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

2017-03-23童小娟

关键词:不端社会学主义

童小娟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

童小娟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提供行为人的身份定位及行为的认知模板,从而影响行为。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探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科学精神的缺少,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人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版权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诚信理念缺失导致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同。这些制度因素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学术不端;社会学制度主义;治理

学术不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科研、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并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遏制学术不端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和迫切要求[1]。笔者拟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以期为学术不端的治理做出有益的启示。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的流派之一,是20世纪后期的一种分析方式和理论。它作为制度主义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以新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学中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在新制度主义流派中,社会学制度主义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定义制度,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范,还包括认知性、规范性和规制性的结构和活动,从而打破了制度和文化的界限。其中,社会制度形式和社会生活提供的印象和符号赋予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与身份认同[2]。制度的模板为制度中个人开展活动提供了认识的手段。

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制度不仅仅包含了正式的制度,还应当包括其他文化因素,比如世界观、社会风气、习惯、认知模式以及话语符号等。这些制度通过行为人对于身份的定位,提供对于行为的认知模板而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一、制度影响了行为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制度中的人首先会定位自己在该制度中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发展是复杂和多样性的,科研工作者不但拥有“学术人”的角色,还与其他人一样具有“经济人”的角色。因为缺少深层次的科学精神文化构建,受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人对于自身身份角色的认同。

(一)缺乏科学精神,偏离“学术人”身份

对于科研工作人来说,首先具备的是“学术人”身份,与“学术人”身份相联系的是科学精神。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中缺少科学精神的传统。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国家,科学的精神也是随之发展起来的。默顿在1942年发表的文章中阐述了“科学精神气质”,指的是“普遍性、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件的怀疑主义”[3]。“科学精神气质”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部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成长。在国内,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和发展仅短短的一百多年,我国的科学事业并未像西方国家那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共同体。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内部的科研道德机制和制度管理体系仍旧处于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的社会环境也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评价体系的科学和监管机制,况且这种借鉴只能是“形而上学”的,只有“外部”形式的模仿,而不是取得“内核”的精髓[4]。因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然就容易缺乏科学精神。

由于缺乏科学精神的传统文化,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认同没有得到内化。学术研究本应是科学家和学者秉持对真理的追求,满足个人兴趣而从事的一种活动,需要科研工作者沉下心来,投入时间及心血给科研事业。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精神缺失的情况下不认同自己是“学术人”的角色,没有了科学精神就无法内化为学术的精神追求,更谈不上外化为恪守学术规范的研究行为,而是将科研视为谋生和晋升的手段,将科学精神丢掷一边,背弃学术诚信和学术良心。马玉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学精神对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定影响力,如果行为人具备科学探索精神时,不端行为几率会大大降低[5]。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指出的,科研机构及学者都应当坚守科学精神和学术传统,并将这一坚守作为从事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事。只有坚守住了这一底线,才能消除附加在个人、科研以及科研机构之上的世俗利益链条,才有可能在现实中大大避免“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6]。

(二)急功近利,无法合理满足“经济人”角色的需求

随着社会体制的逐渐转轨,原有的价值追求受到大量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在GDP中心论的思想下,经济增长率容易成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工具,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的倾向日渐明显。市场经济的急功近利价值理念已经侵蚀到高校这座“象牙塔”中。

科研工作人员作为“经济人”角色,追求功利性的一面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科研工作者也需要生存,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在科研上有所贡献的学者和专家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利益,这是对他们对科研付出时间和心血的肯定与回报。从经济学上来说,学术成果也是一种商品或资源,有用性以及稀缺性是它的特点,研究者通常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多次的试验验证,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最终取得研究成果。在现有体制中,收入方式、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质的考核方式等都影响了学术活动的目的性。如果科研工作人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诉求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合理的满足,其判断力就会出现偏差,影响他在学术活动中的抉择,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环节容易做出不端的行为。加之一个人的科研精力是有限的,能产出的科研成果也是有限的,在现有的学术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作为“经济人”的需求被扭曲、被放大,这样容易迷失自己,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

二、制度提供了行为的认知模板

制度中的个人必须要明确自己要进行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是否正确。这种对于行为的认知来自于制度中文化理念提供的模板。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在制度下的个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个人,受个人世界观、认知的限制。制度通过提供认知模版、道德模版从而影响个人行为。

