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矩

2017-03-23淳子伟立

特别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地规矩契约

淳子+伟立

上海人夸起人来,常常文质彬彬、轻声慢语。比如“迭个人规规矩矩的”或者“到底是规矩人家出来的”,言下之意,有教养、知礼数是不在话下的。

与海阔天空、天花乱坠的吹捧不同,他们称赞一个人“规矩”,虽然没有那种张扬的热情,但那股矜持含蓄,却体现出上海做派的底蕴。

上海人言谈举止、做人做事特别讲究规矩。

也许是因为开埠较早,受租界文化的影响,上海人比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更早具备了社会契约意识。

他们习惯依照法律规章办事,有了矛盾纠纷,不喜欢用打架斗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方式解决,更善于按规矩处理调解。我想,恐怕这也是上海人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之事就打官司的原因吧。

在上海人血管里跳动的契约意识,使他们很少说大话,说到就要做到,这是任何规矩的底线了。自以为是地吹牛、拍着胸脯说大话,在上海被讥讽为“开大兴”,人们会揶揄他“讲话没有托牢下巴”,不愿意跟他真诚交往。

上海人是把做人、做事与生活当成一回事的。上海方言里,做工作称作“做生活”,意思就是工作与生活要靠人去“做”好它,其中第一要紧的是“会做人”。

上海人“学生意”“做生活”讲究规规矩矩,其核心意思就是诚信,说到就要做到。因此,他们是不肯拍着胸脯,说那种“包打天下”的满口话的。

对于别人相托的事情,即使很有把握办到,他们也只是谨慎地说:“我尽量试试看,你等消息吧。”

有时候,上海人的这点契约意识也很让一些外地朋友烦心。

他们说,跟上海人打交道特别吃力和费心,因为上海人“门槛精”,从来不肯冒险,挑战各种条条框框,而是要玩透了所有政策法规的边际空隙,游刃有余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有的跟上海人谈判业务的外地朋友发现,上海人不但维护自己的利益,还经常会为对手盘算其得益。这倒不是上海人心肠好,而是他们懂得任何契约的成立必须建立在双方得益的基础上,否则,交往合作是不可能长久可靠的。

外地朋友的體会是,与上海人合作虽然麻烦费神,但是合作的履约率最高。“决策时拍脑袋,谈判时拍胸脯,出事后拍屁股”的事情,在上海极少发生。

上海人见多识广,心底里不大愿意买别人的账。他们只服从规矩,因为规矩是种社会契约。

上海的社会秩序是靠上海人自觉遵守的。

平时,如果有人想出来维持秩序,大家都会讥讽他:“关侬啥事体?”没有人会服从他。然而,如果那人手臂上箍上个红袖标,大多数上海人都会听从他的指挥。红袖标代表他是公家人,公家人是按规矩办事的。

一些初来上海的外地朋友很奇怪:在许多没人监管的场合,上海人怎么能很自觉地遵守秩序?比如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乘自动扶梯左行右立、等出租汽车自觉排队等等。

上海人是把官方的宣传、倡议当作社会契约的。违背这些规矩,即使没有监管人员,在其他上海人看来,也是没有素质的表现,很没面子的。

(摘自“当当读书”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外地规矩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按规矩办”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你适合到外地发展事业吗?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借伞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