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野下的清真寺聚礼仪式研究
——基于顺城清真寺的田野调查

2017-03-14马海云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安拉礼拜清真寺

马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昆明 650500)

人类学视野下的清真寺聚礼仪式研究
——基于顺城清真寺的田野调查

马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昆明 650500)

每周五在清真寺内举行的聚礼是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中日常且重要的一项宗教仪式,它对于穆斯林个体和社群都具有多元化的意义。聚礼仪式不仅可以强化穆斯林的信仰,也是穆斯林感受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聚礼仪式,可以实现穆斯林社群的聚合,在社会中凝聚一种持久的团结。

人类学;聚礼;仪式;穆斯林

人类学将宗教的内涵划分为信仰与仪式①仪式可以从狭义和广义层面进行区分,狭义的仪式仅宗教层面的祭祀、礼拜、祈祷等活动,广义的仪式范围更宽泛,包括一些人际交往的规范、行为,也包括一些日常的礼仪。本文中的仪式,仅指狭义层面的仪式,即宗教仪式。两类,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解决的是“信什么”的问题,仪式是宗教的外在表现,解决的是“怎么信”的问题。作为面向行动的宗教要素,仪式是宗教信仰最重要的表达与最直观的实践。聚礼是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中日常且重要的一项宗教仪式。本文通过对昆明顺城清真寺内一次聚礼仪式的参与观察与民族志记录,希望能够清晰展示清真寺聚礼仪式的全貌,让人们了解仪式的过程,并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这项重要的宗教仪式对穆斯林个体和社群的意义。

一、人类学语境下的宗教仪式

一直以来人类学都非常注重对于仪式的研究,从滥觞于19世纪中末叶到20世纪初的神话-仪式研究〔1〕,直到现代的“社会戏剧”,无不包含人类学家对仪式深深的关切。在漫长的研究进程中,学者对于仪式的研究目光不断发生转向,由仪式的结构转向仪式的功能,再转至仪式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对于仪式在复杂社会中的存在形式、与社会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逐渐成为了人类学仪式的研究重点。

宗教仪式作为信仰的固定表达,带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和要求,是“严肃生活的一部分”〔2〕525。宗教仪式总是需要以人的行动作为表达的载体,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也把仪式称为是行动着的宗教。人类学家在进行仪式研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试图阐述仪式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和功能。例如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宗教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集体意识,也是社会得以维系、延续和团结的纽带,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整合〔2〕。范热内普则认为在不同类型的仪式中都存在一种过渡礼仪的模式,这种过渡礼仪是人从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状态的必经过程,这种过程具有文化意义,它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传递给社会成员,让人们的生活具有方向和秩序〔3〕。格拉克曼则认为仪式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仪式不仅能够创造一种社会统一和社会整合,也能够放大社会冲突,造成社会的分裂和瓦解〔4〕。特纳认为,仪式是一个社会中特定的“公共空间”,也是社会中的一种状态,它像“戏剧”一样,消除了来自社会结构中的压力与紧张感,并对稳定社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分析仪式,学者们都将仪式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来看待,并将仪式放入整个社会结构中去考量它的作用和功能。正如涂尔干在他的研究中向我们力证的那样,仪式对社会而言确实具有非常的重要性,不仅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这个集体不仅宣称效忠于这些信仰,而且还要奉行与这些信仰有关的各种仪式”〔2〕54;还因为仪式总是不断地在社会中重复出现,“每隔一段时间,信徒们就会感觉到有必要加强和重新确认自己与自己所依赖的圣物之间的联系”〔2〕54,而仪式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聚礼和聚礼仪式

