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

2017-03-23张海波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张海波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

张海波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观;习近平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考察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分析方法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注重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坚持以系统思维方法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和眼光观察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主张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推进生态民生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世界观;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明确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推进了新常态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规划了“路线图”。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断精辟、阐释深刻,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原理,闪耀着哲学思考的智慧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最常用的观点之一。习近平坚持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即“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1](P235)。因此,“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P233)。习近平两个“清醒认识”的论断,是习近平综合考虑中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准确判断我国现实生态环境状况做出的分析;是针对当前全球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生态危机、世界性能源资源紧张及我国面临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重矛盾日趋严峻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的生态国情。此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是今后党重点推进的战略,也是当今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需要克服的难题,更是今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提出的上述战略目标,是在他深刻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围绕着未来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寻找更好的出路做出的,体现了他一切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国情出发,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原理。

习近平还号召人们要“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2]。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3]习近平这一论述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实现自我认识和改变社会过程中,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之前产生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逐渐适应自然环境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无法生存,社会无法延续。马克思毫不掩饰地把自然界当成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4]。既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要想维持生计,就要千方百计索取自然资源,但是地球上的资源以及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十分重要。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损害自然就是毁坏人类自身、自取灭亡,再次验证了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地位永远不会动摇。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指导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指出,“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人类的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预期,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即发挥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力。思想意识是实践行动的先导,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意识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指导思想就是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人们的心中打上烙印,才能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首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我们要规范自身行为,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实际上是呼吁人们树立绿色价值理念。绿色价值观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深刻反思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而达到的新的认识境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人类的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预期,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力,即人们应树立绿色价值观理念,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只有把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世界的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积极调动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热情和践行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坚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社会才会迎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前景。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核心又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必须将生态文明意识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走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加强协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以及生态道德观的生态教育意识,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考察生态文明建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不断拓展、推移、深化的过程。由此推之,人们对生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过程,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日趋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综合考虑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以及国内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矛盾压力下做出的果断抉择,他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实践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关于两个“清醒认识”的论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红线的提出、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事实抓在手上、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三、以辩证分析方法分析生态文明建设

辩证分析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提高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他进一步强调“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普遍联系观、永恒发展观、全面系统观以及矛盾运动规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科学运用普遍联系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善于运用普遍联系观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他十分重视把生态问题当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来处理,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大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习近平还提出,“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1] (P236)这一论述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实现“四化”的良性互动和提质增效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虽然五大发展理念各自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但共同构成了开辟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美丽景象。

其次,科学运用永恒发展观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当前我国造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他指出,“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1] (P235),如果继续“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1] (P235)。习近平这一论述充分表明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而是长年累月一个复杂性叠加的过程。对此,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展现其为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提出“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他还针对历史上无视自然环境中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导致的某些国家或者地区环境恶化及文明衰落的深刻教训,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6]。这一论断为坚持走科学的绿色发展之路,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启了智慧的“钥匙”。

再次,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用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习近平非常愿意与国际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从宏观着手、大局出发,从整体上作出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他向全世界郑重地呼吁中国在治理国际生态环境的承诺,他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7]。习近平的论述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他顺应绿色发展的历史大势,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全人类密切交流与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无论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多高、科技多么先进,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面前都显得十分渺小。”[8]全球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提倡全球各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正是对唯物辩证全面观点及统筹兼顾方法的成功运用。

最后,科学运用事物矛盾运动规律观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纵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否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决定我国能否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关键。习近平非常善于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他提出的“两山理论”可以说把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的“炉火纯青”。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既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更生动形象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作“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他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这一精辟论断,彰显了他对矛盾对立统一观的深刻把握。他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资金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从而提高持久、高效的竞争力,为经济的腾飞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又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但是纯粹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短期行为是行不通的,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得益彰,即获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及子孙后代都能够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如果发展造成资源承载力不足、环境恶化、社会容纳不下,最终断送了子孙的后路,那么人类就会投入大量的成本和付出更大的代价去修复已逝的生态,得不偿失,到那时我们“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10]。习近平富有大智慧,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求发展和盼生态的内在联系,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找到了契合点,破解了二者之间的“两难”悖论,是习近平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灵活运用。“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既重视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效益,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后者享有优先发展的原则。

