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课程体系的有效创新

2017-03-17谢燕黄晓燕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谢燕 黄晓燕

【摘要】探索高职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沿袭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开展基于冠名班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要把握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创新,二是要整体架构教学组织方式,三是要落实配套机制。

【关键词】冠名班;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55—04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为学科分段。这种课程模式逻辑性强、系统性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便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然而“三段式”课程体系在教学时偏重知识和理论学习,容易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的今天,固守这种“教非学生所愿意学,学非企业所愿意用”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课程设置既不能走“压缩型本科”的路子,也不能套用以实践为主的技校模式,必须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厘清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群)、学习领域与工作过程的关系。要走一条符合国情和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比较借鉴国内外课程体系模式是前提。

一、国内外职教课程体系及其评价

(一)国外模式

1.双元制模式: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为学校提供培训的企业,其课程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其理论和实践课时比在第一年为2:3,第二、三年为1:4,由此可知,它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部分院校局部引入了这一模式,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博西华公司联办特色班,按照这一模式设置课程,采用淘汰制,教考分离,引入德国工商行会的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为博世和西门子家用電器集团定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这一模式在短期内没有明显优势,但三年后,这一模式在企业和人才发展上的潜在优势显著呈现。由于双元制对相关政策、师资、教学条件和校企合作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实施这一模式条件不足,但可以借鉴其分段培训模式。

2.MES模式:国际劳工组织倡导为提高工人技能设计的培训模式,按技能模块组合,将知识、能力分解,学员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这种模式知识零散不系统,更适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不适合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

3.能力本位模式(CBE):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淡化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评价体系多元化,有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强但能力范围窄,难以获得对工作情境的整体理解,但其教学组织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这些“舶来品”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盘照搬,只能择其精华,创新吸收。

(二)国内模式

1.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宽基础”是指基础课不针对特定岗位,而是针对相近岗位群;“活模块”是针对岗位设计若干能力培养模块,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显然,这是对“三段式”课程体系的一种改良,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但其多元整合的理念值得借鉴。

2.项目教学模式:按生产流程设计课程体系,将产品设计、生产、质检中的核心能力设计成若干模块,这一模式对教学条件要求很高,比较适合工科类专业,如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构建项目课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对部分专业的目标岗位课程也适用,如面向药物质检的“药物检验技术”、面向配镜岗位的“配镜技术”等。

3.“双证融通”模式: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衔接和对应,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一教双证”。上海市在2012年开展了6个专业5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试点,形成了60项双证融通课程标准,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展了这一改革的尝试。从试点情况看,这一模式需要政府主导,在企业税收优惠、职业标准完善、课程标准认证等方面同步推进,学校、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三方密切联系,方能取得实质进展。否则,学生考证后仍缺少与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也造成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降低。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许多变式,如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主题教学法”、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做一体化”、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等,概其特征,可以统归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表现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实践为起点。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要考虑国情和学校客观情况,不能盲目照搬外来和现有模式;另一方面,要尊重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卫生行业需要,走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之路,可以肯定的是,“校企合作”“工作导向”是必由之路。而在实施路径上,课程体系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须稳步推进,鉴于各校专业发展实际,从小规模专业开始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推广方为稳妥的选择。“冠名班”作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冠名班的课程体系创新大有可为。

二、基于冠名班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思考

冠名班的合作模式,对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大有益处,探索这一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明确三方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可在实训室投入、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获得支持,从而在招生、就业、课程改革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其次,对企业来说,量身定制式的人才培养不仅客观上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而且大大缩短了员工与岗位的磨合期,提高了员工的岗位工作水平。最后,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实践水平,了解企业运作与文化,更快成为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岗位能手。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可能蕴藏的风险,比如企业能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哪些?安排的师资是否能够胜任?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商定合理的教学时间?学校的课程如何合理安排?考核方式如何改革?学生管理如何跟上?淘汰机制如何商定?要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需要跟上。

首先,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创新是关键点。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打造动态、开放、学习者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应在前期调研中商定教学计划,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各类课程的比例权重、课程内容的更新调整、课时分配、师资配备、实训条件准备等,这既需要统筹兼顾、全面整合,又需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不仅要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的紧密衔接,还要兼顾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重要一环,应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制定,确立课时数、学习模块、学习目标等。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1。

理想的课程体系是每一门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将各个教学单元分解成现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任务训练及考核等环节。基于这一认识,通识课在以学校为承担主体的前提下,以“请进来”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职业意识与道德、人际关系与情商等企业专题;专识课更多地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校企分段培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模块化课程,从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到综合实训模块层层推进,形成“一线穿珠”的结构格局,部分课程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课证融通”,校企双方根据实际确立分阶段培养目标和分工;隐识课是在校企培养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着重知识和能力衍生拓展,亦可称为“延拓课”,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岗位提升有积极意义,可更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

其次,教学组织方式是重要环节。是采用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还是实训为主、课堂为辅、统筹同步式教学,抑或是以强化技能为主的综合实训教学?这恐怕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和性质,还要综合考虑校企双方的师资和实训条件。

通识课在实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着重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转变,以专业视角整合课程,服务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可开展“主题教学法”“任务单导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改革。但正如美国教育家孟禄提出的:在培养工人提高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人文的陶冶,避免机械奴隶式培养。因此,通识课课程改革,要特别注意防止割裂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

专识课在“一线穿珠”的结构格局下,可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式的多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如项目课程、行动导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MES技能训练课程、课证融通等,在具体实施时,要把握“应知”“应会”的问题。专家们通常认为职校生对理论兴趣不大而喜欢动手操作,实际上,教师发现职校生对理论学习没兴趣,对实践也往往不喜欢。这并非课程专家误判,也并非教师在捏造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如果在课程组织中仅仅以任务为中心,没有根据任务开展情境性活動,动态组织知识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无论开展何种形态的课程改革,都应当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

延拓课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岗位提升能力、职业发展潜能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执行时,可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NFTE创业课程”等部分通识课,开展专题讲座、岗位实践、职业方向测评与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际开设时须因人而异,因此,延拓课作为选修课程更为合理。设想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最后,落实配套机制,是确保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成功的重点。在国内目前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一方面,除了“定向培养”“品牌推广”“用工保障”外,学校还应完善相关制度,并对此专门立项投入,确保合作中的设备技术、带教培养、后勤保障和相关管理措施及时跟进。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应成立专项小组,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任务,制订具体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和配套制度,从各方面确保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性和彻底性。其中,师资激励制度是核心。要激发广大教师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动性,放弃原有的学科式教学方式,整体设计课程框架,把工学结合的理念和职业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突出、不断完善的师资队伍。可以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激励,如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在绩效考核、工作量计算、劳务费发放等方面予以激励。

基于“冠名班”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实施可能面临多种不可控因素,应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生态,提高双师能力,并适时调整,不断完善。面对职教和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开展这一方向的改革确实是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