(一)顺城清真寺

顺城清真寺位于今昆明顺城街敦仁巷7号。顺城街古时位于昆明南城外,因房屋顺城墙而立,居民沿城墙而居,因此得名“顺城”。在清朝期间,被称为“顺城铺”,民国时期改称“顺城街”,此称谓沿用至今。在元代,落籍云南的回回人口逐渐增多,一些回回人聚居的街道和村落也初现雏形;到明朝洪武年间,顺城街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发展成为回回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是,在明朝洪熙宣德年间(公元1425-1426年),各方回回民众在顺城街筹建清真寺,并取名为顺城清真寺。初建时清真寺的规模并不大,在清道光年间得以扩建,扩建后的清真寺与顺城街特殊的地理位置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并成为昆明回族的主要聚居地,顺城清真寺也成为了昆明城内回民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随着顺城街附近回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顺城清真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也日渐增大,逐渐成为昆明城区内最大的清真寺并于1983年7月被昆明市五华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起,清真寺陆续启动重修扩建工作,重建后的清真寺增设了历史文化陈列室、公共图书阅览室、女子礼拜堂、多媒体微机教室等设施。重修扩建后的清真寺不仅在建筑风格上更加统一,内部设施也更加完善。顺城清真寺不仅成为了昆明城区深受穆斯林群众喜爱的、最具影响力的清真寺,也成为了集中展示昆明伊斯兰教历史文化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窗口和阵地。

(二)聚礼及相关概念

聚礼,阿拉伯语为Salat al-Jumah,也被称为“主麻”,是一种法定的集体礼拜仪式。伊斯兰教历中将每周五定为聚礼日(主麻日),在这天正午过后(相当于晌礼的时间),成年的男性穆斯林原则上都应该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古兰经》中说:“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安拉,放下买卖,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6〕聚礼是一种法定的集体礼拜,也是“伊斯兰宗教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7〕。每日五时拜功穆斯林可以选择集体礼拜,也可以独自礼拜,但是聚礼除了集体礼拜外穆斯林没有其他选择。这是穆斯林的法定义务,是穆斯林在主麻日到清真寺的主要原因,也是维系穆斯林个体与社群之间关联性的重要途径。

对穆斯林而言,主麻日是一周中最重要的一天,聚礼又是一天中最重要和严肃认真的宗教仪式,穆斯林都异常重视。在主麻日聚礼之前,穆斯林通常都会先做大净,再做小净,洁身沐浴之后盛服佩香,提前到清真寺,入寺登殿后端跪赞主,聆听宣讲,等候聚礼。“聚礼之重大,确非寻常拜之可媲美,非其人不领,非其数不成,非其国不全,非其日不聚,非其时不礼。”〔8〕

按照教法规定,对于以下五类人群,主麻日的聚礼是一种当然的义务:①居家的(住家的);②身体健康的;③理智健全的;④有人身自由的,行动方便的;⑤成年男子。对于女性、旅行者、患病者、神志不清者、行动不便者等人群,聚礼不是当然的义务。教法对于主麻日聚礼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明确的限定,一般都是在教法许可的时间段内由各个清真寺自行确定具体时间。清真寺在确定具体时间时,则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穆斯林参加聚礼为首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各清真寺确定时间后都不轻易更改。

(三)聚礼仪式

伊斯兰教教法对于清真寺内聚礼仪式举行的时间、步骤、程序等方面都有着细致且严格的规范。下面的民族志,真实还原顺城清真寺内一次聚礼仪式的过程,清晰展现仪式的全貌。

1.准备工作

2016年6月3日周五12时30分,清真寺的哈里发将绿色的礼拜毯依次在朝真殿前院内横向铺开,每两条礼拜毯间隔约50公分,将前院全部铺满,一共铺设了18条。此时陆续有人来到清真寺,以年长者居多。先到的人脱鞋后进入朝真殿中等候礼拜。

13时,伊玛目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缠头进入殿中,主持开经。约有30人围坐在大殿中央,手捧《古兰经》进行诵念。

