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型立体化办刊模式助推高校科技期刊转型
——以《药学进展》改版实践为例

2017-03-23邢爱敏郑晓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编委办刊药学

■邢爱敏 郑晓南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进展》编辑部,南京市童家巷24号 210009

高校主办的传统期刊多数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封闭、内向型的办刊模式造就了只照顾作者、服务高校,却失去读者的尴尬局面[1]。随着高校高质量稿源的流失,这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办刊模式使高校主办期刊既不能代表本校的科研水平,又不能成为本校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2];既不能吸引优质稿源,又不能满足更多潜在读者获取新知识的基本需求,使作者与读者的双向沟通成为空谈,从而失去了期刊的立足之本和存在价值,与当前期刊高度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为此,期刊界同仁对办刊模式、办刊理念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办刊模式”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00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计113篇。纵观这些文献,多数从刊物形式、栏目建设、刊物宣传、发行机制等角度介绍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办刊经验,也有个别文献提出专家办刊与专业办刊相结合的双管模式,或服务智库建设的办刊模式[3-4]。总体而言,当前办刊模式正逐步向“合作”“联合”“开放”“多元化”“多模式”方向发展[5-6],越来越多的办刊人意识到开放办刊的重要性。开放办刊是期刊的整体发展策略,包括从期刊定位到栏目设置、从主编遴选到编委会建设、从稿源开发到国际化审稿、从市场化运作到联合办刊[7]。探索开放办刊模式成为现代办刊人使刊物立足于期刊之林的绝佳选择。然而,目前已发表文献多数局限在办刊本身的研究,鲜有探索通过改变办刊模式实现期刊转型,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期刊发展的实践研究。本文从《药学进展》改版3年的办刊实践出发,探讨如何跳出期刊办期刊,挖掘期刊潜在的多元化价值,通过转变办刊模式促进期刊转型发展。

《药学进展》是中国药科大学创办的近60年老牌科技期刊,2014年,中国药学会成为其第二主办单位,刊物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引擎。3年多来,《药学进展》始终围绕核心理念打造期刊品牌,从办刊主体重构、编委队伍架构、学术活动策划、选题组稿策划4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开放型立体化办刊模式,将办刊宗旨锁定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新药创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满足临床需求的新药靶点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及化学生物学、细胞治疗等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刊物正逐步成为体现药学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多学科集成,突出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以综述、评述为特色的智库型期刊和专注医药科技前沿与新药研发动态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从传统平面媒体转型为“知识服务载体+智库+交流平台”的复合型媒体。2015年、2016年《药学进展》分别荣获江苏省科技期刊“金马奖”之“选题策划奖”“特色期刊奖”“十佳品牌活动奖”和“十佳特色期刊奖”;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 办刊主体重构

1.1 依托主办单位,聚拢平台资源

《药学进展》第一主办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是国内办学最早、学科类别最为齐全的药学类高校,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协同创新中心。据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榜发布的全球药物化学学科排行榜中,中国药科大学位列全球第3。此外,药理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中药学被评为教育部一流学科;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数量和经费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已建成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链,是国家新药研发的关键平台[8]。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为《药学进展》提供了丰富的稿源,平均每期刊发1~2篇校内药物化学系科研团队的来稿,约占当期载文量的10%。随着近年来期刊编辑部在学校学科评估、软实力提升等方面优势作用的凸显,学校对《药学进展》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明显改善,与编辑部的关系由“弱关联”逐步向“强关联”推进。此外,《药学进展》执行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作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信息学博士和硕士生导师,也为促进学科建设、整合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一级学会,拥有由20余种学术期刊组成的药学期刊群,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对加强《药学进展》编委会建设、转变办刊模式、组织学术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2个主办单位强强联合,整合了充足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双方在医药领域人才集聚、学科集聚、学科齐全的优势,提升《药学进展》的起点,创新服务平台,彰显期刊特色。

