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自信观解读

2017-03-15黄明理杨广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黄明理,杨广越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自信观解读

黄明理,杨广越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思想引领。他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基于此的坚定的理论自信,它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它是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进而确保了自信是建立在坚持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践依据,使自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观的论述,有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对未来的悲观主义,进而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

一、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及其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它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以及怎样坚持它,社会主义是什么以及怎样建设它,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等这些关系到制度存亡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科学认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导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又是确保这一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前提。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是指,从理性和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特别是应当怎样坚持与发展它的自觉认知和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对以实践检验为根据,以理论创新发展为保障,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其中的理论体系所秉承的坚定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理论自觉侧重于反思性与批判性自我认知,理论自信则侧重于自我肯定与自我坚信。理论自觉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在自信的理论指导下创造伟大成就,伟大成就进一步强化理论自觉和增强理论自信,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现实成就三者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的体系中,理论自信是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引领性”[1]。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基于这一自觉的坚定的理论自信,才使得我们党真正重视这一理论的作用并始终科学地坚持以它为指导,使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理论自信以理论自觉为前提,有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就能够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的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如果没念好,总想着要“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实践服务的理论,它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开放而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时所论:“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人类全新的事业,无经验可循,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此,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说明:凡未注明出处,皆为“7·26”讲话内容)。唯有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进而才能不断地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以保证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运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成功秘诀。无数的经验教训证明,有了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才能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而坚定的信仰,从而确保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有正确的方向,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因此而不断取得辉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2]34理论决定道路方向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方向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总之,坚持和增强理论自信,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各种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获;能够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基础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精神引航。

以高度理论自觉为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集中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始终不变的主题词,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的生动写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首次深刻总结了我们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因而也解决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同时,报告还概括与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具体含义。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制度、理论体系和道路三位一体的系统而科学的概括,这意味着对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建构。该报告在总结经验时结论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几年前在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时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8这一过去从未有过的简洁概括再次向全党声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之所以成为不变的主题,因为它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而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党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根本。十八大报告自信而坚定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使得改革以来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达到了新境界,对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说,“自信”二字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耀眼的新词,因此,这个报告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其坚定的遵循,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的集中表现。

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立性是其能够确立自信的精神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是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3]88思想引航行动,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盲目崇拜而失去精神的自主性,因此,我们只有有了对生根于自己民族生活实践的思想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确立文化自信,才能有效预防“西化”教条和意识形态殖民。如果丧失了自己民族独立的思想指导,那么只能做其他民族的附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颇不受一些西方强国待见,甚至还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围攻,其中既有少数霸权国家忌惮中国的由大走强对其霸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原因,即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在作祟,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正在走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之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那里,服从资本的本性,对内剥削、对外侵略是任何国家发达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共产党却认为这是一条邪路,坚持我们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路。如果这条路走成功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具有永恒合理性的资本主义之路便将遭到人们的唾弃,成为令人绝望的断头路。于是,在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舆论杂音不绝于耳,各种理由和调子的“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可事实上中国非但没有衰败和崩溃,反而是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正出现“西弱中强”的态势。中国正在由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了回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质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访俄罗斯时提了著名的“鞋子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这是对质疑、怀疑中国之路的人最智慧的回应,充分彰显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与定力。我们党经历过由照搬别人经验即“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短时期内就成功地实现了由贫困落后的穷国向中等收入国家跨越,完成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至现在的“强起来”三部曲的巨变,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唯有自信才能有主见和定力,不被各种杂音所干扰,坚定意志把自己的事业干好。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迎接大数据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在充分发挥大数据价值的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数据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也不乏自信,但其底气和基础却值得怀疑,其中不乏无根的自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无疑是蕴涵着严肃而科学的理论自觉的,尤其是它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和实践作用的客观考量,因而避免了自信的盲目性和自负性。

二、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客观规律依据

在积贫积弱的背景下,需要的是自尊自强,而在强国如林中要奋勇赶超时,就需要增强自信,以克服长期形成的自卑甚至是媚外的心态。但自尊不是妄自尊大,自信不是盲目自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信是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在中国的实践样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思想历史发展的第六个时间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28