2.“卧尔兹”宣讲

13时15分,教长开始进行卧尔兹宣讲,今天宣讲主要内容是“天课、开斋捐和斋戒罚赎的区别”。教长这样讲道:天课是伊斯兰教的五项主命之一。天课是阿拉伯语“则卡提”的意译,原意为“纯洁”,它是指穆斯林通过缴纳天课使自己的财产更加纯净。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凡穆斯林所找有的资财,超过一定限额的,每年除正常的消费开支外,其剩余的财产均按照不同的比率缴纳天课。所谓资财,是指穆斯林拥有的动产,例如金子、银子、货物、首饰、农副产品、矿产品及牛、羊、骆驼等家畜等等。至于不动产,如房屋、土地、服饰等,如果留作自用,不抽天课。如果将这些不动产出租收取租金,则所收的租金就要按比例抽天课。天课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天课的接受者必须是穆斯林中的贫困者,不能用于购置宗教公共资产、修建清真寺、开办学校、经商营利、修建陵墓等。其原则为先亲后疏,先近后远。父母儿女之间、夫妻之间不能互相抽天课。天课应该是公开的,施散天课的人应该在交天课的时候告诉对方这是天课,以区别平时一般性的施舍。开斋捐是教法规定的当然的施舍。开斋捐是斋月结束时,因开斋而规定的一种施散。教法规定,凡是穆斯林,无论男女老幼,有人身自由的人,或者没有人身自由的人都应该出散开斋捐。出散开斋捐的法定时间是开斋节当天的尔德拜前,板多拜后。开斋捐也可以交给清真寺作为在职阿訇的补贴。教法规定,凡拥有一天一夜口粮之外还剩余一升粮食的人都应该缴纳开斋捐。不但是自己出散,还要替妻子、儿女出散,在开斋节前一天进教的人,或者出生的婴儿都有出散的责任。开斋捐的数额要根据当年的物件和生活水平来确定。斋戒罚赎是指因为年老体弱,没有能力斋戒的人,或者是生病不能斋戒的人进行的一种施舍。这类人可以不封斋,真主准许他们每一天供给一个穷人吃一顿饭。习惯的做法是把一顿饭折算为现金进行施散。至于标准,不能按照最高的市价来,也不能按照最低的标准来,要适中。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斋戒罚赎的钱要遵循《古兰经》的教导,施散给贫民,富人不可以接受斋戒罚赎。这些就是天课、开斋捐和斋戒罚赎的区别和要求。三种出散的共同点都是针对贫穷人的帮助,是鼓励人们扶困济贫的一种手段。教长的宣讲大约持续了15分钟,在他宣讲的过程中,来到清真寺的人越来越多,有年长者也有中年人和青年人,还有一些孩童,朝真殿已容纳不下,于是人们开始跪坐在朝真殿外的走廊上,不一会儿走廊也全部跪满,后来的人依次脱鞋跪坐于前院内的礼拜毯上聆听宣讲,等候礼拜。

3.聚礼

13时30分,清真寺内响起穆安津的宣礼声。穆安津用阿拉伯语诵念唤拜词(外邦克):“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爱施亥堵,岸略以略亥应浪拉胡!爱施亥堵,岸略以略亥应浪拉胡!爱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来苏论拉息!爱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来苏论拉息!哈也尔浪随俩体!哈也尔浪随俩体!哈也尔浪来非俩哈!哈也尔浪来非俩哈!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俩以俩亥应浪拉胡!”(中文译意为: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绝无主宰,独一无偶。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大家快来礼拜啊!大家快来获取成功啊!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安津的声音高亢洪亮,速度缓慢,抑扬顿挫,尾音拖长,曲调优美。在听到穆安津的宣礼时,跪坐着的礼拜者迅速起立,依次站成横排,双手交叉握住自然垂下,认真聆听唤拜词,大家的表情庄严肃穆。宣礼中还有一些人陆续到达清真寺,他们在礼拜人群中靠后的几排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就站好,聆听唤拜词,动作很轻。宣礼结束后,大家就地在自己所站的位置上开始礼拜,礼2拜泰罕叶提拜(庆贺拜)和4拜圣行拜,由礼拜者自行礼拜,不由伊玛目带领。由于是自行礼拜,大家的速度快慢不一,礼完的人或跪坐或盘腿坐在原地,不随意走动。大约过了5分钟左右,大部分人都已礼完。此时,大殿内海推布从伊玛目后第一排人群中走出,到敏拜尔(宣谕台)旁边拿起一根木杖,手持木杖站上敏拜尔,面向大家开始发表呼图白。海推布用阿拉伯语先发表了一个呼图白,念毕他面对大家坐下,停顿了半分钟左右,再次起立,继续发表另一个呼图白。在海推布发表呼图白的过程中,大家都静静聆听,或跪坐,或盘腿而坐,或低头,或抬头注视海推布,但没有人走动,也少有人讲话。待呼图白发表完毕后,海推布走下敏拜尔,将木杖放回原位,并回到自己原先站的位置。

