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材在小学生心理咨询中的有效运用

2017-03-23蔡素文

江苏教育 2017年88期
关键词:媒材外化心理咨询

蔡素文

媒材在小学生心理咨询中的有效运用

蔡素文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一些困扰他们的生活事件,在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要通过各种咨询技术,鼓励他们自己找到问题,并且运用内在力量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洞察力、表述力及认知水平都还有待发展,需要借助一些媒材帮助小学生将他们内在的心理困扰外化,问题通过各种媒材具象呈现,有助于小学生看到自身内在问题,进而评估、厘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生;媒材;外化问题;心理咨询

一、概念界定

“媒材”的“媒”是指介于两者之间,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媒材”顾名思义就是媒介材料,大多指一些物件和材料。心理咨询中的媒材是指用于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促进咨访双方表达、沟通、了解、探讨的媒介材料。这样的“媒材”可以是实物,如结绳记事的彩绳、各种卡片、玩具等,也可以是绘画、文字等一些具象的呈现形式。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严重,困扰他们的大多数是一些生活事件,在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各种咨询技术鼓励他们自己找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洞察力、表述力都还有待发展,这个时候心理健康教师就需要借助一些媒材,帮助小学生外化问题、发现问题、厘清问题、聚焦问题,便于后续咨询中的探讨、分享与成长。

二、案例呈现

1.案例一:结绳记事。

志伟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班主任觉得志伟最近的行为有些反常,上网、不写作业,最严重的是在校门口与自己的母亲对打。因此班主任将他请到心理咨询室,希望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帮他疏导。

首次会谈后发现,志伟是一个十分腼腆的男孩,不爱说话,比较胖,衣着比较随意,已经开始变声了,脸上有许多青春痘。整个会谈前半段他几乎没有表述,除了“嗯——嗯——嗯——”没有任何其他言语,但是看得出,志伟面对自己的众多困境毫无头绪。对于这样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学生,需要借助媒材帮助其发现问题。

为了帮助志伟发现问题所在,笔者拿来三根绳子,通过“结绳记事”的方法,帮助他梳理事件,进而探寻他内在的非理性认知。

教师:这里有三根绳子,分别是红色、黄色、黑色,代表我们在最近这段日子里发生的事情:黑色是指不愉快的事情,红色指愉快的事情,黄色介于两者之间。接下来,请根据你这三周真实的生活事件来打结,结的大小表示程度,如:红色大结表示很愉快的事件。

志伟打结的结果:红色没有打结,黄色有3个小结,黑色有5个结,其中2个特别大。

教师:我看到你有两个黑色大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近期你的2件最不开心的事情。(志伟讲述后,教师简单复述志伟的两件不开心事件:书法等级考试中老师特别关照考官要多多留意志伟;和妈妈在校门口打架。)在这两件事情中,让你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志伟:嗯?

教师:语文老师特地关照考场中的考官,让他多多关注你,让你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是你认为老师对你没有信心?

志伟:好像是的,老师这样做会让大家觉得我很糟糕。

教师:那和妈妈冲突的那件事情让你恼火的原因是什么?

志伟:妈妈在那么多人面前批评我。

教师:这是你对妈妈的不满,你有没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志伟:嗯,我真的……不太好。(声音很轻)

教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觉得自己很糟糕,真的不太好”是你对自己的评价,不过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正确的呢?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探讨的话题。希望你打起精神来,这样我们才有精力探讨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合理,好吗?

志伟:嗯!

2.案例二:时间都去哪儿了。

雨涵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来咨询是因为常常不写作业,教师多次批评仍没有任何效果。雨涵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女生,她的回答完全迎合教师,对于自己的问题一味地解释,强调自己回家一直在写作业,期间也没有开小差,没有浪费时间,她也承认自己会玩一会游戏、看一会电视调节一下,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写作业,可就是写不完。

雨涵的表述似乎确实很真诚,她也没有找到自己无法完成作业的真正原因。笔者觉得需要借助“饼图”来帮助她梳理自己的时间分配问题。

要想改善雨涵的时间管理能力,必须要让她清楚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为了让雨涵知道自己当下的时间分配现状,笔者拿出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圆,告诉雨涵要进行一个“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小游戏。

教师:这边有一个圆,我们一起把这个圆当作你放学至睡觉的这段时间,然后请你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事件用去的时间,最后看看你写作业的时间有多少。

“饼图”结果:放学回家时间占总时间的20%,玩电脑时间占20%,洗漱时间占17%,晚饭时间占20%,看电视时间占13%,写作业时间占10%。

教师:好的,谢谢你很坦诚地分享。刚才我们一起记录了你从放学到睡觉所有时间的安排,“饼图”反映了你放学后的时间分配现状。看了“饼图”,你有什么想法?

雨涵:没想到写作业的时间是最少的。

教师:你一直说自己没有浪费时间,看了时间的配比图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雨涵:不画出来还真的不觉得。

教师:你觉得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雨涵:好像……好像不太合理。

教师:下一周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是否能够让这个“饼图”的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好吗?

雨涵:好。

三、实践意义

1.借助媒材外化问题。

走出心理泥潭很重要的一步是洞察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找到情绪背后原始的、非理性的信念。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那些本身能力较弱,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表述能力有待发展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有时候他们有困扰,但是又说不清楚;觉得难过又表达不出;想改变却又找不到方法。面对这样的小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借助媒介材料,将他们内在的问题外化,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困扰与现状,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价、判断,尝试调整。案例一通过“结绳记事”的办法,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帮助志伟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梳理出一直盘踞在志伟心中的一个非理性信念——我不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心理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2.借助媒材厘清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副教授Judith S.Beck指出,让患者通过图表看到自己的想法通常对他们很有帮助。小学生行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候他们自己也是无意识的,当学生不能说清自己的问题,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也就很难找到改变的路径。而找不到问题所在,是因为他们缺乏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不合理的洞察力,这就需要咨询师利用恰当的媒材,通过比较直观的呈现方式,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问题。画时间“饼图”就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当“饼图”十分具体、清晰地将时间安排量化呈现出来时,小学生雨涵可能也会有大人般的顿悟,从而再去解决问题。

借助媒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聚焦问题,甚至解决问题。面对不同的咨询对象,咨询师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制定适合、适切、适宜的咨询方案,方能事半功倍。

G448

A

1005-6009(2017)88-0045-02

蔡素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999)心理健康教研员,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媒材外化心理咨询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例谈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媒材的选择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