虽然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遭到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误解、歪曲甚至污蔑,但中国共产党人却始终坚信不疑、坚守不怠,因为我们党透过历史表象和迷雾,清晰地看到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与过去不太一样了,整个文明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些变化无一不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印迹。别以为以消灭资本主义和革资产阶级命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不起任何作用了,如果真的如此,新千年之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何会把马克思评为千年伟人?这是对马克思所创立的主义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客观评价。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首次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创造历史才逐渐告别了自发走上了自觉,进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更为鲜明地呈现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加速度趋势。且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结果,而如今被世人津津乐道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成就,又有多少不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营养的结果?现在如果还有人幼稚地以为马克思主义失效了,以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失败了,那么,如此浅薄的认知就是在公开暴露自己的历史眼光之短视了。历史发展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如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怎么会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当然,这种理论视域的局限也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深刻地总结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建设党这四条是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是因为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后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探索与自觉遵循。我们既不走正在失去其历史必然性的对内剥削对外掠夺同时也必导致两极分化和人性异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走曾经走过而走不通的僵化封闭的老路。我们走的是建立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和自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揭示了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的发展所要经历的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大致处于第二个大的阶段,而过去我们误以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一阶段的唯一历史存在,进而也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简单划等号。这一并非源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而可能只是来自于教科书的不成熟认识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可突破的真理。中国的实践证明,人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又可具体地划分为两个不同水平的阶段,即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阶段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阶段,这两个阶段虽有共同点,如,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及劳动主要还是谋生手段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后者所固有的、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人性异化现象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社会财富将更多地由创造它们的人民共享。人们的需要内容将越来越丰富,需要层次将得到提升,这些都为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创造了条件。我们党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扬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质疑(如“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都是错误的解读。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来看,我们党始终做到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思想前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它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意愿,实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即科学性与人民性的自觉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另一方面,以无产阶级实践为基础、以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要保持其生命力,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为人民的实践是理论之源。换言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同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视的理论品格。因此,在创新与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理论秘诀。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理论演进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部随着我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和国际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发展史,适合当年的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扬弃从苏联引入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条化理解,着重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最根本的问题,避免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极左或极右的错误。

特别是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方面有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不断涌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如何建设党和如何发展的理论。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党的理论创新更呈现井喷态势:从“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设计,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地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无不反映出党对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的理论自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无不集中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涵着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中国未来发展路向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质变的深刻把握,又客观地反映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时代变迁,把二者作为新的命运共同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聚集于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使其成为最具有感召力和最深入人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话语。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的四次全会上先后连续性地有步骤地推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和动力源,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领导保证,使“四个全面”之间构成了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四个全面”中的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这四方面内容过去都早已提出,但“四个全面”与过去的最大不同正是在于“全面”上,“全面”才是理解“四个全面”话语创新的关键。所有的“全面”都聚焦于人民利益,旨在表达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只有在实践中兑现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印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凝聚共识,使全国人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对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蕴涵着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它深刻地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了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它系统地解决了新时期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条件,破解了发展难题,厚植了发展优势,是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了新境界,使我们党在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方面变得更加自觉而自信。它的践行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台阶。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上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在实践中坚持立破并举,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例如:立新发展理念,破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立清风正气,破“四风”积弊和腐败顽疾;立明规矩,破潜规则;立公平正义,破特权思想;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破“好人主义”;立新型政商关系,破官商勾结、利益输送。同时,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为丰富、制度更为完善、道路更为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更显活力,也让全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更加具体化、细化和对象化。

总之,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我们党始终能够保持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的理论秘诀。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三、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信不仅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其充分的实践依据。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效果的客观考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创造了近百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自信满满的客观基础。习近平在“8·19”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等许多场合都充满自豪感地流露出这种自信,他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理直气壮。自信需要硬实力来说话,否则就是自负和自欺欺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持续发展速度最快和最持久、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大国,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值得自信的资本。