13时45分左右,穆安津再次宣礼(内宣礼)。他高声诵念:“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爱施亥堵,岸略以略亥应浪拉胡!爱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来苏论拉息!哈也尔浪随俩体!哈也尔浪来非俩哈!盖得高买听随俩土!盖得高买听随俩土!安拉胡爱克拜勒!安拉胡爱克拜勒!俩以俩亥应浪拉胡!”(中文译意为: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绝无主宰,独一无偶。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大家快来礼拜啊!大家快来获取成功啊!礼拜开始了!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此时的宣礼与之前的宣礼在内容上略有不同,在语调和速度上也不相同。穆安津的声音依旧高亢洪亮,但是没有了之前的曲调,去掉了加长的尾音,语速也较快。在听到宣礼的时候,大家迅速起立向伊玛目处靠拢,大家一个挨着一个的站立,整齐的站成横排,人与人之间左右没有大的空隙,前后留出约60公分的距离。

宣礼结束后大家在伊玛目的带领下,礼主麻拜2拜。伊玛目面对米哈拉布,单独站在人群的最前方。伊玛目抬双手至耳际高声诵念赞词,之后放下双手,右手握住左手手腕,抱手于肚脐附近。众人跟随他的动作。接着伊玛目高声且缓慢的诵念《古兰经》的“开端章”和其他章节,众人站立低头聆听,念毕伊玛目鞠躬、直立、下跪叩头、起身站立,众人跟随,口中低声诵念礼拜念词,此为一拜。站立后伊玛目再次高声诵念“开端章”和其他章节,众人依旧站立聆听,念毕跟随伊玛目鞠躬、直立、下跪叩头,后跪坐各自低声诵念礼拜念词,念毕伊玛目的头先转向右边看右肩,后转向左边看左肩,众人跟随。之后伊玛目双手抬至胸前,作捧物状,做都阿。众人跟着捧手做都阿,伊玛目口中念“都阿词”,念毕,众人双手抹脸,念“按色俩目尔来衣库母”(求主赐福于你),伊玛目回念“外来依库色俩目,外来哈买屯另拉息,外白来凯图”(祈求安拉赐予你平安与慈惠),2拜结束。

4.尾声

主麻2拜结束后,有部分人穿鞋先行离开,他们动作很轻,尽量不打扰其他人,剩下的人继续礼晌礼10拜,但不由伊玛目带领,而是自行礼拜。

大约至14时5分左右,聚礼接近尾声结束,礼拜者陆续结束礼拜准备穿鞋离开。这个时候,结束礼拜的人们三两成群,有的在握手问好,有的在寒暄聊天,大家仿佛都不愿意太快离开清真寺。在清真寺的大门口,有教亲准备了油香、馒头、矿泉水等食品免费发放给礼拜者,大部分礼拜者在离开清真寺时会按自己的需求领取相应的食物,并向发放者道“色瓦布”。

14时30分,人们慢慢散去,清真寺内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哈里发们将前院内的礼拜毯一一卷起收走。

聚礼全部结束。

当天来参加聚礼的人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基本将整个前院都站满,大家认真地参与聚礼的每一个环节,近乎标准的完成每一次抬手、站立、鞠躬、直立、叩拜和跪坐,没有半点马虎。在一次访谈中,在谈及聚礼时顺城清真寺的教长这样说:“到我们这个清真寺参加主麻聚礼的人数是昆明市区内几所清真寺中最多的,每一次基本都在1 000人左右,都能把院子站满,即使天气不好,下雨的时候,人也是非常多的。一是因为顺城清真寺面积大,布局比较宽敞,二是因为氛围比较好。来聚礼的人也是各个年龄层次,各行各业、各个地方的都有,还有很多是外国的穆斯林。有些行动不是很方便的老人也会坚持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我们专门为这些老人准备了方便礼拜的椅子,就放在大殿内的两边,让这些老人可以坐着参加完聚礼,那样也不会太累。为了照顾大部分人,我们把礼拜的时间定在下午1点半,基本上2点就能结束,尽量不耽误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教法的规定来看,女性并没有参加主麻聚礼的当然义务,但在顺城清真寺参加聚礼的人群中,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女性穆斯林。谈到这个问题时,教长这样说:“过去到清真寺参加聚礼的女性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受到旧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后来,我们反复告诉广大教亲,虽然女性没有参加聚礼的义务,但是主动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是可嘉的行为,加之清真寺改扩建以后专门设了女子礼拜堂,慢慢的来聚礼的女性就多起来了。现在,每次主麻来参加聚礼的女性约有200人左右,基本都能将整个女子礼拜堂站满。”

