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鞋礼

2017-03-23万芊

特别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石窟寺赤脚布拉

万芊

我们到斯里兰卡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丹布拉石窟寺。寺在200米高的一座小山坡上,山路宽阔,我们走走停停一路朝上。接近山顶,只见一大片平坦的裸石和一垛巨大突兀的石壁。导游小龙说:“这就是丹布拉石窟寺,进寺得脱鞋。”

我这才发现那巨大的裸石外,有一个小棚,棚里的竹架上整齐摆放着游人脱下来的鞋子。我不放心自己的鞋子,万一丢了,接下来的行程该如何对付?我跟小龙说:“我把鞋放在随身的小包里可以吧?”小龙说:“这不可以,拜佛是不允许带鞋的,这是一种礼仪。”我犹豫着,脱了鞋,放在竹架上。赤脚踩在裸石上,一脚高一腳低夸张地朝寺内走去。

进寺的游人,全都脱了鞋。其实,当地僧伽罗人、泰米尔人不管男女老少大都习惯赤脚,赤脚进寺,轻盈自然。西欧等其他国家的游人,就跟我们一样,赤着脚,觉得挺不自然,尤其是白生生的肤色,特别刺眼。我小心走了几十步,似乎觉得赤脚并没有想象的那般艰难,而裸石特别光洁,竟然没有一丁点硌脚的沙砾。

丹布拉石窟寺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历来是佛教信徒们祈福的圣地。据说,Valagamba王曾被流放此地,也因此避过了大难。走进紧靠山壁的一条白色长廊,只见靠石壁的一边,依次开凿了五个大小不一的石窟,里面的佛像有卧有坐,姿态不一,容颜各异,神态安详。石窟门洞里透进来的自然光和石窟里的灯光交织在一起,似乎给佛像披上一道神秘的圣光。据说,它是斯里兰卡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石窟群。

拜谒石窟佛像,为啥要行脱鞋礼,我不知道,导游小龙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我隐约觉得,赤脚似乎是在佛面前体现一种公平。人,也许有高贵或低贱、富裕或贫穷、高雅或粗俗,脚的肤色更是不同,然而脱了鞋,站在佛像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越是赤着脚,越往寺的深处走去,这种感觉越深刻。尤其是走在长长的白色长廊里,这种感觉会自动从心底喷发出来,神秘、神圣,容不得你丝毫的狂放、木然甚至无礼。长廊粗大的立柱是坚实的,带有某种威严。长廊地上的石板是非常光洁的,几千年无数赤脚的打磨,石板上已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包浆,记录着人类历史的积淀和沧桑。奇怪的是,它给人的竟是一种亲近感,走上去就跟在自家房间里的地板一样温情、温馨。更主要的是,赤脚走在那坚实、光洁的石板上,人显得轻盈了,没有鞋的踢踏声,寺内显得更宁静。我竟然喜欢甚至特别享受那种感觉,赤着脚,轻轻地走过长长的白色长廊,心特别宁静,心静,心净,满怀虔诚,心如洗过一样,无所奢望。

出了寺,我准备取回自己的鞋。似乎一下子回到了现实,突然发现我的鞋被调整过,已整齐地重新摆放在竹架上。我这才发现有一位当地的老者,赤着黝黑的脚,在专注地守护着我们的鞋。小龙说:“取鞋时,记得给看鞋人25卢比的小费。”25卢比,其实才1块左右人民币。寺里让脱鞋,真的不是为了收钱。

(摘自《昆山日报》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石窟寺赤脚布拉
我将赤脚走向荒野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吉米问答秀
安安琪琪的故事16不拉肚就靠“布拉杜”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阿布拉卡达布拉!
赤脚行者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