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2017-03-20肖智雄

商情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

肖智雄

(邵阳市公路局 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必然要求。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 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 产业门类较多, 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高, 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镇化, 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 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 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生聚集效应方面,小城镇优于大、中、小城市。我国现有县城和小城镇近3500多个,消化容量大。如果每年每个县、市消化2 000人,全国一年可转移700多万劳动力。而且,小城镇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一方面,小城镇的规模受到其腹地经济和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城镇要成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它的腹地范围应尽可能覆盖全国农村。不但在地理位置上要合理,而且要按资源定向或市场定向,明确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农村工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

当前,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外市场竞争的要求,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选择适宜农村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加工产业,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其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而一些农村急需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如生产要素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劳务、技术市场还没有走上正规,而金融、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尚在探索之中,尤其是农村的信息咨询服务业,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教育的落后局面近年虽然有所改变,但还远远不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还不够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能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消除就业的政策歧视, 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 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 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因此,必须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 创新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首先,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 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 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 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政府应适当把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

四、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 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 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 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改善农村劳动力在人力资本上所处的劣势地位,真正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亦工亦农的不稳定状态。。一要在农村狠抓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建议各级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从各种筹资渠道来实施“希望工程”,使农村基础教育有一个大的提高;二要全面重视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迅速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的途径。突出就业主题,以提高劳动力技能为重点,积极开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课程套餐,采用短、平、快和多元化的培训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当前可侧重选择家政服务、餐饮、客房服务、保健、建筑、机械制造类、电器安装与维修类、信息技术类等;四是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訓, 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 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申秀清.那次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

[3]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