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儿童意识的土壤中耕耘与播种

2017-03-23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7年71期
关键词:李老师境界观念

冯卫东

在儿童意识的土壤中耕耘与播种

冯卫东

教师将自己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与学生分享,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在平等和分享中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得以升华。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教师要努力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并且努力把学生带往这样的境界;二是教师要抓住契机,“趁热打铁”,在最佳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人生境界;教育时机;心灵成长

60年班主任生涯,李庾南老师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说只有一桩,那就是,在学生意识的土壤中耕耘与播种。我强烈地意识到,在她所做的所有工作中,在她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所有事件里,这则故事中的工作或事件是她对学生心灵最深的耕耘和最美的播种。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是啊,围绕着李老师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这一事件,她的学生许多次“激动得心跳”,在这样的激情时刻和美妙时光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优化、心灵境界的美化以及个体“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升华是必然要发生并且已经自然发生了的事实;这样的事实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的班主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加盛会的光荣事件所引起和触发的,不如说是“祖国”“人民”等富有政治色彩、蕴含神圣意义的词语让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某种特殊感觉、感受和感情。

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恰当运用自身的角色威信和人格魅力,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某些“关键时刻”获得精神的强劲拔节、心灵的“盛大绽放”,这样的时刻甚至能够成为让学生铭记终生、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关键事件”。相信这样的事件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种渐进性的量变,而是一种跃进式的质变:

1.对“最高境界”进行“分享”,无形中也把学生“让渡”到一定的境界之中。

居里夫人说:“我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以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李老师凭着自己卓越的教育工作及其成就登上生活与人生的“很高(最高)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老师的教育及人生境界也使她“自成高格”。如此的“高格”恰恰是教师教育学生最好的资源和最优的课程。李老师恰当而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资源,发挥了这一课程——教师其实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 “第一课程”——的作用,“吊”足了学生积极向上、向着某种境界攀登的“胃口”,使他们无形中获得和增强了“挡也挡不住”的前进动力。

赴京之前,她与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憧憬、决心和打算,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我的讲述一起飞往那神圣的情境之中”。学生们于是有了不免稚气却又极为真诚、热烈的诉求:投票时拍照、听报告时录音、记录参会的感受……这些是他们凭着自我阅历并加以合理想象所能提出来的,仔细想,却又无一不落在关键处,也正是这些环节,恰恰最能体现与体会作为一名人民代表的神圣感、光荣感和幸福感。

回到学校后,李老师更是把本班学生当作“这次会议内容与精神的第一批传达对象”,在第一时间和大家讲述会议期间所见、所闻、所为和所感,使学生似乎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民选出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人民的权力,管理国家。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到一个高于昨天、有别过往的境界。置身如此的境界之中,学生又怎会自甘堕落、不思进取,或者“小家子气”,不愿成器呢?

就此,我形成一种认识:加强修养,使自我人生抵达某种境界,进而影响和带动学生也走向这样的境界,这才是育人工作的根本。《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师理应成为这样的“君子”。

2.就“可能的德育”而“趁热打铁”,在最佳时机中让德育“落地无痕”。

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里所潜在的德育契机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某种意义上,正如意大利登山家马洛里的一句名言:“山,就在那里。”我们说:“德育,就在那里。”可我们却常常和它失之交臂,所以它最多只能说是“可能的德育”;要使之成为“现实的德育”,我们要做的是,付诸行动或活动,并且还常常要 “趁热打铁”。这也如同错过播种的季节,再把种子播撒到田地一样,即使也是肥沃土壤,即便也是风调雨顺,最终都不能见到五谷丰登的胜景。

还是苏霍林斯基说得好,“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懂得学生心理,也有着真正属于自己的朴素而深刻的“教育学”,所以她的教育言行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才使学生深深信服。回到班级,首先做的一件事不是按照课程表去上一堂数学课,而是把它和下午的班会课对调,上成“人大参会汇报课”。这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课务调动,实则表明她对学生内心世界和愿望的充分了解、把握、尊重与成全。激情还需要激情来点燃,李老师不是试图冷却这股激情,而是积极地把它烧旺。

李老师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应该了解一点关于国家政治、政权的常识,但抽象的说教与灌输,除了让学生“懂得”一些冷冰冰的概念,大概难有他获。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这一课,李老师先讲“会议花絮”,再讲“庄严时刻”,最后分发照片,看似随意安排的“程序”使她从“形象”出发,带着学生走向“观念”(人大的性质、国家的政体等政治常识),走向理性。其实,“形象”与“观念”绝不是截然对立的,如“会议花絮”,就是特别具象生动、亲切可感的“形象”,但谁又能说,其间就没有任何一种“观念”,而这样的“观念”又最能为学生们“接受”呢?有“形象”有“观念”,从“形象”走向“观念”,此时此刻,学生将受到怎样强烈的情感激励和神圣的政治洗礼啊!李老师以她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心头定然充满了对作为大写的“人”而存在的尊严与光荣的向往。

教育是一门艺术,德育是其中最关乎人心灵的事业,更要充满艺术性。只有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健康和谐的情愫,德育才具有艺术性,进而成为美的记忆,永远烙印在学生心灵深处,成为感动其一生的力量。读这则故事,我很突出的印象是,一切看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却那么富有感人的魅力——属于德育工作的魅力,也是一种艺术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有温度的,是温馨的;德育工作应该是感人的,艺术的。当这种温馨或艺术的气息弥漫于整个教育空间和学生心田时,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今天,你们为自己的老师代表你们、代表人民参政议政而自豪,明天,请让我为你们能为人民、为祖国建功立业而骄傲!”——就成了世间最动听、最美妙,也最迷人的天籁……

G451.6

A

1005-6009(2017)71-0070-02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李老师境界观念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该得奖的李老师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品“境界”
宠物难伺候
健康观念治疗
舍不得您,李老师
慎独的境界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