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孔入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2017-03-20刚,虞昊,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6期
关键词:分者锁孔基底节

蔡 刚,虞 昊,钱 明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手术治疗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36~73岁。在患者入院时,所有的患者血压均存在增高现象,其收缩压为(185±35)mmHg,舒张压(100±23)mmHg。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证实为基底节区出血。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本组30~80 mL,平均50.5 mL。在行手术操作前,按照GCS昏迷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发现:6分以下者7例;6~8分者30例;9~12分者19例;13~15者1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划分成传统开颅手术组与锁孔手术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①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血压增高;②对患者行CT检查后发现其存在基节区出血,并且血肿量不少于30 mL;③同时排除合并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短时间内陷入深昏迷、双瞳孔散大的患者;④具有齐全的术后随访资料。

1.3 手术方法

在全部患者发病的6 h之内,均对其进行全麻处理,然后实施手术治疗。在术前,采用CT对患者发生病变的位置进行确定,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1)传统开颅血肿清除组2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明确血肿的范围及确定切口的位置,选取非功能区皮层造瘘,或者分离外侧裂,岛叶造瘘,达血肿腔后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血肿清除后视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2)依据出血部位不同采用翼点及直切口锁孔入路,其中行翼点开颅治疗的患者为19例,在显微镜术野下,从外侧裂中段近侧将蛛网膜实施锐性分开操作,将岛叶皮质显露出来并且切开,然后进入血肿腔;直切口小骨窗开颅12例,选择血肿量最大的层面,作长4~6 cm直切口,铣刀开长度为3 cm的骨窗。实施穿刺操作并且将皮质切开以后,再采用脑压板顺着穿刺道实施分离操作直到血肿腔。在57例手术患者中,采用传统颞瓣开颅经皮质入路治疗的患者,在将其血肿进行清除处理后再为其实施骨瓣减压操作,此类患者共计14例。另外,采用翼点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仅仅为4例,然后再对其实施骨瓣减压操作。剩余的患者都采用一期骨瓣复位操作。术中均对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进行记录,术后6 h复查CT,了解残余血肿量。

1.4 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控制血压稳定,根据复查的CT及颅内压监护来确定是否需要渗透性治疗;注意内环境稳定,不能经口进食者早期行肠内营养,重症患者予以机械通气。注意呼吸道管理和预防深静脉血栓等,适时气管切开,提倡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

血肿清除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孔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明显少于传统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现象。为其采用传统的经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后的6 h内,患者的血压发生大幅度的波动,其减压窗张力发生骤升,其同侧的瞳孔快速地发生散大。为其进行CT复查后发现其发生再出血。在此状况下,快速为其行二次手术操作,彻底清除血肿。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分析

2.2 术后并发症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2.3 预后

术后三周内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术后持续深昏迷并出现严重的高钠血症及肺部感染,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随访6~24个月,出院时评估患者GOS评分:优18例,轻残24例,重残9例,持续植物状态3例。

6个月后按Barthel指数评价疗效:>60分者38例;60~41分者11例;≤40分者5例。重度功能障碍患者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10个月后死于脑梗塞,其他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以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颅内的血肿消除,有效地缓解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受压情况,改善颅内压与脑灌注,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受压神经组织的更快恢复,并且可以防范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基底节区出血预后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的时机、发生血肿的具体部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其预后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手术的“微创化”趋势。

与传统开颅经皮质入路相比,经锁孔入路的优点有:①切口小,开关颅手术时间不及常规入路的一半,节省了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少,相应的减少了术中输血,住院时间短。②免除传统手术入路中无效开颅部分,脑组织暴露面积小,降低了与传统开颅有关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③锁孔入路不会开放窦,避免了颅内感染和积气的发生。蛛网膜的自然间隙,侧裂底部以及血肿彼此间只是存在于一层岛叶皮质,其与血肿距离最短,不需要对脑组织进行过多的牵扯就可以将血肿部位暴露出来。在解剖外侧裂的时候,可以看到血肿从岛叶破出,进而进入到侧裂,避免行颞功能区皮质切开。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方法对患者基底节区血肿进行清除时,必须要对适应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其中对于血肿量较大,并且存在严重颅内压或是脑疝的患者,其是不适合采用此治疗方法的。通过对本研究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术后随访后发现,在57例患者中,超过70%的患者瘫痪肢体肌力得到恢复,增加两级以上,尤其是患者下肢的肌力恢复状况要显著优于上肢。手术6个月后患者的语言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那么在术中必须要开展微侵袭操作,而且要采取有效的减压措施,加强对患者血管的保护。因为不同的患者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对患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不要采用统一的手术方式,而是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1] SuwanwelaNC,PoungvarinN.Stroke burden and stroke care system in Asia [J].Neurol India,2016,64 Suppl:S46-51.

[2] 赵喜才,石艳玲.脑出血易患因素分析(附500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566.

猜你喜欢

分者锁孔基底节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转归与血清IL-4、TNF-α、IL-27和IFN-γ水平相关性研究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使用中药外洗方法的护理研究
锁孔(外一首)
巧开锈锁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与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超声及超声弹性声像图特点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