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第二条“大走廊”:打造城东“互联网+智能”的“漏斗”

2017-03-23汤海孺杭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

杭州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城东下沙城西

□ 文/ 汤海孺杭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

“大走廊”一词在城市尺度上,表述一种要素集聚、特色发展的空间现象,它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上具有凝聚共识、标识身份、树立品牌、协同行动的重要作用。

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漏斗效应示范

杭州城西的发展隐含着“浙大-阿里-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云谷-人工智能小镇-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和“杭州机械装备工业外迁-省科技厅院所外迁-大学研究院-青山湖科技城-云制造小镇”两条要素汇集的逻辑链,并从“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概念,加上浙江大学和西湖区的产学研发展要素后,上升为“城西科创大走廊”。

这一概念的升级,无疑与大走廊作为浙江省创新发展引擎、省级战略大平台有关,并产生了王缉宪教授所讲的“漏斗效应”,即“让所有相关的行动者为了某个规划汇聚到一起。有了这个概念,很多事情就会便利许多”。

图1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两条要素逻辑链

于是,因为有了科创大走廊,临安撤市设区、杭州火车西站枢纽规划建设、轨道中轴快线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区域规划应运而生。

城东智造大走廊背后的“逻辑”

“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

城东智造大走廊有发展的内在基础。走廊内相继有“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产业集聚区、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多种身份的产业平台,产业基础雄厚,是杭州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平台的关系上看,大江东的前进工业园区和余杭的钱江经济开发区是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后设立的,由市级直管,有强化市级财政的因素。其中,前进园区成为下沙的扩容区,使得大江东同时接受了下沙与萧山的辐射和支持。钱江开发区接受了一批市属外迁企业,也密切了临平山北与主城的联系。2015年萧山经开区扩容,在市北、桥南之外,增加了萧山科技城、益农两个区块。大城东各个产业平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东智造大走廊有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走廊内有多股力量在共同推动它的成长。从动力与层级或外向度上分,一是内生性低层级的草根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自由生长,但面临低小散污,需要升级转型整合;二是内生性高层级的高新企业,依托平台的赋能,集群式发展,前景广阔;三是外源性低外向度的发展,接受杭州外溢企业,但现在动力渐失;四是外源性高外向度的发展,引入外资外企,一度是发展的主力军,但现在也面临转变,产品需要更新换代,要求其价值链、供应链在地化。

城东智造大走廊有整合统筹之必要。在杭州城北工业外溢转型之后,大城东就成为杭州制造业重地。但与其它城市相比,存在着主体平台多、行业集聚散、规模体量小、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亩产不高等问题。城东智造大走廊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产业空间整合、产业集群分工、产业平台互动,形成地域品牌效应。

城东智造大走廊的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战略层面来看,目前浙江只有宁波和湖州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杭州起步晚,缺乏政策利好,不利智能制造要素的集聚。从产业发展来看,杭州工业与深圳、苏州相比差距明显,与宁波相比也出现差距,化学、纺织仍占重要地位。从空间形态而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文一西路等交通动脉为轴线,串连了紫金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结构清晰,形态完整;而城东智造大走廊,形态相对较散,缺乏串连的轴线,尤其是增加滨江和富阳的江南新区后,更是多方向、多轴线,给结构梳理造成困难。

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的思考

城东智造大走廊的空间战略,要注意以下问题:

要东西互动、特色化发展。处理好“城东智造”与“城西科创”之间的关系,分析杭州要素集聚的地理特点及城东大走廊形成的产业和社会基础,寻找与城西科创的分工合作及差异化发展。“东动西静”是杭州的特色,这使得城东交通条件优越、空间资源相对充足、现状基础雄厚,有产业生长的良好条件,是城东智造的立命之本。东西两条大走廊既要分工协作又要合作共赢,不应截然分开;要引导形成城西科创产品在城东制造落地、城西科创企业帮助城东企业智能化的良性互动。