在推动国内改革与建设方面,如今外媒形成了一个共识性的评价就是: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的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并在一片质疑声中取得如此惊人的成效。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所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深层次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所指出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从以下诸“前所未有”中能折射出阶段性的实践成效: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举措前所未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惠民共享力度史无前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提高;依法治国的高度前所未有,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已经形成,开辟了法治中国的新境界;从严治党的力度前所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零容忍,形成了反腐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开创了反腐倡廉的新局面;整治“四风”的强度前所未有,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严治军的魄力前所未有,军威重树,加固了中国的“钢铁长城”;外交斡旋的智慧前所未有,我们力主倡导构建以开放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越来越多人的广泛认同,开创了大国外交的新格局;谋划全局的方略前所未有,中国梦这一最具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战略思想的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井喷式的系统而严密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其优越性的彰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强大,作为正在强大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强大应当有其鲜明的政治标识,这就是其中的人民性,人民性是其根本政治底色。由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否由人民来共享,这才是判断其是否是人民的国家的根本标准。针对这些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的倾向,必须要确立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国体性质的财富分配方式,不仅要在理念上确立人民共享,而且要在实践上兑现共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梦最富魅力的新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顺应了历史的大势,赢得了民心,这样我们所坚守的主义便有了不竭的动力源。人民群众告别穷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幸福型跃升,这一根本质变已通过无数铁的数据向世界作了宣示。即使近五年来,我们面临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所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减速的巨大压力,各项民生指标也仍然逆势上扬。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脱贫工作,开展了反贫困斗争的大决战,2013年到2016年,我国累计脱贫556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降到2016年末的4.5%[4]。到2020年13亿中国人全部脱贫,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也不能拉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评价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5]在全球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上,中国人刻下了一座别人难以超越的里程碑。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享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生问题的成功解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赢得了民心,彰显了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度。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后的自愿选择,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且不说那些一系列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的、让世界惊艳的“国之重器”展示在世人面前,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让世人震惊,单就那些原本为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难题的似乎并不起眼的的小发明竟然也被外国人推崇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四大发明”。因为正是它们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难以想象的积极作用。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这些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为解决世人共有的生活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高铁技术起源于日欧,如今中国却一马当先,通车里程全球第一,中国累计投入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高铁正在不断解决世界出行问题,更加密切了世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的共同发展。互联网虽然发端于美国,然而,利用互联网改变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却是发明于中国的网购,网购为世界经济输出“互联网商机”,“动动指尖”就能把商店饭店搬回家,这正是网购日益受到世界人民欢迎的原因。支付宝——二维码取代了卖菜大妈的零钱筐。支付宝这个中国人发明的“魔法”,轻松“扫一扫”交易即完成。它跨越了物物交换,取代各种货币,正在为方便人类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共享单车——绿色出行“说走就走”。短短的两年时间,在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多彩的共享单车迅速占领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大街小巷,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和推动绿色出行贡献了中国人的智慧。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便捷是奉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出行累、购物难、银行挤、交通堵,这原本是中国老百姓当今生活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而这“新四大发明”直指百姓生活的痛点堵点纠结点,不仅解决了中国老百姓当前生活中所面临的难题,也造福了全人类。以“新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创新成就正是我们党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制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政策所激发出的无穷创造力的一个例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通过9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之积累,特别是通过从严治党使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能力空前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空前增强,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正在不折不扣地对象化为实践行动,全党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她是人民的幸福所系,进而得到了人民的真诚拥戴。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来自于人民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因此,这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成为自信的最重要的政治资源。

一个国家的自信决不是建立在本民族的妄自尊大基础上的,只有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自己实实在在的强大,尤其是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别人所无可替代的伟大贡献,由此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这时的自信才是有根的。当今中国为世界的发展作出的越来越大的贡献,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华尔街日报》和美国《连线》等外媒都纷纷感叹:未来的机会属于中国,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改变对中国的成见。中国的崛起被国际舆论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和最令人称道的全球变革。如今,不仅中国人的理论研究悄然发生了改变,即由言必谈西方到言必论中国,由理论依附到学术自立,由理论辩护到理论引领,而且西方理论研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即由中国何时崩溃到中国奇迹的秘诀何在。综观世界各国发展状况,无疑风景这边独好!这既是给对中国道路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以最有说服力的回应,也是我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力的基础。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成为中国的外交名片,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大手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中国所倡导的大国外交所展示的智慧与魅力日益显现,中国的大国表率和领袖的形象日益确立。