1.2 拓展信息资源,提升品牌价值

《药学进展》前身为《南药译丛》,创办初期的载文是由国外前沿信息翻译成的中文文献,以服务于国内读者,这在当时尚有一定应用价值。直至2013年,每期责任编辑除了处理自由来稿,通常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订购的国外综述性刊物(如DrugsFuture)或信息类刊物(如Scripps)上寻找药物研发信息,再翻译、整理成篇幅不等的译文,然而图书馆订购的杂志常有缺期,往往在发现好的信息线索准备索取全文时无功而返。此外,这些纸质刊物从出版到进入中国,经常滞后,少则3个月,多则近1年,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据信息成为制药行业的迫切需求,这种“剪刀加浆糊”的单一编辑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新时期读者对信息来源权威、快速、精准的需求。为此,《药学进展》于2013年下半年起,与全球领先的专业与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现为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合作,独家刊载其享有著作权的医药信息和行业报告,以期通过及时跟踪全球药学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助力中国药企获得可靠信息,从而在研发早期或立项引进时作出正确决策,每年连载的《全球新药研发报告》因内容全面、资料权威、视角独特、数据翔实、时效性强广受好评,已成为《药学进展》“全球药讯”栏目的一张名片。此外,《药学进展》通过与该机构的合作还催生了“临床试验进展”“药业新观察”“业界关注”等新栏目,进一步丰富了栏目设置,拓宽了刊物的报道视野。

与汤森路透翻译转载版权的成功合作促使《药学进展》吸引了医药研发预估数据提供商EvaluatePharma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灵麦医药(Lingmed)以及医药信息品牌InformaPharma Intelligence的注意, 2015—2017年,《药学进展》均连载由其独家授权的研究报告。近年来,信息资源布局不断延展,国内信息供应机构也相继与《药学进展》合作出版相关行业发展报告,如上海药物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球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分析报告》等;与中国医药健康信息第一平台米内网合作,连续2年连载《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与中泰证券研究所、兴业证券研究所合作出版肿瘤免疫治疗、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单抗药物等专题报告;连续4年获准刊发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江苏省药品注册分析报告》。与上述信息供应机构的长期良好合作,奠定了《药学进展》这一专注医药科技前沿的专业媒体信息来源的坚实基础,为打造权威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了信息支撑,助力期刊“系统”“权威”“引领”的品牌价值提升。

2 编委队伍架构

编委会体现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其在打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影响和优化期刊市场化运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依靠以专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编委会作为期刊发展的学术顾问团,才能办好刊物[9-11]。因此,建立一支可以密切配合和支持期刊学术工作的编委队伍,对保证科技期刊学术水准、提升期刊管理质量、促进期刊广泛合作具有重大意义[12]。当然,期刊与编委之间应是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朋友关系,既要鼓励编委为期刊发展作贡献,也要期刊在为编委提供平台上下功夫[9]。

2.1 网罗精英,打造全链条高端智库

改版前,《药学进展》的编委基本来自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主的药学类高校、医院药剂科和政府部门的部分专家,编委所属的单位性质较为局限,不能充分代表药学领域的专家群体,且因受办刊经费的限制,期刊编辑部还不能做到每年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仅对由主编、副主编组成的数位编委进行简单工作汇报,其他编委基本与编辑部处于弱关联状态,编委会形同虚设,其职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在期刊发展规划上,编委会应是促进期刊不断提升学术质量的智囊团,编委的学术表现能力将影响其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从而影响其对期刊办刊方向的把握[13]。因此,编委队伍的层次架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为此,刊物在改版并进行新一届编委调整之际,构建了一个贯穿药学领域创新链、学科链、研发链和产业链的全链条智库专家团队,助力刊物放眼全产业链,全面呈现药学领域研究全貌。3年来,借助品牌学术会议“药学前沿高峰论坛”的召开,《药学进展》编委会每年不断充实高端编委。目前,《药学进展》高端编委主要包括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百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下简称“杰青”)共43名(含3名身兼长江学者和杰青双重身份者),超过编委总数的1/4。由“重大新药创制”技术总师等7位院士为主编和名誉主编,1位执行主编、1位总编辑、8位副主编和7位编委会副主任领衔的编委团队的编委人数已达152人,形成以产、学、用(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为主线,广泛涉足政、金(资本)、介(信息机构)、CRO,年龄层次互补、学科分布全面且合理、编委所在地域和机构均衡的有机整体,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编委会工作。改版前、后编委会阵容比较见表1和图1。高水平编委队伍有效保障了刊物在更高起点上整合资源、共谋发展、构建新药研发生态圈,对刊物的特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实现专家办刊,有效提升《药学进展》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表1 《药学进展》改版前、后高端编委组成比较