要明确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核心,以核心划范围、定结构。杭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城东智造大走廊概念时,还只包括余杭、萧山、下沙、大江东,不含滨江,更没有富阳。但从内生性的高新区与外源性的经开区的发展对比来看,无疑前者完胜后者,况且经开区也在学习高新区的经验,走创新发展之路。为此,从技术及机制视角来看,将滨江纳入并作为核心,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滨江信息经济发展的优势,推动互联网+制造,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智能制造,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模式输出、股权投资、产业地产经营、品牌运营的方式,在提升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水平的同时,化解滨江区产业用地不足的困境,有序引导制造功能的向外转移。但从空间视角来看,滨江与东部产业平台之间仍有较大距离,带动性偏弱。为此,建议将下沙作为副核心,着眼于大湾区发展,一方面继续发挥地缘优势,服务于大江东、海宁等周边地区,并与余杭、萧山联动发展;另一方面以副核心的使命,加快做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文章,推动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要借鉴城西走廊空间战略的经验,分析识别城东智造大走廊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例如,在编制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战略时梳理出交通、排涝和创新空间及组织等主要问题,抓住了关键的少数。那么,可以在分区规划对各区块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从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视角加以梳理辨识。例如,产业空间的保留优化、平台的整合提升、要素流的网络化组织、产学研城的互动等恐怕都是关键的问题。

要模式创新,探索杭州的实践,成为国家的启示。要分析城东产业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方面在大江东等地,继续沿用下沙外源性发展模式,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杭州落地;另一方面坚持强化滨江内生性发展模式,发挥杭州轻资产模式的优势,寻找产业集群式、创新式、互动式发展的路径及模式。要研究智造的本质与内涵,它不仅体现在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中,也体现在智能解决方案(智能服务)上。在智能制造中,除了要关注制造过程自动化外,更应关注制造信息数据化,制造流程软件化,制造服务个性化,制造供应智慧化,将数据沉淀下来、利用起来、把价值挖掘出来。借鉴海尔等企业组织创新的经验,根据杭州企业点多面广的实际,探索企业组织创新的智造平台经济模式,发挥智造平台对海量制造个体的赋能作用,并产生生态效应,复制杭州商业模式创新的辉煌。

要研究新型产业与空间组织形态。分析产业与空间互动的演变趋势,依据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的规律,探索不同区块产学研城融合、赋能的空间组织形态。近年来,综合体、产业新城、特色小镇、产业创新综合体等产城一体的组织概念不断涌现。需要结合各平台的发展阶段、产业类型去探索实践。例如,下沙要推动从产学研城多种要素的物理集合转向融合互动、产生化学反应,激发创新。在产城融合上,要加快金沙湖地区的建设,以城市功能的完善,支撑创新要素的集聚;在产学融合上,学校要调整优化学科设立,企业要开办学生实践基地,双向互动;在产研融合上,要鼓励企业设立研究院所和大学、研究院设立企业型研究院,推动应用型创新;通过产学研城的互动,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要加强整合,“一走廊一统筹、一平台一对策”。着眼长远发展,在自下而上自由生长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整合引导,使产业集群更集中、创新系统更完善、产业特色更鲜明、分工协作更密切、空间绩效更提升。滨江通过品牌输出、合股运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下沙激发产学研城融合的化学反应,完成向创新集群转型。大江东在外源性招商的同时,也要努力培育内生性发展的新动能,强化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在地化,形成协作互动的产业集群。

要强化城东智造大走廊的网络化联系。充分利用城东智造大走廊交通便捷的优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畅达。结合两化融合、资源整合,探索供应链更优、智能物流更畅达的空间组织方案。■

猜你喜欢

城东下沙城西
综合活动:等等,绣球花
杭州下沙
不一样的父亲节
用“博悟”开启少先队特色活动之旅——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城西博悟院”活动实践与思考
玻璃
《城东早春》
豆苗成长记
广州
奋进中的瑶海区城东街道
城东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