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2017-03-23马群仁

江苏教育 2017年54期
关键词:盐城研修机制

马群仁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马群仁

人文管理;团队文化;价值追求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学校的发展之源。盐城中学提出了“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通过重构现代社会教师的多重角色,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机制,建设同僚性教师团队文化,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名师辈出、新秀云集、共生发展的良好生态。学校被盐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盐城市教育系统唯一的“人才高地”。本文拟以盐城中学教师团队建设作为观察与思考的样本,来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教师角色的当代思考

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关键能力要求: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创造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去年我国又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生成是学校对高中生形象的重新设计,是学校改革发展最上位的规定和要求。

新的学校育人目标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角色,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取向的教师角色显然不适合学校发展目标。经过全员讨论、专家引领和反思实践,盐城中学提出了重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教师作为能动的学习者”“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作为同僚性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和现代形象的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强调教师作为独立的思考者和批判的社会建设者,承担参与、引导社会发展和形塑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能动的学习者”,要求教师在学习型社会和学校学习共同体中确立自己是主动的学习者的身份,对知识本身的探究充满好奇、激情与想象,作为学习专家和学习伙伴与学生“同学共研”,通过专业的阅读、实验、实践、思考、辩论与写作,形成吸纳性的知识结构、批判性思考能力与大学科观念。“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则对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资源拓展、评价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包括教学项目的创意、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意味着教师形象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实质上体现着从“技术理性”向“实践智慧”的转变,强调通过实践与反思的路径,成为具有教育信念、教育机智、教育直觉等实践智慧的教育者,这是教师的主要角色。另外,在学校教师发展共同体中,还要构建教师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形成亲密型、共生性的合作文化。

盐城中学基于社会发展和学校育人目标,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每一位教师专业性地思考当代教师的多重角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觉地定位专业发展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调整专业发展的航向,把自我发展、学校的价值引领和时代的诉求结合起来,实现现代教师多重角色的自觉建构。

二、教师发展的专业设计

教师多重角色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通过学校组织机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进行专业设计和科学实施。盐城中学基于校本实际,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涯规划机制、学科竞赛机制、主题研修机制、名师培优机制、学科组考核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这些机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觉,培育了优秀的教师团队。

以校本主题研修机制为例。以往各类培训多以讲座式输入型为主,学习形式单一,内驱力不强。盐城中学把零散的讲座培训模式重新设计成系列主题研修模式,根据教师的发展阶段、多重角色和教改难点等三个维度设计研修主题,以主题研讨、课堂诊断、关键书籍阅读、关键事件反思等为研修形式,以微课题、小项目为研修载体,以课堂案例、教学故事、观察记录、系列论文等为研修成果的具体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过程导向型的研究修学机制,贴合教师的实际,激发了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在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中,盐城中学以“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深度学习而教”等系列研修主题,通过近百个常态课例和大量的学习故事,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提出“让学引思”课堂教学范式,着力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同时,推荐《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懂课堂》等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经典教育书籍,供教师进行主题性阅读。全校各学科组教师通过“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主题研修,形成了“让学引思”课堂教学主张的基本观念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也正在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指向核心素养生成的课堂教学样态正在慢慢形成。同时学校还充分运用省海盐文化探究课程基地和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整合全校的力量,进行跨学科的主题研修。主题研修使教师们在真实的课堂场域,通过持续的、系统的关键书籍阅读和反思性实践,建构基于特殊场景、个人特点、教育情境的“临场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决策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校情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协商设计专业化的发展机制,并精准、有序地推进实施,而不是各级各类培训活动的叠加和不加节制的量化考核,要体现机制的专业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学校的各种教师培训和量化考核要做减法,要进行梳理和统整,方能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路径。

三、教师价值的文化认同

每一个人在职场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追问他的职业价值何在,进而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种职业和生命的伦理学追问,是高品质职业追求的必然。教师常常因为繁重的事务性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教师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有时候会感到职业发展的迷茫甚至倦怠,影响了其专业发展的进程和品质。

对于教师的价值,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钱理群先生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教授他会对学生有一种精神上的辐射。”美国著名教授彼得·基·贝得勒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当教师是因为我生活在那些开始呼吸的人们中间,我有时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中也有我自己的气息。”教育是一个“迷人的王国”,好的教师和学生气息相通,能创造性地点燃那神奇的生命之火,激活丰沛的精神之源。

引导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持续追问教师价值,不能靠硬性的行政推动和制度规约,而要依靠学校多年积淀下来的教师团队文化——一种共同认可的内隐价值、不言自明的行为规范和人人都能呼吸到的校园气息。在盐城中学90年的发展历史上,尊重人才、“教师第一”“幸福盐中”的教师关怀文化,柔性地引导教师自觉规划职业生涯,自觉运用设定机制提速专业化进程,自觉完善自己的精神人格,自觉持续追问教师职业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谁也不能摆脱文化对人的影响,但我们需要积淀优秀的团队文化并深度认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会受到气质的感染,获得发展的内生动力。

盐城中学在“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重构现代教师多重角色,设计专业化发展机制,建设团队文化,引导教师追问职业价值,提升专业发展的品质。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学校学习与借鉴,更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高级教师)

G451

C

1005-6009(2017)54-0042-02

猜你喜欢

盐城研修机制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