图1 《药学进展》改版前、后编委组成分析

2.2 立足前沿,建构国际视野编委队伍

期刊编委通常是学科带头人,同时扮演着期刊的审稿者、作者和读者的三重角色,对国际学术界研究热点的把握及对读者的合理定位有着天然优势,是期刊的重要学术资源和宝贵的人脉资源,对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重要作用[9]。实现报道新进展、新成果,把握新趋势的办刊宗旨,无疑需要吸纳众多始终行走在学科前沿的科技精英。为此,《药学进展》分批、有序力邀21位有着资深海外背景和深厚研究功底的“千人计划”专家进入编委团队,其中70%的千人专家来自产业界,同时兼顾学界、媒介、CRO。此外,20余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也是国际顶尖刊物的主编、编委或高被引作者,对研究前沿享有国际话语权。

VR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产品体验方式,但是现阶段,比起个人用户市场,VR技术更适用于企业市场,将VR技术融合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中已经显示出了独一无二的优势。VR内容是企业品牌很好的宣传素材,完美契合品牌营销的基因,VR全景可以实现企业真实环境、真实产品的全景展示,分享在互联网上,用户只需要用鼠标左键就可以在同一个文件中前、后、上、下、左、右、远、近全方位了解企业环境或产品实景。720度全景震撼的全景展示效果以及其真实可靠的信息能够吸引客户的眼球,更深入地了解企业。

这些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一流专家的加盟,充分展示了期刊的引导力与权威性。多位具有国际视野和享有国际话语权的编委积极为刊物撰稿、荐稿,或在刊物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上发声。3年来,有10位千人、6位杰青或长江学者为《药学进展》撰写高水平综述或评述累计达38篇,相当于平均每位千人、百人、杰青、长江学者均为刊物供稿1篇。在连续3年主办的“药学前沿高峰论坛”和各类学术会议上,编委群体中共有25人作了51场学术报告;17人主持了26场会议或对话。其中,在糖尿病领域完成首个1类全球新Ⅱ期临床的华领药业CEO陈力博士、全新靶点抗肿瘤药在美国进入临床的亚盛药业杨大俊博士、在心脑血管循证医学领域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深圳奥萨创始人徐希平教授、孤儿药联盟创始人郑维义博士3年来均应邀评点相关疾病领域药物研发的专题,或撰写前沿性综述共计11篇,作了12场报告,主持了10场次论坛或对话;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现任会长戴卫国博士,“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俞德超博士(其创办的信达生物曾多次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报道),以及成功研发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被业内人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的微芯生物总裁鲁先平博士均多次为刊物主办论坛分享创新发展思路。

3 学术活动策划

《药学进展》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希冀以期刊和论坛为平台,整合行业资源,成为医药创新体系协同推动新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媒介推手。3年来《药学进展》连续主办3届高峰论坛、10余场学术会议,协办近10个学术论坛。《药学进展》不断创新交流模式,形成以“药学前沿高峰论坛”为标杆,各类小型会议为特色的论坛品牌。其中,高峰论坛已作为《药学进展》主办的年会,逐步走出高校,走出南京,继而走向全国。

