智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智,只有爱护士卒,尊重个体的生命和尊严,他们才甘愿为之牺牲生命和尊严。优秀将领不但具备“智信仁勇严”的五德,更应该清楚发动战争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功名,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退却逃跑也不回避个人应承担的罪责,永远把士卒和民众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这便是做到以人为本了。

《兵法》“以人为本、仁智合一”的理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转化期,兵学智慧可以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具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处变不惊的危机管理能力。《兵法》中的人本思想,可以使大学生置身于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层次观照,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生存世界具备更多人文关怀,更加尊重个体生命价值,懂得理解和关爱他人,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传统文化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仁学”理念将成为集体无意识,渗透在他们的血液里,无论将来走向哪个工作岗位,管理者或者是被管理者,都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二、培养以共赢为基础的竞争力

《孙子兵法》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兵学代表作,具有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的“智文化”重谋略贵创新,其中蕴含的竞争意识更适宜于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兵学的竞争理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现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专业就业困难,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主流文化并不提倡竞争,《论语》规定了世俗社会的纲常伦理,社会和谐是建立在服从和孝悌基础上的。与儒家互补的道家文化提倡无为、不争、致虚、处下、守柔,老子的哲学是一种退守和避让的哲学。同儒道互补的主流文化不同,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兵家文化有鲜明的竞争意识,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必以全争于天下。”竞争的策略要“以正合、以奇胜”,“正”是战争的常规思维,主要包括五事、五德、慎战、全胜等兵学理念;“奇”是超出常规的思维,比如“以迂为直”属于逆向思维,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最短,有时最远最弯曲的路线恰恰是一条捷径。“因粮于敌”是借对方的力量发展自己,这是现代社会常用的借势方法。单人博弈时,要学习常山之蛇,提高自救能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需要“避实击虚”,寻找对方的阿喀琉斯之踵。

过分强调竞争的合理性,容易进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怪圈,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用于人类社会,以公理和正义的名义为强权辩护,西方殖民者正是以优等民族的姿态,对落后民族进行合法掠夺。《兵法》提倡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竞争。孙子主张对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孙子的用兵原则告诉我们,不要置他人于死地,要给竞争对手一定的退路和生存空间,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妥协。当遭遇相同的生存困境时,即使与敌人在一起也要同舟共济,互相救援,就像左手救右手。美国博弈论专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通过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壕堑战系统发现,敌对双方相信“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策略。在某种情况下,敌对者也可以产生相互同情的情绪,合作可以在敌对双方之间产生[5]。

孙子的竞争智慧符合现代社会的生存理念,某些方面和“蓝海战略”有相似之处。《蓝海战略》是韩国学者W.钱·金和美国学者勒妮·莫博涅的研究成果,蓝海与红海相对,是一种超越竞争的全新思维模式。孙子主张锐卒勿攻,是避免硬碰硬的流血竞争;避其锐气,相当于摆脱竞争、寻找商机;避实击虚,是开辟无竞争或竞争比较薄弱的市场空间;穷寇勿迫,是给他人一定的生存空间;以迂为直,可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兵法和蓝海战略的共同点可以看出,其竞争策略以良性竞争为主,这样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兵法》的蓝海思维可以使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另辟蹊径,开辟专业和职业的蓝海,寻求竞争力比较弱的就业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大学生适当学习竞争的策略,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进行自我优化,让他们明白优和劣、强和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个人努力以及某些外在条件,优劣、强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兵学的共赢理念可以让学生懂得竞争的人性底线,要给对手一定的生存空间。马云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人能够温暖你,就要学会用左手温暖右手。《兵法》主张在关键时刻要救援你的敌人,就像左手救右手。《兵法》处处闪耀的人性光辉,对培养良性竞争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兵法提倡竞争,也提倡妥协。它的竞争意识、共赢特点,具备和现代商战相通的基因,使兵学理念用于商业管理时有一定理论根据。龙永图先生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量,不少管理者把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系统,对它的现代阐释和应用可以增加它的活力。

三、树立理性的义利观

竞争的目的是什么?司马迁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说:“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6]《兵法》告诉我们,军争为利,利益是战争的直接内驱力;用兵要坚持有利就行動、不利就停止的原则,要能及时止损。孙子在谈论利益的同时也在考虑危害,“在害思利,在利思害。”不知道用兵的害处就不知道用兵的好处,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模式。利是战争的驱动力,也是战争的重要手段,对于敌人要“利而诱之”,对于己方则“饵兵勿食”。毫无疑问,《孙子兵法》是一本并不耻于谈利的书,“利”在《兵法》中一共出现四十多次,但它并不是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个人私利,而是受“仁”制约的国家利益。只有上下同欲,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也只有利合于主,这样的将领才是“国之宝也”。

孙子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的原则和墨家有共同之处。墨子说:“义,利也。”义就是让他人受到恩泽,把有利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职责;“孝,利亲也。”孝是为父母谋福利,忠是为国家谋利益。孔子对财富的态度也符合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贵,是任何人都想得到的,但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得到它;贫贱,是任何人都想摆脱的,但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摆脱它。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孔子也愿意去做;余英时先生认为,所谓的“执鞭之士”,就是《周礼》中的“胥”,是市场管理人员里级别最低的。每个“胥”掌管两家店,作为这两家店的保安,看守大门,维持秩序是他们的职责所在[7]。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熟悉市场语言,而且对商业活动也不排斥。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首先要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然后才能实现尊重的需求,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简单梳理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地看待物质利益,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不受利益诱惑,保持做人的良知,同时也不至于谈钱色变,耻于言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利”去谈“义”只是空中楼阁;同样,离开“义”去谈“利”则会导致对金钱的崇拜和攫取。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树立理性的义利观,可以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

[2] 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203.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4] 张文儒.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37.

[5] [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61.

[6] 钟哲明.也谈马克思的普世价值观[J].中华魂,2009,(5):52-56.

[7]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程嫩生,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7.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义利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汉中晚期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儒家经典中的“利”与“命”观念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孙子兵法》中的保密谋略方法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孙子兵法》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