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寿裳对“鲁迅风潮”在我国我国台湾地区传播的影响

2017-03-18曾祥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许寿裳

曾祥泰

摘 要:在我国台湾地区光复初期出现了争相介绍和学习研读鲁迅的一股热潮,大量报刊中都有明显的痕迹。对于这种中国现代优秀文化于我国台湾地区之传播,许寿裳先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整理许寿裳先生对于“鲁迅风潮”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史料浅观此中华优秀文化对当时乃至后世我国我国台湾地区地区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风潮;许寿裳;中华优秀文化;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F713.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12-02

一、“鲁迅风潮”的发展历程

(一)“鲁迅风潮”的先声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鲁迅的学习可追溯于《前锋》杂志的“光复纪念号”,此刊物是由“我国台湾地区留学国内学友会”负责的。该会中的组成成员多为在大陆读书的我国台湾地区人,其受到大陆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在我国台湾地区回归之际,希望根据其自身在大陆所学特殊经验对我国台湾地区有所贡献。其在刊物上刊登大量进步文章。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反映摆脱殖民,重获新生以及对于共建新我国台湾地区美好祝愿思想的文章可以影响民众、去除日本殖民思想、进而引领我国台湾地区走向新中国。

在这些文章之中,便有署名“木马”(原名林金波)的《学习鲁迅先生——十周年忌辰纪念》一文。在该文章中林金波通过讲述自己与鲁迅的“一段机缘”来阐述自己的鲁迅情结。在其文章之中高度赞扬了鲁迅,说明了鲁迅对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文章写道:“我能够得到一点点儿教养和信念......可以说都是从先生的著作里受到了无数的启发、无数的教导。”除此之外,他在文章中概括出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即包括“爱过爱民族”“宁愿战死,莫做奴隶”“为学不倦”等。

林金波先生《学习鲁迅先生》应属于较早于我国台湾地区介绍鲁迅的文章。深受左翼思想影响的他將中国左翼新文学思潮火热的、迅猛的延伸到我国台湾地区深处,继而勾起了我国台湾地区进步知识分子学习鲁迅的强烈愿望。

(二)“鲁迅风潮”的迸发:一线二刊

如果说林金波先生的《学习鲁迅先生》开启了我国台湾地区鲁迅风潮的先声,那么鲁迅风潮被推向高潮便是由这一线二刊,即一条线索以许寿裳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阵营和两本刊物:《和平日报》和《文化交流》。

《和平日报》本为军方报纸,但由于所任命编辑多受到国民党地方官吏的剥削,对国民党暴政颇为不满,这也为海峡两岸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契机。而《文化交流》则是和平日报的副产品,时间不长便被查封了,但其在海峡两岸思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将鲁迅精神这颗幼苗催化为浓郁大树,植根于我国台湾地区这块土地之上。提供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园地。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和平日报》出版了纪念鲁迅专辑,其中刊载了大量宣扬鲁迅的文章,同时还明确着重的指出了鲁迅先生敢于奋起反抗恶势力的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评价。

在这些文章之中,许寿裳先生的文章尤为凸显,并成为纪念鲁迅特刊包括后期“鲁迅风潮”迸发强有力的支柱和推动力。在该刊物中发表了包括《鲁迅与青年》、《鲁迅的德行》等文章。之后陆陆续续更多的刊物发起了学习鲁迅的热潮。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文化》推出了《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许寿裳先生的文章也包含其中,包括《鲁迅的精神》《鲁迅与我的友谊》《鲁迅的游戏文章》等。这些文章将“鲁迅风潮”推向了高潮。

有起便有落,我国台湾地区光复时期的“鲁迅风潮”在之后由于许寿裳先生被害遭到致命打击。从《悼念许寿裳先生》专号推出之后,鲁迅这个名字几乎就退出了我国台湾地区杂志。随之光复时期“鲁迅风潮”便消退了。

(三)光复时期“鲁迅风潮”的影响以及新时期我国台湾地区的鲁迅接受

“鲁迅风潮”的兴起实际上是一种我国台湾地区民众渴望学习进步文化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文化的迫切与希冀。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两岸文学之间的互动。祖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台湾地区新文化的重建,进而使我国台湾地区传承中国现代新文学。我国台湾地区同胞在当时我国台湾地区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苦难之中获得鲁迅的战斗现实主义精神,促进我国台湾地区的进步路程。

