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班级文化布置渐进式成长历程

2017-03-23梅洪建

江苏教育 2017年71期
关键词:色调布置教室

梅洪建

我的班级文化布置渐进式成长历程

梅洪建

班级文化布置不是简单地设计张贴文化标语或精巧装饰,而是一种归旨在构建孩子的灵魂,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教育建构行为。因此,班级文化布置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主体色调、主题价值、长程效果、人文情怀。

环境布置;文化主题;长程特点;经济原则

班级环境布置是什么?如果问出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朋友给出的答案和当初的我一样:不就是美化一下教室嘛!

初任班主任那年,我发动学生,在教室里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张贴了诸多的名言警句,开设了可以想到的所有栏目。可是,在领导们检查的时候,我听到的最多的是:“这教室好花啊!”除此,就少有其他评语了。而比我班显得单调的别班的布置,却可以获得比我更高的分数。

后来,遇见了一位前辈,他告诉我说:“如果把教室环境的表层装饰当作了班级环境布置的全部,那将是教育的浅薄。因为环境和人的灵魂是两张皮,环境就是环境,而人还是那些人,二者产生不了对接,自然就很难对孩子产生影响。好的环境布置,一定是要有个主体色调的。”

恍然大悟!教室环境布置要有主体色调,更可以通过主体色调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例如可以是蓝色的宁静自由,可以是粉色的温馨浪漫,可以是紫色的高贵优雅,也可以是绿色的青春希望。再后来带班的时候,我曾把我班的主体色调设定为绿色,象征着我们班级青春蓬勃向上。在教室的后墙体上,我们做了一个绿色的大背景墙——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小苹果;四周的墙壁上贴上了各种样式的绿色点缀;窗子玻璃上也点缀了些富有情趣的绿色图案。为了让教室更充满生活气息,教室里还放置了6盆大的绿萝。

整个布置下来,满眼绿色。一进教室就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满满的都是能量。卡尔·罗杰斯认为,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生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深以为然。

如果不是遇见万玮老师,我是对自己的上述布置颇为满意的。记得那是2011年暑假,我去上海,当我和他得意地谈起我的绿色主体布置的时候,他缓缓地说了一句话:“如果环境可以是文化的话,那文化就不值钱了,因为处处都是环境,但并非处处都是文化。”

他告诉我环境不是单纯的物质组合,更应该是一种精神氛围的营造。所以,在物质布置的同时,要兼顾精神文化布置。我在设置了绿色主体之后,并没有去除那众多的栏目,只是把栏目的背景换成了绿色而已。万老师追问我:“这些存在的主题是什么?”

我竟然哑口无言。是啊,主题是什么?正如一粒粒的珍珠,再美好,如果没有一根线将之串联起来,它们永远都成不了项链。于是万老师告诉我,一个优秀的班级环境布置,一定要有一个体现班级文化追求的价值主题。后来在带班的时候,我力求营造的是一种心有他人、心有集体的班级文化,所以,我的班级文化主题就是“让别人因我而幸福”。我把它做成大标语,嵌入绿色背景墙的正中央,在最醒目的位置,期望它能慢慢地渗入孩子的血液中去。

有了以上两点感悟,我是颇为得意的,也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将自己的“经验”向别人讲述。在以后的很多班级布置当中,我都设置了主体和主题。说实话,我的主体和主题带给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持久,似乎也没能够渗入孩子的血液中去。我失望了,只好重拾班规来管理班级。

为什么我的“进步了”的环境布置,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根据卡尔·罗杰斯的观点,环境是改变人最重要的手段啊。我相信,年轻的您,也一定有和我一样的疑惑。

遇见了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我知道了什么是长程性。他告诉我任何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次的教育行为往往是心理表层的暂时调节,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内在心理的反调节所消解。所以,要想改变人的内在心理结构,达成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往同一个方向影响孩子的心理表层,进而才能影响到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

真的,直到此刻,我才明白,环境的生效,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过程才能让文化转化为灵魂,而非放在哪里就可以成为骨子里的东西。

我相信,年轻的朋友们是很难想到这点的,一如当时并不年轻的我。

明白了,我就开始了行动。再带班的时候,仅仅一个方案制订,就经历了下面的过程。

首先,孩子们集体想出一个制定方案的基本模式:(1)教室布置的主体色调;(2)图案和班级文化如何搭配;(3)详细的设计图纸;(4)整个布置的经济价值预估,如何花最少的钱让工作效果最大化。

这个指导方案的出笼是让我惊讶的。很多时候,布置班级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设计不同的图案或者标语,很少有人会想到“主体色调”“文化搭配”“经济价值”等等东西。

接下来的过程是:小组每个成员上交一份方案,然后组长带领全体组员讨论形成一份方案提交到班委。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多方位地培养了学生——它发挥了班级每个成员的作用,锻炼了每一个人的能力;它凝聚了小组的力量;它激发了小组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它可以设计出班级所能设计出的最好方案等等。交上来的六份方案,并非完全的图纸。有一组、五组交来的做得特别精美的PPT解说,有二组、三组交上来的复杂图纸,有四组的文字介绍,有六组的几何画板。多样的呈现方式,是孩子们深入思考的过程,更是他们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育人,才是所有教育行为的目的。

最后,整合形成班级方案,然后才是具体落实等。如果没有将整个过程拉长,孩子们的凝聚力、创造性以及对班级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都不会十分理想。拉长的,才是有效的。而拉长的整个布置活动,就是教育建构的环节之一。

教室里没了“人”,也就没了教育。班级文化处处是“人”,处处是对人的影响。班级文化布置、建设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渗入学生灵魂的过程。所以,班级环境布置,一定要有人文情怀。

从年少懵懂,到不断遇见贵人,不断进行实践,我懂得了好的班级环境布置,一定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那就是主体色调、主题价值、长程效果、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从班级环境布置的表层装饰,走向教育的建构。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朋友们一点启示。

G416

B

1005-6009(2017)71-0009-02

梅洪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

猜你喜欢

色调布置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In Spring!春之色调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