(一)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影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知识产权的观念,更多的是提倡“孔融让梨”式的分享,这种意识也同样折射在著作权的重视程度上。1790年,美国通过并实施《联邦版权法》,而两百年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美国经过长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较为普遍的知识产权意识,即知识产权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任何形式的侵权都是法律和社会所不允许的可耻的事。虽然近年来,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有关著作权的立法保护,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没有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社会民众在保护知识产权及维权意识方面仍未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近年来红火的微博、微信可以略见一斑。知识产权意识的模糊导致了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不端行为认知上也存在模糊的问题,很多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字典中并不存在“学术不端”这个字眼。一些人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不错的见解,就直接拿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来发表,剪刀加浆糊,内容大段照搬;有的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学术成果发表的成功率,在学术成果上署上与创作无任何关系的知名学者;有的科研工作者将学术成果的权利贩卖给有需求的人,他们的理念中没有知识产权意识,自然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侵权,是学术不端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二)诚信理念缺失导致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同

诚信是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这个道德标准。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处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变革中,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诚信的缺失成为当今社会很突出的问题。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不诚信行为,各个方面都有诚信缺失的影子,如办假证、考试作弊等。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忽视诚信原则,通过各种手段弄虚作假以获得利益。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个体在面对某些行为时,首先会通过一定方式来对该行为进行判定认识,而后做出对应的反应[7]。在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高校校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科研工作者在各种虚假造假事件的包围和冲击下,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意识:周围的人都在造假,大家都这样做,我为什么还要苦苦的研究呢?认知的指引使他们不自觉的将学术不端的可耻行为理解成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即便是那些已经树立正确的科学学术价值观的人,会因为周围充斥着不诚信行为,个人对于这样的情势会产生心理学所描述的“认知不协调”,也就是在心理上产生两种不一样的认知,从而导致心理产生紧张状态[8]。为了解除这种紧张状态,他会改变原有认知,并做出相对应的反应,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合理的。在这种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变成了行为人眼中的理所当然。

三、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学术不端治理

科学精神是每个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精神,它不依附于任何外来的力量,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精神必然要求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遵循诚实、严谨的学术规范,倡导创新精神,将学术规范内化于每个科研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只有当科学精神内化于科学人员中,才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9]。

首先,倡导科研精神,要将追求客观真理作为科研活动的终极目标。要建立学术信仰,培养科学良知,秉承学术真诚的态度,把通过潜心研究获取创新性科研成果作为学术活动的路径。科研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上。要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在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创造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科研成果。要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不窃取他人劳动果实。当科研精神内化到个人,就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去抵抗外界因素所强加给它的变化,从而保证科学的社会稳定性和价值普遍准则。

其次,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职责,对于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因此,对于教师的学术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实际中,有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是由于行为人对学术道德规范不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加强学术道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高校教师在授业中不仅要不断钻研探索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论,而且要不断加强对教学道德规范知识的学习,遵守学术规范。只有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形成相关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人们的选择。促使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有追求学术诚信和真实的义务及职责,在诚信方面比照社会上其他人有更高的要求。

最后,加强对学术道德方面的宣传学习。可以通过社会公德宣传,结合专题开展讲座、邀请模范人物进行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对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学校要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岗前培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使青年科学家具备预防科学不端行为的敏感性[10]。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对学术道德规范从情感上认同,并内化为自律意识,才能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自律水平,强化教师的学术责任感和学术道德意识,完善学术人格,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消除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各种功利化的动机及行为,守住道德的诚信底线,把做学问看成是与做人、做事一样重要,并将其有机的统一起来。

[1]王飞.奥地利学术腐败案处理及其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21

[2]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何俊智.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20-29.

[3]Robert, King, Merton. A Note on Science and Democracy[J]. Journal of Leg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1942(1):116-125.

[4]胡二龙.诚信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不端行为监管机制及优化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1.

[5]马玉超,刘睿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1(4):494-501.

[6]新华网.大学和学者都应坚守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3/15/content_11015369.htm,2009-03-15.

[7]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划分与分析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4(2):8-15.

[8][美]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俞吾金.重新审视学术规范[J].科学中国人,2004(7):13-14.

[10]王飞.德国科学界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措施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36.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TONGXiao-juan

(LongyanUniversity,Longyan,Fujian364012,China)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believes that a regime offers identity orientation for doers and cognitive template for behaviors, thus influencing behavi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 of academic miscond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finds that the lack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the spread of shortsightedness affects academic misconduct doer's cognition on self role, that the weakness of copyright awareness influences their recognition on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that deficiency of concept of honesty results in acknowledging academic misconduct. All of the above factors produce an effect on the genera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cademic misconduct;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governance

2017-04-25

龙岩学院百名青年攀登项目(LYXY2011048);龙岩学院百名青年攀登项目(LYXY2011092)

童小娟(1982-),女,福建龙岩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研究。

G647

A

1672-934X(2017)04-0126-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20

猜你喜欢

不端社会学主义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新写意主义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