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错的勇气

2017-03-21李松蔚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底气勇气将军

李松蔚

在理性的时代,错误仿佛越来越不可饶恕了。做什么事情都得按照规矩才行。稍微对一件事不在意,就会有人提醒你:“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其实谁也不能预知。但书上、网上、前人的经验里处处是教条。人类的理性越发展、知识越完备,我们越失去了试错的胆量。

事实上错误没那么可怕。一件事不论多坏,只要发生了,就不会没办法。倒是我们心里对它的害怕,也许有更大的危害。上世纪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罗斯福总统也表达过这个意思。我们对一件事的恐惧,反而会使我们恐惧的东西变得更加巨大,甚而由虚幻变成真实。契诃夫写过一篇《小公务员之死》,讲一个小公务员看戏时不小心冲着将军的后背打了一个喷嚏,便害怕自己冒犯了将军,三番五次道歉——最后终于把将军惹得大发雷霆。

虽然这种说法很不严谨,但总体上我相信,相比谨小慎微,不怕犯错的人活得更自在。而且神奇的是,人生之路似乎自有一种平坦。比如我家人就总担心我不会来事,毕业想留校不会走关系送礼,很可能会栽跟头。在他们看来,编制、户口是天大的难题,不懂人情世故是解决不了的,但我确实就以这样一种不通世故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了。就好像新手打麻将往往更容易胡牌一样,可能因为看不到那些坑,也就毫无惧色地踏过去了。用老话来说,就是“傻人有傻福”。

当我们害怕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是潜在地相信“这件事超出了我的能力,一旦发生,我没有力量应对。”所以,谨慎虽然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但如果背后没有足够的胆气作为支撑,它和不自信或许就只有一线之隔。

教养孩子的时候尤其如此。很多成年人,自己经历过大风大浪,成熟之后,变得老成持重。他们的谨慎是单纯的理性,而非恐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态度,应该是:“就算最糟糕的结果发生,我也能应付,但我只希望提前准备得更好。”这个态度当然好,然而这种好处未必能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孩子因为缺乏同样的历练,不曾培养出对自己的底气,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也许会是:“错误是不可以发生的,因为一旦发生了就搞不定。”

有时会听到女性朋友抱怨先生,带孩子出门准备得太马虎,东西带不齐全。等到孩子渴了,才发现连水壶都没拿,还要手忙脚乱去找买水的地方,更不用指望他们准备水果、零食、擦手的湿巾了。相比之下,妈妈总是更细心,随身背的包就像哆啦A梦的百宝袋,要什么就能拿出什么。

但,偶尔犯一点错误,也没那么坏。

我并不是在替粗心的男人辩护(这话没什么说服力,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但我觉得不靠谱一点,也有助于孩子经历一点坎坷,一路克服下来,或许更容易皮糙肉厚一些。口渴或者肚子饿了,立刻就能解决当然好,暂时解决不了,手忙脚乱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麻烦。顶多就是难受一阵子,但最终会解决问题。然后孩子就知道:“不见得肚子一饿就要马上填饱,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以,迟早是会搞定的。”

这不就是很多教育专家强调的“延迟满足”能力吗?

而生活在哆啦A梦式的照料下、肚子一饿就能随时填饱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中存在一个隐约的不解之谜:“如果一时找不到吃的,究竟会怎么样?”因為缺乏机会验证,所以在他们看来,那或许就等于不可承受的灾难。从未尝试过错误,一个人对犯错的恐惧就更多一些。

每次跟别人讲这些,大家都说:“你真是安慰人的大师……”但我知道,并不是我安慰了谁,而是人们本来就有这个底气。在内心很深的地方,我们知道生活并不完美,我们有力量活下去,且活得好。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不愿犯错”和“总在犯错”的矛盾综合体。我们努力避免犯错,这时我们强调的是谨慎和理性。同时,我们努力应对那些最终没能避免的错误——这时我们强调的是勇气和乐观。

猜你喜欢

底气勇气将军
企稳的底气
寻找勇气
我家的“将军”
心底无私底气足
为政底气
勇气何来?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将军
将军驾到
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