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2017-03-16张志勇

祖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语文

张志勇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我们语言交际的工具,也是学生认识人类文化文明尤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文明发展的基本途径。高中教学的目标是素养。什么叫素养?顾名思义,素质、修养。高中教学的目标不是基础知识、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更广泛的、面对普遍问题的理解、思考、解决方法。“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了高中阶段的教学以清晰的目标:在通过义务教育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之后,在进入大学或高职接受专业化教育之前,每个人还应该获得较高的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高中教学正式承担起了“提高社会平均素质”的重任。作为承上启下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能够构建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成了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核心素养

一、明确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其从短期来看还是服务于考试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语文知识。抛开知识的学习而空谈素养的培养无异于空中楼阁。高中教学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诗词课文的背诵、阅读鉴赏等知识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对教材上文章的鉴赏和延伸。传统考试内容包括诗词背诵、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阅读等无一不需要学生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大量的积累。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更要求学生对于写作材料,生活感触的积累。可以说,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卖油翁》中“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神技正是通过“无他,但手熟尔”得到的,在语文学习中,熟练的运用才能发展成一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惊醒大量的练习,在练习当中培养自己对语文的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读书写字,其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秉承中华名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文化水平。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和儒雅的谈吐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言语谈吐要文明,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组织措辞。在懂得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的同时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坚持正确的而又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取长补短,在交流沟通之中共同进步。

二、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很难达到课堂之上的互动,更把语文当成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科,这种教育方式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学生共同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当以一种自由平等的理念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觉到收获知识的乐趣,构建良性的课堂环境。这里就需要运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二)开展多元化教育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更应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做到灵活运用,而生活实践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不拘泥于课堂之上书本之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例如我们在身边所见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假日旅游时去的风景名胜,这些都是语文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课堂之前进行学生演讲环节,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者介绍自己在最近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交流、营造社会化的课堂气氛

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和理科不同的是,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的在于课堂气氛的熏陶。进行小组化学习,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能够有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体系,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保证问题最终可以被正确的解决。另外,小组不仅是学习单位,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扩展。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还原,对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对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数量庞大、众说纷纭的语文素养研究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推动语文素养研究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澄清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甚至价值论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光华.語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04).

[2]欧阳芬,吴子兴.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核心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