每周五的聚礼吸引了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国籍的穆斯林参与其中,不论他们有着怎样的差别,在完成聚礼仪式方面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对于穆斯林而言,主麻聚礼除了具有法定义务的意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加深刻的意义?它又给穆斯林群体和穆斯林社会带来了什么?在访谈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访谈人:马某,男,57岁,工人。马某:“参加聚礼不仅是完成法定义务,也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和强化。拿我自己来说,每次聚礼我的内心都觉得很震撼,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因为同一个信仰聚在一起,跟随伊玛目礼拜,动作统一,伊玛目诵念《古兰经》又是那么抑扬顿挫,那么优美好听,无形中会对自己的信仰感到自豪和骄傲,也就巩固和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访谈人:马某,男,31岁,自由职业者。

马某:“集体礼拜是最能够体现团结的,聚礼就更能体现了。聚礼首先体现了一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论你的年龄、你的官职、你的地位、你的财产怎么样,在履行聚礼义务方面大家都一样,获得安拉的回赐也是一样。这就是平等,平等就能创造团结。经训上也教导我们要团结,抓住安拉的绳索不要分裂。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义务,有同样的追求和目标,就可以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有了平等、有了团结就能产生凝聚力。规定聚礼本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穆斯林内部的团结,让分散在各地的穆斯林一个星期至少有一天可以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奋斗,对于增强伊斯兰的凝聚力是很有必要的。”

访谈人:纳某,男,65岁,退休工人。

纳某:“聚礼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聚礼首先强调的是‘聚’,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体现团结精神的时候,每当聚礼的时候,阿訇都要讲解教法、教义,都是劝人行善、止人作恶的一些说法,所以向善也是我们的精神。聚礼中的很多细节又体现了民族文化,比如聚礼的时候男子戴的白帽体现了我们的服饰文化,礼完拜要传油香体现的是我们的饮食文化等等。那么老一辈领着小一辈来礼拜,以后小的这一辈又领着更小的一辈来,这样就实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递了。”

访谈人:李某,男,40岁,会计师。

李某:“聚礼带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朋友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虽然平时不会有太多的日常交往和接触,但是由于大家都会参加聚礼,就会让你觉得很信任、很靠谱。”

通过受访者的表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主麻聚礼对穆斯林个体和社群的诸多意义:一是它能够体现并强化个体的内心信仰;二是能够使个体身心愉悦,精神平静;三是能够让社会中的群体凝聚起来,展现团结;四是它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够在代际之间得以传承。

聚礼以最直接的方式唤起穆斯林最丰富的内心体验,在聚礼仪式中穆斯林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体验着信仰的力量,也实现了社会团结——聚礼仪式使散落在各地的穆斯林暂时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所以,聚礼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教生活内容,它对于穆斯林社群的意义总是远远大于个体。它让具有个体性质的宗教生活迈向了集体化和制度化,在流动的穆斯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必然的联系机制,也将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放大,使个体更加紧密地凝聚和团结在群体之中。

三、聚礼仪式的人类学分析

金泽先生认为,宗教总是能够借助对关于人类命运与幸福来世的祈祷来实现支撑、慰藉和调解功能,并在提供感情慰藉和促成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等方面发挥正面作用,因为它可以把人们的不满情绪缩小到最低限度〔9〕。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仪式则是信仰的主要载体,仪式是由特定人群、特定行为和特定方式组合构成的“活”的宗教。