3.1 创立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引领行业前沿

2015—2017年,《药学进展》根据当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设定会议主题,主办编委会会议暨药学前沿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依次为“十三五新药研发的顶层设计与路径选择”“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新药研发”和“全球风口:中国新药研发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建构”,会议地点均选择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创新研发基地,如立志打造中国“科技硅谷”的南京百家汇创业社区,被授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以及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科技产业基地之一“张江药谷”。3次论坛均邀请到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副总师或在肿瘤学研究、代谢性疾病等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院士作主旨报告,每次论坛均邀请40余位政产学研用各领域专家进行近50场报告,参会人数均超过400人,且第二届、第三届高峰论坛均开通直播平台,分别有2000多人和4200多人收看了论坛直播。论坛为把握科技与产业前沿趋势、各领域精英交流新药研发经验、推动医药行业技术创新搭建平台。高峰论坛连续3年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业界精英的高度关注,使广大参会者自然而然将论坛品牌与期刊联系起来,同时,开放的直播平台也极大地宣传了《药学进展》这一学术传播媒体,进一步扩大了期刊影响。

3.2 关注专题讨论,深耕新药研发进展

2015年10月,《药学进展》编委会主办“糖尿病药物开发新策略专题研讨会”,邀请哥本哈根大学Holst 教授作了“GLP-1 based therapies”的专题学术报告,介绍其研究团队发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过程、GLP-1对胃肠道功能等的调节功能以及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GIP)在糖尿病和肥胖症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多位来自企业、医疗机构的编委专家也对糖尿病研究现状和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2015年11月,编委会特邀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药学进展》编委徐希平教授做客中国药科大学2015学术周,以“复方创新药的研发战略和实践”为题,与企业研发人员和师生分享其科研团队在复方创新药研发中的宝贵经验。2017年4月,《药学进展》与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联合主办“国际仿制药发展前沿与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高峰论坛”,邀请原以色列梯瓦公司北美研发资深副总裁Joshi 博士等6位国内外一线专家,围绕国际仿制药研发的挑战与机遇、仿制药产品选择策略与关键因素、辅料的关键质量参数对复杂仿制药产品的影响等主题作报告,吸引200余位参会者,帮助从事仿制药研发的人士洞悉国际仿制药企业的战略、策略与市场趋向,助力我国仿制药企业能力提升。

专题研讨会深入调研,精准选题,直击当前研发热点与重点,助力科研工作者破解发展难题。会议具有精、小、巧的特点,不间断、不定期的举办会议对刊物的持续宣传、提升办刊活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3 走入药企,发挥专家智库咨询作用

《药学进展》有22%的编委来自全国各类创新型药企,而刊物的市场化运营也离不开众多药企的倾力相助,因此,如何服务药企,反哺药企也成为《药学进展》发展需重点考虑的议题。邀请对新药研发具有独到见解的编委专家深入药企是造福药企的有效途径之一。3年来,《药学进展》组织相关编委三进药企,有效发挥编委专家的科技咨询作用。

2015年10月,《药学进展》组织编委举办“共建创新平台 协同产业发展——《药学进展》线上线下群常州行”活动,走访药企、开展学术交流,并进行咨询服务,促进区域医药发展。2016年4月和2017年4月,与《药学进展》协办单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届“《药学进展》——复星医药专题学术研讨会”,根据复星医药集团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其重点关注领域,以未解决的临床需求和靶点的前沿技术为纲领,特邀肝病领域专家、知名药企总监或运营主管分别从乙肝的临床研究现状和难点、精准医学中的biomarker、小分子药物的差异化思维等研发热点作精彩报告。专题学术研讨会受到协办单位的热烈欢迎,表示今后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