在光复初期的“鲁迅风潮”消退之后,国民党当局进行权力干预,我国台湾地区开展了一场“右转”的“反鲁论述”,成为后三十年我国台湾地区鲁迅接受的一种主要形态。鲁迅著作长期被列为禁书。然不少我国台湾地区作家偷看禁书,发展出我国台湾地区左翼进步知识青年阅读鲁迅的潜流。同时由于我国台湾地区文学思潮的多元影响,展示出自由主义人文脉流下的鲁迅研读。新时期鲁迅接受开启多向化趋势。

二、许寿裳与“鲁迅风潮”在台传播

(一)许寿裳与鲁迅情结

光复初期的“鲁迅风潮”时间虽短,但是其昭示了中华优秀现当代进步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延伸和播迁。而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以许寿裳为代表的一批现代进步知识分子。

首先,由于许寿裳先生对鲁迅较为了解,决定了其文学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使我国台湾地区进本知识分子真切的感受到文章对于鲁迅精神的折射。正所谓如果说有一人可以称之为鲁迅的朋友、真实可感的评价和反映鲁迅的,那一定是许寿裳。如许广平先生为许寿裳先生的《亡者鲁迅印象记》所做的《读后记》便可以佐证。文中写道:“回忆是不轻的沉痛......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的吗。”

再则,许寿裳与鲁迅的友谊反映出鲁迅内心真实。在外人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鲁迅其个人性格也必然如此。实则不然,纵观其许多细节便可看出不同,如书法拓片,金石木刻等艺术收藏上均有体现。这些分析推断出来的结论在许寿裳先生所作著作中大多均有表述。许寿裳先生通过其回忆,表述出鲁迅生活的温厚一面。即使对于人们比较公认的鲁迅骂人现象,他也有不同的有趣看法。例如其在《亡者鲁迅印象记》中写道:“有人以为鲁迅好骂,其实不然,我从不见其谩骂,而只见其慎重谨严......而且用语极有分寸,不肯溢量......”

评论风格也近似鲁迅,一字一句之间也极尽显示出鲁迅的论调。句读之间更易于让人信服。例如《鲁迅的游戏文章》中曾写道:“阅读者多以为信口胡诌,觉得有趣而已,熟不知猫头鹰是他自己所钟爱的......还是一本正经,没有什么做作。”内容上贴切,语言上也呈出鲁迅直切的现实风格。整体上也使得光复前期“鲁迅风潮”可以与我国台湾地区左翼文学知识分子产生共鸣。

(二)许寿裳与鲁迅精神

许寿裳先生将“鲁迅风潮”推至高潮,掀起一股热浪。但由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历史与当时的背景,其“文化大众化”趋近民族性认同。长期受到殖民话语贬抑的我国台湾地区民众在与“战士”鲁迅形象对接之时便一呼百应,鲁迅接受热化。鲁迅战斗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民众声援,鲁迅战斗性杂文的价值得到明确肯定。例如龙瑛宗曾指出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具威势且一针见血的杂文比整合性的长篇来得更多”,充分论证了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充分认识。另一方面,鲁迅精神除了与大陆的共同性外,由于日据时期两岸文化交流近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尤其两岸的政治际遇不同,我国台湾地区知识分子对于大陆的国共斗争认知较少,“鲁迅风潮”的接受也产生了特殊性。许寿裳先生应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特殊性,所阐明的鲁迅论也更易于我国台湾地区接受。许寿裳先生将鲁迅看作中国精神的化身,倡导称鲁迅为“青年的导师”。就如同在《鲁迅与青年》一文开头所说:“鲁迅是青年的导师,五四运动的骁将,中国新文艺的开山者。他的丰功伟绩,到今日几乎已经有口皆碑......但是他自己并不承认是青年的导师,正惟其如此,所以为青年们所折服......要青年们自己联合起来,向前迈进......鲁迅常说国民性必须改造......革命者只有前进,义无反顾的。”就这一现状许寿裳先生在我国台湾地区所创作的文章与大陆也产生了明显差别。比如通过诚实、谦虚、勤奋发掘鲁迅的大爱精神,与儒家的“仁爱”的内在精神特质相联系。与逐渐形成的當代我国台湾地区文学思潮“新儒家”思想的潜流相契合。由于新儒家与现代化关系多方面化,所以其影响需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精神特质的结合,使得鲁迅接受具有了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也被称为“许氏鲁迅”。可惜这场两岸有关“鲁迅”的精神对话随着许寿裳被害也就被隔断了。但是从后来出现的“反鲁论述”或者是自由人文主义者的鲁迅阐述都可以看出这场“鲁迅风潮”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也体现出当时所谓的“许氏鲁迅”在我国台湾地区民众那里的接受程度之高,对于日后两岸新文化的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许寿裳与“鲁迅风潮”的影响

