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家校关系再构

2017-03-23

江苏教育 2017年7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家校儿童

丁 芳

本期主持: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翁维雅

主持人语: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佳,缺乏优质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常常鞭长莫及、孤掌难鸣。那么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纳入学校工作范畴之后,家校关系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呢?

江苏省苏州市将“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家庭教育,关注具有苏州特点的家庭教育,形成苏州特点的区域特色”作为苏州教育“十三五”的目标并于2015年底成立了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家长等各个层面全力推进家庭教育工程,例如组织专家编制《苏州家庭教育家长读本》(1-9年级)免费发放给苏州90万学生家长,遴选200所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进行试点并建立项目学校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管理,培育千名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在这些工作的规划设计中,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充分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本期我们将以苏州市为例,重点探讨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的实践与思路,呈现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新常态,希望为广大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家校关系再构

丁 芳

家校关系对儿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构建和谐、有效家校关系的策略,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具体包括:基于“自我实现论”,引领家长做合格父母;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家校协同促进儿童发展;基于“存在感”的观点,家校通过互动共同成长。

心理学;人本主义;家校关系;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两个主要动因,而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育部门倡导家校合作共育。家校合作的立足点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家校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家长和教师均在合作中获得成长,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内在价值作为人性的核心,认为只要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内在价值就不会受到压抑,就可以自发和自主地发展起来。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探讨构建和谐、有效家校关系的策略,为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通过全面创新实现家校关系的新常态。

一、基于“自我实现论”,学校应引领家长做合格父母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生长、促进自我发展的倾向,在这种发展倾向的推动之下,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许多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自我。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倾向,自我实现主要是指人的内在价值实现,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就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自我实现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它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是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掘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使人的真善美的道德本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每个人都有先天的优良素质,他不是被教育和环境塑造成人的,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只是对他提供一定的和必要的帮助,使他自己的潜能得到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他们行为的因素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选择,他们在其非常喜爱的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

在当下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而忽略了儿童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际上,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所以,学校应该引领家长认识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满足其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其高层次需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注其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儿童达到自我实现。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是合格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家长,相信家长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会发挥独特、积极、有效的作用,引领家长进行自身潜能的开发,做合格家长,促进儿童发展,达到作为家长角色的自我实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引起个体更满意的主观体验,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当然,家长不是天生的教育者,其教育理念和行为不可能自然获得,因此对家长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是必要的。家长教育课程应该以引导的方式进行,真正主导学习过程的是家长自身。家长在接受了相关教育后,往往能够逐步地、自觉地、有目的地、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并能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从而使学校更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作用,也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家校协同促进儿童发展

罗杰斯认为,自我就是实现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和价值的一种自然倾向或力量。他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宜的氛围,这些潜能就能开发出来。他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也反对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上下级关系,认为教师应接受学生,应把学生视为具有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完整性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真正自由的人。具体地说,这一目标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与发展。为了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特质: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个别教育,而不赞成传统的教育灌输,虽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不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看作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的关系。同时,人本主义强调人类潜能的重要性,强调发挥儿童的创造能力,尊重儿童的价值和能力。在罗杰斯看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总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教育的外部强化论和教师中心论,主张自我教育和学生中心论,从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有创造力、有自主性、人格健康发展的自由人。

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的内在倾向,实现人的潜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不受环境的限制,例如缺乏来自父母的积极关注,儿童就会自然地发展成一个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罗杰斯的理论中并未详细谈及对家长的要求,但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与教师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与学校协同协作,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儿童发展。为此,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真诚开放的态度对待儿童;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受儿童,对儿童表示真诚的关心、尊重和接纳;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思想和感受。家长要相信儿童,把儿童看作是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主体,与儿童谈话时要真诚,尊重儿童的意见,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引导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家庭和学校要全面合作,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发挥教育合力,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家校合作不仅将促成家长、教师的发展,而且最终将帮助儿童成长为完整、丰富的人。

三、基于“存在感”的观点,家校通过互动共同成长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境况,倡导发现人生存在的价值、真谛和意义,强调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存在感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意识和体验,存在感的核心是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体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能对自己的全部存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未来,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表述自我感受和进行人际交往。能体验到这种存在感的人才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存在往往有着真实而强烈的体验,而缺乏存在感或对自己的存在感模糊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干扰,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之间表现为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即家长接受学校支配,配合学校工作。一般来说,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放手不管,委托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一种是处处插手,因对学校教育缺乏信任而产生深深的焦虑感。因此,大多数家长在现实家校关系中缺乏存在感。而实际上,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家长和教师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家庭和学校之间应该是在合作中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然后形成“发展共同体”的。现实中的家校合作往往具化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改变他人和改变自我。在真实的合作中,主体双方都带着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认识、理解、情感、期待,因此,相互的改变必然发生。家庭应在培养儿童“完整人”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非仅作为学校教育的旁观者或配合者。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家长教育行为的发展,对于学校、家长和儿童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可以让学校更容易得到家长的配合,从而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儿童受到的养成教育也会相应地变好,这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家长自身也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而教师要成为几十位家长学习的对象,就应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与技能,以便为家长提供支持。同时教师也需要有向家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因此,家庭与学校并不是完全割裂、责任分离的两个主体,儿童既是二者服务的对象,又在家校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校之间要责任共担、通力合作促进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情感、人格、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发展。家长和教师通过合作也将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视为有价值、有个人潜能的存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倾向。但个体的本质是埋置在社会之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就需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把社会的要求和个人的自我发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合作,协助儿童发展自我,塑造人格,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最终通过全面创新来实现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新常态。

G459

A

1005-6009(2017)71-0058-03

丁芳,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家校儿童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