3.4 主办、协办产融项目对接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医药创新需要科学界、产业界、资本界的通力合作,需要“智本”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药学进展》组织多场产融项目对接会,主动架起三者沟通的桥梁。2016年6月主办首届“促进产融互动、繁荣创新生态”的新药研发项目对接会,承办“第二届中欧(南京)生命科学论坛”,协助米内网创办“米交汇”,权威专家报告并点评,邀请专家报告与路演项目,3 场活动共征集筛选科研项目70 项,700 余人次参与洽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6月主办“2017生物医药投融资合作论坛暨成果推介会”,75家创投机构参加了生物医药投融资专场,组织6场专题报告、6场项目路演。2017年7月,与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共同主办创药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投融资高峰论坛暨“大院大所江苏行”医药成果转化对接会,协办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2场会议众多报告嘉宾中分别有4位和近10位为《药学进展》编委。参会嘉宾纷纷表示项目推介很成功,会后几天就有企业和投资人联系项目。其中,南京艾尔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参加《药学进展》主办或协办的系列产融对接会议,有15家投资机构对其表达强烈的投资意愿,并有10余家生物医药公司或机构希望与其开展广泛合作。

3.5 主办、协办品牌会议,分享国际前沿研究思路

2016年7月,《药学进展》编委会与中国科协“科学前沿大师谈”品牌合作,特邀SAPA总会主席、《药学进展》副主编戴卫国博士到中国药科大学作题为“ Biologics boom: Hot fields and challenges”的高端制剂国际前沿报告。会议搭建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于师生学术水平的提升、视野的拓宽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促进了学校与重要国际性专业协会或行业组织日后更深入的合作。

2016年9月—12月,《药学进展》编委会协办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会“千人讲堂”品牌活动,主讲嘉宾均来自《药学进展》编委中的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包括深圳微芯总裁鲁先平博士在内的10位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及产业翘楚登上讲堂,分享创业经历,为研究生带来国际前沿研究思路,发挥很好的立德树人、激励创新的作用。同时,“千人讲堂”的品牌不断延伸,2017年9月,由《药学进展》编委会协办的“第三届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工作会”也嵌入了该活动。

4 选题组稿策划

无论期刊发展规模如何壮大,期刊表现形式如何多样化,高质量的稿源始终是学术期刊的命脉和同类期刊竞争的制胜资源,“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中国知网以“组稿策划”为主题词即可检索到2000年后发表的文献500余篇,可见选题组稿策划已成为期刊编辑认真思考的命题。《药学进展》通过依靠编委会高端专家资源,加强与权威科研团队和信息机构的深度合作,特邀专栏主编和评述专家,培育专栏作者,建立核心作者团队等途径,摸索出一条定向组约优质稿件的选题组稿路径,形成报道广度、深度与速度并举的期刊特色。近3年,在中国知网及《药学进展》官方网站下载量排名前10的文章篇均下载达4000次。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统计(统计年度为2012—2015年),《药学进展》篇均下载量连续4年高居国内药学类期刊榜首,其中2015年度篇均下载量是国内65种药学类期刊和202种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期刊均值的3.87倍和8.49倍;Web即年下载率连续3年(2013—2015年)分别位居国内药学类期刊第9、1、4位,充分反映出《药学进展》杂志的影响力和业界关注度稳步提升。

4.1 注重导向,引领新药研发方向

期刊的立身之本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实现传播功能[14],选题决定了期刊的立场,期刊的立场则反映了期刊的格局。《药学进展》注重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选题组稿工作。2014年3月,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5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刊物专门开辟“热点透视”栏目,与汤森路透公司合作,挖掘利用其Integrity 数据库信息,从第4期起连续5期对专项中提及的热门靶点进行数据层面的分析和解读。翔实、深度的报道瞄准国际技术前沿,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开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研究。

4.2 快速响应,提升时效性和影响力

刊物针对国际卫生事件和医药领域研究热点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如针对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的紧急疫情,策划“业界关注”栏目,在2014年第8期重点推出根据汤森路透Integrity数据库信息整理的《疾病综述:埃博拉出血热》,该文章影响深远,以致发表2年后仍有读者致电询问编辑部获取关于埃博拉病毒相关信息的细节。2016年2月29日为迎接第9个国际罕见病日,将近2年刊载的罕见病及孤儿药文章制作成“《药学进展》孤儿药专辑”,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罕见病的关注,新华网、江苏公众科技网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2017年1月国家科技部公布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名单,我刊也有3位编委获此殊荣。鉴于此,刊物开辟“国家科技奖成果集萃”栏目,集中介绍“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等4项国家科技成果,并邀请《药学进展》主编陈凯先院士撰写题为“从国家科技奖看中国药物创新的趋势与对策”的评述。