我们“用不到40年的时间,让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问题,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而且“中国特色”中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遵循,因此,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逐渐得到了证明。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就是说,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所深刻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各界普遍认为,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就中国伟大成就的上述三重意义来看,在“中国特色”中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遵循,这一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问题,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创新,而且这一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性意义,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它的研究与宣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观的研究和宣传,有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应有的感召力。日益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他们以抽象人道主义来否定革命的作用,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只起破坏性的作用”。这一思潮的要害是通过夸大历史负面事例来否定党的历史功绩进而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路径是,将个别现象普遍化、现象问题本质化、生活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最后达到全盘否定、集体抹黑的目的。如果党的奋斗史的历史意义被否定了,那么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根基,未来也就没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连续性的,即使犯了许多错误、走了许多弯路的改革开放前30年,先辈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和努力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后来人只是做好了先辈想做、可是因为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而没有做好的事业,今天的伟大成就中包含了先辈们奋斗的心血,先辈们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乃至“文革”时期的艰难曲折的探索都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篇章的连续谱系的一部分或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插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19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华儿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无数为中华崛起而牺牲的先烈们的交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交待。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如何对待历史史实问题上的错误认知方法,它是悲观论的思维方法基础。如何看待“史实”?不仅有政治立场的分野,更有方法论的要求。要科学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就要在甄别“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个别性的事例”基础上培养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思维理念。“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指最能准确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带有普遍性的事实,抓住它才能揭示真相和真理,不被假象、现象、表象等个别性事例所迷惑。热衷于个别性的事例,不过是在玩弄实例,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证明不了。“事例”不等同于“事实”,“事实”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进而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些存在。因此,抓住个别事例并非就意味着是在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7]364因此,要确立基于理性的理论自信,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研判历史发展大势的能力,使人民群众在思维层面上保持与党同向而行。

其次,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观的研究和宣传,有助于克服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里,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充满了不同声音甚至杂音,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普及,民间意识形态泛道德化批判和泛政治化批判现象占有极大的市场,拥有着令人吃惊的受众。泛道德化批判思维将一切社会现象都伦理化后,用理想主义的和双重的标准予以评判,必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不信任的普遍化便滋生出怀疑一切和悲观失望的社会心态。泛政治化批判思维将一切非政治现象政治化,将法律和伦理等非政治问题政治化,将所有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政治原因,干扰依法治国,抹黑我国政治生活。无论是泛道德化批判思维还是泛政治化批判思维,他们最终都会严重制约人们对生活应有的幸福体验,严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为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修养,特别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思想大众化,用它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还能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业与创造热情,创造出美好而幸福的未来。

自信是民族自立的前提,没有民族自信,只能做洋奴。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自信的民族,当然,我们的自信不是来自于唯我独尊的狭隘的自负,而是来自于对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积极认同,来自于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实实在在的巨大贡献的客观认定。即使在近代国运衰微、屡遭外族凌侮的悲惨境遇下,中华民族也未失掉自信力。正如鲁迅先生所发出的呐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8]598-599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责任担当。中国是世界大国,近代以来对人类的贡献减少了,与大国地位不匹配。这是大国应有的自觉与自信,更是大国应有的世界担当。不同时代自信的依据不同,不过,客观地说,当时我们强调自信更多地是为了反对自卑,为了激发奋斗的勇气,自信主要不是建立在已有的实力而是建立在未来的潜力基础上的,带有更多的理想性和梦想性,而如今我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伟大成就基础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39他在这里指出了自信的文化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中国无论在地域、人口方面,还是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我们有着相对独立的基于自己民族文化精神而成功发展自己的光荣历史,无比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构成了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正在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中心的大国确立自信力的文化根基和优势,而正在走强的大国又进一步证明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强大生命力。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统一而稳定的世界大国、强国的历史存在,已是独一无二,且强大而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这一光荣的历史与正在和平崛起之当下一脉相承。“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2]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赋予我们更为坚定的自信和基于此的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总之,无论从个体层面还是从民族国家层面上看,唯有自信才能有主见和定力,不被各种杂音所干扰,坚定意志把自己的事业干好,这已是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所一再证明的真理。

[1] 于远檀.增强理论自信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7-08-1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刘伟.深化改革铸就新成就[N].光明日报,2017-08-15.

[5] 新华社记者.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N].光明日报,2017-08-14.

[6] 辛鸣.中国制度何以自信[N].光明日报,2017-08-16.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列宁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8]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M]//鲁迅杂文选集(下).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

D61

A

1671-511X(2017)06-0005-10

2017-09-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坚定‘三个自信’与泛道德化批判哲学思维制约研究”(15BKS0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研究”(138KS074)阶段性成果。

黄明理(196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原理。

(责任编辑 许丽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