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2017-03-18颜志奎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素质教育

颜志奎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在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相关的各种知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以及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建设开放的资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教材基础上,阅读大量课外书籍,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和互联网的资源库,以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激发民主的思维环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小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重视思维,循序渐进。《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特点,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以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是直接指向的。培养学生的公德不在于告诉学生要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形成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師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都要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无所适从。

贴近生活,体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建议教学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美好的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调动兴趣,主动参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教学有关交通安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造“坐车”与“开车”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乘车知识及道路交通知识。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素质教育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