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解文言

2017-03-23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断句

名師简介

饶礼喜,江西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优秀语文教师,江西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实践导师,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多次在各地高考语文研讨会上举办讲座,所教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在江西省名列前茅。 文言断句(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下列对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文言断句命题时,一般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B、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奏”字属上(相应地在“所论”后点断)以及“使者”属上(相应地让“所过”二字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断句原则:放眼全篇,整体思考;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尊重历史,符合实情。具体做题时。可运用“五看法”:

一看词语。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能被割断,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后汉书》),句中共有三个专有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一.看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准确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断句大有裨益。

三看修辞。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会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把握这一特点对断句也很有帮助。例如“南取汉中,两举巴、蜀,东剖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都”。又如,接连出现相同人名的地方,很可能用了顶真手法,中间要切分开来。

四看标志。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五看虚词。“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常在句尾,“也”“者”表停顿。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各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敢系全文前后者,充易后准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戈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奈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现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缘。

古代文化常识(2016年高考全国新谋标卷I)下列对义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题型,即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一般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首相]①谓宰相中居首位者。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是时众中性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馀人无语。”②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建储]立皇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南嫡长子继承。c.[有司]①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②泛指官吏。选文中的“有司”应该指有关官员,而非“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困号“辽”。1125年为金困所灭。

做答此类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要做到以下几点:

厚积薄发。文化常识题考无定法且较难取巧,这就需要考生将知识一点一点积累起来。考生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与记忆柴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可对教材中每篇古文或诗歌的注释进行梳理,涉及古代义化常识的部分可记录下来,查找资料,分类整理,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当然,也可充分利用书店已经发行的古代文化知识小册子来复习。

关注注释。如今高考语文的总趋势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万变不离其宗,考题在“变”,而课本是“宗”。要关注课本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课本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常识总集,里面包含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诗词散文,内容涵盖面广且解释细致;第二,高考对课本会有近乎“刻意”的考查,常考查课本中的一些看似是小知识点的内容。

勤作比较。随着这种题目的推广和增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与复习,多作比较揣摩。如“庙号”与“谥号”的区别。“谥号”是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褒有贬,可以给大臣,也可给皇上;而“庙号”则专指皇帝去世后人太庙时取的号。

人物稱谓谦敬贱,男女年龄钿分辨。衣食住行与器物,文学艺术有经典。科举职宫时常变,典章制度世代传。天文地理要了解,礼仪习俗记心问。

文意概托汾析

高考真题(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教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服济灾民。题目分析

对文言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

这段选文讲述的是明朝大臣陈登云疾恶如仇、直言敢谏的故事。他自从进士及第担任御史后就尽职尽责,建言献策。有一回,朝中议论设立太子的事情,一时争执不下,他看出问题症结在于贵妃和国舅郑承宪从中作梗,便向皇上启奏,弹劾国舅,说他私心太重,拉帮结派。为此得罪贵妃和国舅,反遭中伤。幸亏皇上按下此事。才不了了之。毕竟陈登云眼里容不得沙子。后又陆续弹劾朝中一些官员,引起众人的猜忌,他均不以为意。他曾进言皇上,要趁科考之机多培养些刚正不阿、敢于提意见的干部。他出巡河南时发现灾情严重,又为民请命,希望朝廷救助灾民。D项中“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文中“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意思是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带着国库中的钱币赈济百姓。 参考答案D 技法总结

文章理解题常见的设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颠倒顺序。命题人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打乱多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设置错误选项。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B项“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国君充分信任后的结果(后),而非将军接受任命后的行为(先)。

增减事迹。命题人故意遗漏或添加事件(或情节)等,导致选项表述不完整或选项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常见干扰法是“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B项“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属于“无中生有”。

臆断因果。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进行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到一起,以误导考生。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第6题c项“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而非他触怒皇帝,以致皇帝“没有设法保护”他。

望文生义。命题人有意对常见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或其他词语做出错误解释,从而导致考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第6题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说明杀的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非“杀二宦者”。

张冠李戴。命题者故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弄错,以迷惑考生。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D项“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解题歌诀 分析题,并不准。诨比对,钿推研。巧辨析,省时间。抓人物,碉事件。看范围,对时问。明因果,辨条件。故意添漏乱,难逃我法眼。

猜你喜欢

断句
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高中文言文断句题应考策略
妙用标点巧断句
高中文言断句教学策略浅探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