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2017-03-18陈玮

新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吝啬鬼监生指头

陈玮

【教学片段】

师: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出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生读句子)

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

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

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

生:严监生肯定还有心事未了!

师:所以我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个指头。

师:按照咱们一般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

生:亲人、遗产之类的。

师:没错,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面对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什么?

生:两个亲人!

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

生:两笔银子!

师:都很合情合理啊!奶妈猜的又是什么?

生:两位舅爷!

师:是啊!中国人一向讲究“舅爷为大”,大事都需要舅爷来操办,奶妈猜得也很合情理。但是他们猜中了没有,从哪些句子中一读就能明白?

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现在老师把描写严监生的这三个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

生(齐):摇头。

师:没错。既然都是写严监生摇头,那我这样写好吗?(课件出示对比)

他就摇了摇头。

他又摇了摇头。

他还是摇了摇头。

生:不好。(生争着想举手发言)

师:那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不着急,咱们不妨先把这三次摇头在课文中的句子画一画,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比较,然后把你体会到的作者写法上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这些句子的旁边。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因为着急,眼睛睁得很大了。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我们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

师:没错,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严监生的形象活灵活现了!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就是他着急、生气还有绝望的心情。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了,现在你还发现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出来了。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

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的心路历程都给描绘出来了。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

师:真有一双慧眼啊!作者居然通过一个摇头的动作,把严监生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也给表现出来了。这才叫临死前的严监生嘛!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三次摇头写得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说不了话了。

师: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可不简单哪,那真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

……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特别小气、吝啬的人,你的脑中马上就会跳出一个名字——

生:严监生!

师:你的脑中马上就会跳出一幕情景——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

師:你看,这就是吴敬梓创作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就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生读)

师:你们看,就是这些小小的动作、神态,就是这样细微的变化,却让我们看到了活灵活现的严监生的形象、内心和性格,真不愧是描写人物的经典啊!

【赏析】

纵观小学教材,选用的小说大多是古典白话文,这些古典白话小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虽然选编文本时大多做了改编,但依然有巨大的学习价值,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语用”价值,正如罗才军老师所言:“古典名著小说的教学比一般选文更容易游离语文教材本身。因为对于它的亲切和崇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行进中迷失,或是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鉴赏写作……这是偏离教材价值、曲解编者意图的。我们的教学还是应当牢牢铆定在‘语文教材的立场上,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流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罗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处处立足于语文学习,散发浓浓的小说真味,让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中。

一、构建对比,感受“吝啬”特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罗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在此基础上,罗老师抛出一个假设:把三次描写“摇头”的句子都去掉修饰成分,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比较,领会本组人物描写的方法之一——动作细节描写的绝妙之处。

细细琢磨,罗老师这种三个原句和三个简单句对比品读的处理方式可谓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有着双重功效:一方面,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合作交流,在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习,逐渐明确严监生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发现了作者写作方法的妙处:准确生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品析细节,解读“吝啬”本性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那就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

“两个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它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在众多小说中成为人物形象描写最为凝练的代表之一。罗老师抓住文中“两个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自然而然地引出“摇头”的三个动作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得出: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也把“严监生逐步绝望的心情描写出来”,甚至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这饱含“千言万语”的三次摇头实不简单,乃是从三个方面来丰满“两个指头”的形象,在教学的结构上有一种“复沓”的效果,如同《诗经·蒹葭》中一唱三叹的段落结构。罗老师就如同层层剥笋般,带着学生品析细节描写,共同经历“见形—见性”的过程,重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让每一个学生对严监生有了淋漓尽致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巍然不倒”的两个指头已成功地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

三、聯系生活,丰满“吝啬”形象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罗老师让严监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下次在生活中碰到吝啬的人,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人——严监生;一个动作——伸着两个指头。至此,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也达到了极点:一个场景,一个动作,活脱脱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吝啬鬼形象。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原著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性格还要丰富得多。罗老师在本节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巧妙制造悬念,补充《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建议学生去找来读读。这样引发阅读期待,将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进名著,进一步去阅读经典。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吝啬鬼监生指头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严监生:骂名背得有点冤
智服吝啬鬼
手指头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从实际出发,促进“短指头”转化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
The mean man’s party 吝啬鬼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