许寿裳在台期间共有五次演讲,其中有两回有关鲁迅。37篇著作中有16篇有关鲁迅。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思想与精神内质研读是其研究的重心。但如此大规模的书写、研读鲁迅绝不仅是为了去缅怀故友。结合当时许寿裳赴台的实际情况可以推断出与我国台湾地区文化重建之间的密切联系。

许寿裳先生曾在《我国台湾地区需要一个新的五四运动》一文中表述出关于我国台湾地区文化重建的构想。在许寿裳看来,光复初期的我国台湾地区不仅仅需要民主与科学,还要进一步道德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换句话说,我国台湾地区也需要一场五四运动,那应该如何做呢?于是许寿裳决定运用鲁迅精神与我国台湾地区文化重建有机结合来在我国台湾地区掀起一场文化运动,从而达到文化重建的目的。同时,掀起来的“鲁迅风潮”也确实影响了整个我国台湾地区。成功的将战后我国台湾地区需要的民主、科学、文化民族主义延伸到我国台湾地区。

除了思想层面的影响外,还包括文学本身的影响。鲁迅的文风尤其是战斗杂文部分对于我国台湾地区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日据时期鲁迅的文风便对我国台湾地区散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举例来说,鲁迅最看重文章思想,尤其是对于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例如吴浊流《南京杂感》中有关于“中国的性格”尤其是其中的“面子”问题,这点上与鲁迅所提到的颇为贴近。这足以说明我国台湾地区新文学与祖国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日据时期的学习也仅是苗头,到“鲁迅风潮”高涨期,鲁迅的文风传播愈发明显。即使在消退期,如同钟华的《文艺简论》、许世瑛《新文艺可走的两条路》等文中,依然可以见到有关“鲁迅”的略微提及。文章内涵也得到全面的升华。

此外,许寿裳先生所提到的鲁迅所怀有的儒家仁爱精神内质逐渐形成了新儒家思想潮流,这种“新儒家”哲学文化也在我国台湾地区产生了文学投影,儒家伦理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融合,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例如高阳小说便有工商经营特点和儒家伦理思想结合的形象阐释。

三、结语

光复初期的“鲁迅风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其影响深远。一方面充分论证了我国台湾地区文学与祖国文学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日后两岸新文学的互动,显示了中华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延伸与播迁。在这一过程之中,许寿裳先生的文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透过鲁迅思想精神与文化内质的传播,使得鲁迅曾经扮演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台湾地区再度发起,这对于我国台湾地区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日后我国台湾地区鲁迅接受的发展。这再一次雄辩的证明了,中华文化对于当时乃至日后我国台湾地区文化的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双一.光复初期我国台湾地区文坛的“鲁迅风潮”——以<前锋>、<和平日报>、<我国台湾地区文化>等为例[J].我国台湾地区研究集刊,1999(02).

[2]徐纪阳.我国台湾地区鲁迅接受史研究(1920-2010)[D].厦门:厦门大学,2011.

[3]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J].我国台湾地区文化,2002(08).

[4]黄英哲.论战后初期五四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许寿裳与魏建功的角色[J].新文学史料,2010(02).

[5]许寿裳.鲁迅和青年[N].和平日报,1946-10-19.

[6]朱双一.鲁迅对日据时期我国台湾地区新文学散文创作的影响[J].鲁迅研究月刊,1991(03).

猜你喜欢

许寿裳
第一个中文版《鲁迅全集》送审之后
许寿裳赴台原因探析
一个学生的课堂
为人作序
为人作序
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
台湾光复初期许寿裳若干史实考释*
许寿裳:一生捍卫母语教育之楷模
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分歧与斗争(1945—1949年)
许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