四、以实事求是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他“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务实作风。“求深”就是指最后的落脚点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习近平指出,环境污染呈现高发的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所以说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把解决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11] (P101-111)。“求实”体现了习近平深入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习近平早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支书时,就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求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习近平无论是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参加座谈会,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等,都多次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求准”就是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把握事物的本质,习近平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把生态环境比作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既充满哲理又细致入微洞察到了对环境浓郁的人文情怀。“求效”是指提出的措施要有力,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效。习近平为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十分有力的对策,如“划定生态红线”“源头保护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等。

五、以系统思维法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多领域统筹谋划,优化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协调推进。习近平善于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首先,作为科班出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人,习近平对自然界自身的复杂性系统结构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系统地思考。他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把环境治理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出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建设。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1] (P109),体现了习近平对系统思维方式的灵活把握。山、水、林、田、湖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整体。如果割裂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容易出现“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11] (P109),导致治标不治本、顾此失彼现象,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其次,习近平在充分认识和考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指向人的实践活动。他指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的考虑到其自身的复杂性,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仍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人在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但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不能是单一的、盲目的,应注意考察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系统思维方式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应该说,人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单纯的社会生态系统也不存在,正是有了人的存在,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才变的更加复杂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有的党员干部只注重搞“形象工程”,只抓当地的经济GDP,忽视了生态方面的GDP,对当地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不管不顾,甚至用透支的资源环境换取所谓的片面发展;有的领导干部意气用事,实施“拍脑袋”做决策,实则未能从实际出发,违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致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有的党员干部对环保部门的腐败和不作为听之任之、任意放纵他们的贪污腐败奢靡之风,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习近平主张治理生态环境,应“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11] (P111)。

六、以历史思维法审视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和眼光观察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破解经济发展转型难题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方案。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小觑,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不惜毁灭森林,导致今天那里变成了不毛之地;习近平还谈到了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当时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更是给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他还提到有些国家和地区本来生态环境就非常脆弱,再加上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生态的价值,环境污染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例如,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遍地,但由于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丝绸之路,楼兰古国湮灭于万顷流沙之中,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放眼古今中外生态环境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兴衰史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的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功效。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迅速激化,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发生错乱、颠倒,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追求人与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和谐,立足广大人民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符合全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心声。更何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没有在生态危机最先爆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列为发展战略,而中国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但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来看,“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局势不容乐观,资源能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超标、雾霾等极端天气急速恶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难以支撑。“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10]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须谨记历史上出现的环境恶化事件,铭记西方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造成的危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不计代价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走“节资源、保生态”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

七、加强政党建设推进生态民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习近平为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更加关注生态民生建设,他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领导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前,全球处于国际绿色化发展的浪潮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了国际国内生态环境形势恶化的基础上,提出广大领导干部应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把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融入到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执政活动的要素之中。

全面从严治党为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了方向。习近平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1](P10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属于党的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必定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党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党的主张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系统工程中。但是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好表率。这就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和作风,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纯洁党性,坚决抵制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严重违纪行为。领导干部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变生态理念,做好表率,改进作风,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带头带领人民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乱纪行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身体力行的为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生态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习近平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对于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地美丽中国,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问题所在,善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中的成功典型案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实现生态优、百姓富、中国美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行!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N].浙江日报,2006-02-05.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5]骆方金.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4-67.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7]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

[8]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0.

[9]孙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8-62.

[10]黄浩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N].学习时报,2015-03-30.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 2016-10-14.

The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ought

ZHANGHai-bo

(SchoolofMarxism,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67,China)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view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principle between materials and consciousness, apply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materialism. Xi investigat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principle between practice and recognition, using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He is good at using the method of dialectical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e handles challenges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aying emphasis on applying matter-of-fact method; he adheres to the system of thinking and plan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e is good at using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vision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la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Xi Jinping advocat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demonstrates Marxism method.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orldview; methodology

2017-05-11

2016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6NXCKS01)

张海波(1990-),男,山东昌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

D61

A

1672-934X(2017)04-0047-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08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