4.3 专家评述,凸显专题品牌特色

“专家论坛”栏目通常由责任编辑拟定专题名称,特邀领域内资深专家作为“本期栏目主编”,由其向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相关专家组约前沿性综述,并请该领域内顶尖科学家撰写评述。评述主要针对该期专题各篇综述逐一简评或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前瞻性论述,力求权威性与引领性并举。该栏目自2015年第9期设立以来,已组约26个不同专题,其中有4个专题邀请院士撰写评述,评述专家中,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千人、百人专家共占60%以上。文章方向涉及产学研用各领域,产业方面包括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糖尿病药物研发策略、药物制剂新技术及新辅料的产业化等,基础及应用研究包括肿瘤药理学研究进展、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创新药物制剂设计、聚焦代谢组学及其应用等,临床用药方面包括靶向药物治疗、个体化用药、精准药物治疗等;内容既涉及各学科,包括药理学(如肿瘤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药剂学(如递药系统、制剂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如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化学生物学(如化学探针),也涉及各疾病领域(如心血管、妇科、肿瘤、代谢性疾病、麻醉科)。评述+综述的专题通常作为每期首个栏目,精选2~3篇作为封面文章,并在正文补白处进行下期预告,通过这些形式不断固化读者对该栏目的印象。高端专家评述掀起阅读高峰,如王广基院士撰写的评述《药物代谢组学与个体化用药的精准医疗》在微信订阅号上推出后,发布当天阅读次数达2255次,总阅读次数达4848次,二次传播(朋友圈阅读及分享)达3241次。

5 结语

科技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信息载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社会功能也决定了必须有创新的发展模式。《药学进展》通过战略性思考,顶层设计期刊发展路径,注重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改版实践,展现了社会担当,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表明开放办刊是期刊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开放化、立体化办刊模式为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提供保证,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则需要通过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权威性的选题组稿策划实现。《药学进展》改版实践表明,办刊主体重构、编委队伍架构和学术活动策划都服务于选题组稿策划,对期刊选题组稿起支撑作用,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强化组稿策划,方能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品牌形象,而稿源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提升期刊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使期刊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 余昌谷. 从特色专栏走向专业性办刊——对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的一点思考[J]. 中国出版,2008(4):44-46.

[2] 叶红波. 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849-852.

[3] 王维,黄延红,郭媛媛,等. 专家办刊结合专业办刊双管模式的实践和成果[J]. 编辑学报,2017,29(3):287-289.

[4] 叶红波. 创新办刊模式 服务智库建设——高校学报办刊模式改革探索[J]. 出版发行研究,2016(4):65-67.

[5] 王佳,杨建肖,刘伟霄,等. 地方高校学报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0-325.

[6] 冯民.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83-387.

[7] 刘玉邦,刘学聪,陶青玉.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学术期刊开放办刊能力建设[J]. 戏剧之家,2017(8):252-253.

[8] 糜梦逸,姜晨,郑诗翌. 2017世界大学排名中心学科排行榜发布:中国药科大学榜上有名[EB/OL]. (2017-07-11)[2017-07-12]. http://news.jstv.com/a/20170711/152360.shtml.

[9] 刘岗,魏海明,王婉,等. 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3.

[10] 王爽娟. 编委会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作用的构想[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86-1188.

[11] 朱晓文,宋冠群. 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 编辑学报,2013,25(6):564-566.

[12] 张凤新. 科技期刊核心编委队伍的建立与作用[J]. 中国出版,2012(12):14-16.

[13] 陈培颖,朱岩,欧彦, 等. 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有效分工与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17-1222.

[14] 叶欢平. 期刊选题策划中的市场导向刍议[J]. 编辑之友,2010(5):60-62.

猜你喜欢

编委办刊药学
编委简介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编委简介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编委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本刊编委简介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