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传统文化之根 塑学生精神之魂
——构建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2017-03-23张丽荣

教育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通识精神传统

文|张丽荣

植传统文化之根 塑学生精神之魂
——构建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

文|张丽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各家思想之精髓和古老中华之智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9·24讲话”)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从2015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及国内顶尖的传统文化专家,依据学校“立足师生发展,奠基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和“言行皆雅、气韵俱佳”的育人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以“通礼懂爱、智慧创新、知天下明责任”为课程核心目标,开展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项目的研究。

建设通识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围绕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以“有声有色,纵横开阖”“由近及远”和“由远及近”“引发兴趣和生活中的践行”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学校初步搭建起小学阶段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课程大纲,分年级研发出78节课程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6本教师用书、6套学生教材。课程融合了文学、节俗、文明、科技、外交、生活、艺术、求学、立志、修身、交友等多方面内容,引领学生开启一段全景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之旅。

组织教师培训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力量。结合我校“君子成人之美”的教风建设,项目组聚集了一批资深专家团队,进行了主题为“让传统文化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底”的教师系列培训,邀请廖明华教授和谢逸女士从不同角度帮助一线教师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项目组编写教师指导用书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通过帮、扶、带等多种形式培养了核心教师团队,形成了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力量,为项目的后续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节庆活动 校内传统文化节和校外实践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了解节俗礼仪的由来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俗的生活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传承端午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学校邀请了著名艺术家杜声显老师、剪纸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女士,与师生一起过艾门、表演传统文化节目,朗诵有关端午的诗词,开展包粽子、剪纸、赛龙舟、讲故事等实践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提高家庭传统文化素养,学校还举办家长讲座和培训,使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赢得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一年的项目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师生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礼与爱、善与美的核心思想,学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道理,逐渐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将中华传统美德记于心、践于行;在课程建设方面,在专家指导下系统构建和实施的特色通识课程,已具有比较广泛的普适性,成为学校推动课程创新、落实传统文化育人的新载体。

今后,我们将结合学校承担的北京市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市级课题,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生现代生活相融合的艺术,依据学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风,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对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比,培养少年儿童广阔的心胸和大格局观,探索传统文化精神与全球意识互融的智慧。

期待,在这条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共同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深深地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都成为具有中国心、民族魂的未来接班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通识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