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涝池:陕西省柔性治水的典范之作

2017-03-16秦延安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水系陕西省柔性

秦延安

在南方打工的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西渠头村村民许亚强,这个春节回家他最惊讶的就是看见村子里新建的涝池。水泥衬砌的池岸拥抱着一池碧水,周围高大的白杨、低矮的冬青错落有致,不远处还配套有石桌、石椅和一些健身器械,这与昔日垃圾遍地、污水横溢的村貌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看到眼前的景象,许亚强决定,春节后就留在家乡附近打工了。用他的话来说,放着这么好的环境不享受,在外边穷折腾啥呢?

西渠头村涝池建设只是陕西省实行柔性治水的“冰山一角”。 2016年,陕西省已建成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600座,建设省级示范点80座。可以说,关中地区的涝池建设,已成为陕西省柔性治水的典范之作。

柔性治水——呼唤乡村水生态突破

人类择水而居、依水而生。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省,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人们对水的认识更是深刻。在关中一些地区就连住的房子都是半边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雨水流入院内,便于收存。而处于村里低洼处的涝池,便是收集整个村庄雨水之用的。涝池汛期积蓄洪水、排除内涝,旱季供水浇地、牲畜解渴,也是村民夏日避暑纳凉、洗衣洗澡的欢乐之地。

作为一种水生态的景观元素,涝池深深地印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地区大搞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动群众,建设涝池上万座。但是,受“重大轻小”思想的影响,加之疏于管护,到21世纪时,绝大多数涝池已经淤积严重、容量锐减,基本丧失了纳蓄洪水的作用,有些涝池成为垃圾填埋场、民房宅基地,有的几乎常年干涸、逐步消失,成为“远去的记忆”。

“治秦先治水,兴秦先兴水”。在做好城市水系规划建设、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陕西省执政者更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乡村。2016年6月,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提出陕西省新时期治水要由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理转变为综合统筹的柔性治理。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陕南防水、关中留水、陕北引水”的系统治水兴水区域方略。

柔性治水,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工程的功能作用,更要注重工程的生态效益,这不仅是城市水利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乡村水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所在。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关中地区来说,资源性缺水因素不可忽视,但更多情况下却是结构性缺水。换句话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关中冬春季节降水量偏少,夏秋季节降水量充沛。冬春季节降水量少时,严重缺水;夏秋季节,大量的降水却又白白流走。要留住水、修复整个关中的水生态,就要发挥涝池“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16年年初,陕西省水利厅将修复水生态作为陕西省8项水利工程之一进行重点部署,并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纳入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计划投入资金22亿元,修复整治9070座涝池。其中:防洪排涝型涝池2470座,人文景观型涝池2861座,蓄水灌溉型涝池2320座,水系连通型涝池1018座,生态湿地型涝池401座,新增蓄水容积2120万立方米。另外,在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和凤翔县确定了10座涝池作为示范工程进行试点建设。

自此,一场涝池革命在三秦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系统设计——约束短板成竞争优势

涝池虽小,但关乎农村水系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大事情。对涝池建设有着深厚情结的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早在8年前担任宝鸡市主管水利的副市长时,就在该市推行涝池建设。王拴虎厅长说:“水系是一个生命体,每座涝池实际上就是一片小湿地,是水系建设的‘细胞和‘毛细血管,只有暢通循环才有活力。”

为了确保修复与整治的涝池达到水生态修复功能,陕西省水利厅可谓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按照“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连通区域水系,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人文,能持续安全管护”的总体要求,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专门编制了《陕西省涝池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对涝池的规划与布置、设计、施工、管护做出详细的规定,确保涝池里的水不干、不溢、不漏、不臭。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专家说:“今天我们说的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和过去传统的涝池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与传统的涝池相比,增加了补水、排水、灌溉、人文景观和雨污分流净化等功能。”

新修复的涝池水源主要依靠村中降雨径流、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水系连通的外调水。涝池主要分为防洪排涝、人文景观、蓄水灌溉、水系连通、生态湿地等5个类型。

昔日的乡村涝池多为小型的集雨池,为了保证修复整治的涝池四季都有水,在修复的涝池工程中,关中各地分别建设了引水工程和进水工程。引水工程用于干旱少雨季节给涝池补充水量,进水工程则是往涝池排放雨水和生活污水的通道。在进水口前设置了拦污栅和沉砂池。沉砂池一般长2米、宽1.5米、深1.5米,埋藏在地下,上面种植花草。为了防止雨季涝池水位过高、溢流而出,在地势较低处还布设了排水工程。根据涝池特点,有的采用明流渠道排水,有的采用涵管排水。当排水进入沟渠时,为了避免水流急促冲刷沟道,造成水土流失,还专门设置了消力池,以减慢水流速度。为了减少涝池的水量渗漏,陕西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红胶泥、土工膜、混合土等3种材料对涝池进行防渗处理。通过科学的防渗处理,既可以保证涝池水不干,形成水面景观,又可以保证涝池周边宅基地的安全。为了确保涝池中的水达到V类水质标准,实施雨污分流,还在进水口设置一道道“关卡”。雨水要先进入沉砂池沉淀,再经过拦污栅拦截柴草垃圾,方能进入涝池;生活污水的处理流程则更复杂,要借助涝池前置过滤、净化设施初步处理后才能排入涝池。

系统化的精心设计,让关中各村曾经的污水池、垃圾坑华丽转身,纷纷成为各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竞争优势。

脱胎换骨——小涝池成乡村风景线

在涝池建设中,关中各地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涝池的设计中,各地将涝池建设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关中水系建设相结合,统筹解决好蓄排、水源和水质等关键技术问题。坚持生态优先,按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保的要求,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依山就势,依地造型,随势建设,借势造景,依托生态涝池建设,注重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小品,深入挖掘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涝池美化环境、休闲观光、文化宣传等创新功能。为了保障建设资金的需求,各地在充分利用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村涝池修复整治专项资金,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在项目实施中,打通渠道水系网络补水,着力打造海绵涝池;采取建设厌氧池、生态床和种植水草等措施净化水质,配套鱼鳞坑、水平阶等蓄水保土措施,着力打造生态涝池;采取建设防洪排涝通道、种植绿化隔离带、加装安全防护栏等措施,着力打造安全涝池,确保生态涝池的一池绿水持续造福群众。

猜你喜欢

水系陕西省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