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研组管理水平
——南京市红山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7-03-23赵功伟

江苏教育 2017年54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讨教研

赵功伟

提升教研组管理水平
——南京市红山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赵功伟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学校教研组建设,要让教研组制度成为教师的习惯,把学校“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要以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作深入思考,实现专业成长;要发挥团队作用,让教师在团队中互帮互助,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要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要营造和谐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研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教研组的管理应有其专业性、研究性和团队性,为此,我们南京市红山小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让教研组制度成为教师的习惯

要让人能看到教研组建设的效果,就要让教研组制度成为教师的“习惯”,把学校“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1.备课管理,重视组内相互学习。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让每位教师上有准备的课,教研组加强了教师课前管理。一是集体备课从备教材开始,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二是重视学习培训,使教研组由事务型组织走向学习型组织。为此各教研组开设教育教学类文章的学习沙龙、课件制作、音像资料的观摩与评析、教学个案分析、专家的辅导讲座等培训,形成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每次活动有负责人,并要留下活动资料。

2.常规检查,促进教师课后反思。

我们从校级领导、中层到教研组长分工负责,形成教研组建设管理网络,加强常规检查。

就备课本而言,学校要求工作五年内的教师要手写详案,其余教师可以电子备课,但必须有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的痕迹。重点查教后记:可以写本节课某个环节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教完本节课的感想,也可结合自己或学校的研究课题来写,同时每学期我们会确定一些写教后记的主题。青年教师由几年前被动完成任务性地写,逐渐转变成现在主动有明确目的地写。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视平时教师的专业思考。备课本检查除了教研组检查、随机检查外,增设年级组互查,把相互检查作为相互学习的过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每月一大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面谈或在教案后写建议)。

3.绩效考核,建立工作动力机制。

教研组的绩效考核就是要加强对平时教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各教研组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从备课本检查、集体备课参与次数、作业本(练习册)质量、参与教研情况(听评课记录)、拓展题编写等方面出台了教研组考核的细则。每月一次常规检查,并做好抽查工作,重在平时量化考核,学期结束前按照考核细则的评分进行绩效测算,各教研组在QQ群中公布考核结果,做到公正、公平、透明。

二、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引领教师成长

我们把教科室和教导处二合一,成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最大化发挥研教功能,保证教研组以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学校开展“基于‘提升学力’的‘两更’校本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两更”即更会观察、更多想象),引导教师进行观察力和想象力的理论学习分享,共同研究教材和学情,寻找“观察点”和“想象点”,充分预设,然后进行教学实践,营造教研组的研究氛围。

1.专家引领,加强教师过程研究。

学校邀请市区教研员、特级教师组成专家团队。研究初期,专家指导帮助教师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专家团队定期到校听课评课,及时发现亮点与问题,与教师开展研讨,引导教师扬长避短,以达到真正的提高。每学期结束,集中研讨交流时先分组(分语文、数学、综合组)汇报,专家点评;再分组由专家带领各组教师反思本学期研究成功与不足之处,对下学期研究工作进行微调和梳理,形成下学期工作思路;最后集中时各组组长把专家指导意见进行汇报,再由专家提出整体研究建议,打通学科组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和改进。

2.磨文成长,指导教师问题研究。

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困惑的地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自己感兴趣的做法等作为自己的小研究课题,学期前制定研究计划交给专家指导修改;实践一学期后利用假期整理成文,交给专家审核,由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在下一学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再作修改;最后由专家修改指导后参与论文评比与发表。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

3.科研奖励,激发教师成果意识。

学校为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制定了《红山小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奖励不是目的,是为了激发教师的成果意识,如“两更”的课题研究两年多,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十多位教师发表论文;二十多位教师在区级以上平台开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80%以上的教师都有论文获奖。

三、发挥团队作用,让教师互帮互助

教研组的建设要特别发挥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争奇斗艳,形成学校“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由骨干教师组成的“领跑者”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定期活动,以“两更”课题为主要研讨内容。学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三,“领跑者”们基本上都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充满热情却经验不足。因此,抱团成长主要由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两大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即个人阅读相关书籍,团队开展读书交流。课例研究则常以“同课异构”“一课多上”(同一人连续执教同一课)等形式出现,团队成员“卷入式”参与(不分学科)课堂观察与课后分析反思。我们尊重教师的智能结构和专业成长差异,尽可能帮助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团队。目前学校有科学认读研究团队、数学创造性使用教材研究团队、语文课内外结合研究团队、英语儿歌研究团队、体育民间活动研究团队等。利用学校网站、FTP等电子平台将团队研究资料进行共享。研究团队有自己的QQ讨论群,方便教师及时展开讨论。这样的团队成长,在学校营造了浓浓的合作氛围,让教师之间产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

同时,我们鼓励每位教师发现自己的长项与优势,寻求自己的突破。如语文教师徐闪闪带领心育团队,成功创建“南京市中小学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语文教师苏畅带领文学社坚持五年出校刊《蒲公英》,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体育教师肖雨和体育组教师一起,改编“动物操”……

四、回应教师需求,唤醒教师发展的自觉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内心需求出发,引导教师主动参与。

1.主题分享,增强交流研讨活力。

教师从事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为此校本研修开辟了专题论坛,旨在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在分享别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促进和提高。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既有全校性的专题研讨,也有分学科的专题研讨。全校性的专题研讨有《教学的道与术》读书交流、“后进生教育的有效做法”等,学科类主要结合各学科研究课题、教学反思进行研讨。这样,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2.交流诊断,深度进行思维碰撞。

在校本研修中,总有许多我们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学校邀请专家加入学校现有教师研究团队进行指导,或直接围绕专家组建研究团队。专家指导并帮助教师进行改进。同时也发挥本校教师的力量,在磨课中、研讨中,相互碰撞,不断修改与完善,体现出各教研组的作用,相互促进与提高。

3.资源建设,共享成果整体提升。

学校内网建立了课件教案文件夹,把校本研修协作打磨过的教研课、公开课的课件教案,都及时上传,供教师们平时上课借鉴使用,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各教研组从整体规划,逐步建成学校的资源。如数学组编写的拓展题,以各单元知识点为生长点,挖掘编辑相关的拓展延伸题,形成每册书每单元一份的单元思维拓展卷。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修改完善,目前成为数学教师们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资源板块。

除此以外,我们对美术、科学、音乐等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采取联片教研的形式,与兄弟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各学科的教学研究质量。

五、营造和谐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个和谐的教研氛围,会让研讨交流无障碍,也极易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此学校出台了《师徒结对的制度》《青年教师成长一、三、五、六培养计划》,各教研组加强师徒结对的考核,目的是让师傅精心指导,徒弟虚心学习。

如英语教研组,同样一节课,师徒共同备课后,徒弟先上,师傅再上,经过简单交流反思,徒弟再上一次,然后再加强交流。这样的示范引领与当面指导,使教师成长很快。语文组则采用师傅和徒弟同课异构的形式,教研组组织专家和本组教师进行点评与研讨。学校也组织骨干教师与在职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进行签约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教研方式具体、真实、直接,为教师把握教材、更好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同时在师徒相互的研讨中,更能激发灵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也能最大限度地使上课教师获益。

G451

B

1005-6009(2017)54-0016-03

赵功伟,南京市红山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讨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