清真寺内的聚礼仪式是穆斯林强化信仰的有效途径。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包含了伊斯兰教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通过“解答世界的起源、宇宙秩序、生命和人的产生、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性、道德、生与死、肉与灵、今生与来世等涉及人生观的根本问题”〔5〕346和“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认知体系的建构,为穆斯林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对秩序的安排方式,它“促使我们去行动,帮助我们生活下去”〔2〕576,它是我们获得逻辑生活的源泉,且让我们的行动和生活变得有意义、有秩序。所以涂尔干才会由衷地感叹:“信仰不是别的,而是温暖,是生命,是热情,是整个精神生活的迸发,是个体对自身的超越。”〔2〕587宗教仪式是塑造、影响和强化个体宗教信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涵,并通过聚礼仪式的过程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穆斯林,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信仰体系。在一次又一次的聚礼仪式中,个体所建构的信仰被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清真寺内的聚礼仪式总是能够用最直接的方式唤起穆斯林最简单却也是最强烈的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在表达情感、缓解焦虑、抑制冲动、消弭矛盾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穆斯林来说,聚礼仪式的意义是多元的,它不仅可以慰藉心灵,愉悦身心,增强信仰,也可以促进交往,凝聚团结。清真寺内的聚礼仪式是一种集体性宗教实践活动,有着显著的聚合功能。一方面,“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小,它都能使群体诉诸行动,能使群体集合起来,举行仪式”〔2〕466-467。所以说,宗教仪式的首要作用就是使个体聚集起来,加深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在聚礼仪式中,信教者的思想“全部集中在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传统之上,集中在了对伟大祖先的追忆之上,集中在了集体理想之上”,聚礼仪式成为了共同情感的集体表达,于是在这里仪式“与公共秩序发生了关系”〔2〕576。在周而复始的仪式熏陶中,散落在各地的个人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彼此心心相印且有秩序的群体——穆斯林群体。另外,聚礼仪式将穆斯林纳入了一种周期性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中,通过在仪式中对信仰的重复表达和对教法的反复实践,增强了群体间的认同感,这不仅有利于信仰的加强,对于增进群体成员的联系和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也有积极的作用。仪式能够沟通群体内部的共同价值,能够减少内部纠纷,能够产生组织团结以及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整合,能够告诉穆斯林社会秩序如何实现〔10〕。

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清真寺内的聚礼仪式成为了凝聚穆斯林社会团结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在聚礼仪式中,大量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被反复地、定期地强化和确认,并以此使社会成员获得情感和意识上的相似体验以及共享,“这种精神的重新铸造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2〕589。聚礼仪式将聚合、聚会以制度化和模式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个体被紧密的联系起来”成为特定的群体,“进而一道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2〕589,在群体内部展露一种持久的团结。另一方面,聚礼仪式中包含的宗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价值和规则,那是关于意义的解释和秩序的安排,并且是可以共享的,而“社会的凝聚力主要归功于共同接受的规则”〔11〕,因为对意义的探寻和对秩序的追求是人的天然需求。于是,基于对逻辑生活的渴望而共享的规则就凝聚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团结。再者,宗教的认同功能助推了社会团结的凝聚。分类和归类是人的本能,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建构过程中,个体总是自然而然地将自我置身于相似的群体中,借此寻求心理的归属感和行为的认同感。在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宗教仪式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也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情境,这不仅加速了认同的建构过程,也使群体显得更加紧密和团结。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J〕.民俗研究,2003(2):5-20.

〔2〕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张冠梓.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维克多·特纳.礼仪过程〔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古兰经〔Z〕.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ALI WARDAK.The Mosque and Social Control in Edinburgh's Muslim Community〔J〕.Culture and Religion,2002,3(2):201-219.

〔8〕穆斯林·本·哈查吉.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M〕.穆萨·余崇仁,努尔曼·马贤,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94.

〔9〕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5:345-346.

〔10〕罗慧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会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78-185.

〔11〕西蒙·罗伯茨.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M〕.沈伟,张铮,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6.

(责任编辑 张玉皎)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n the Rite of Jumah in Mosques:Field Work in Shuncheng Mosque

Ma Haiyun
(Law School,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rite of Jumah held in mosques every Friday is a usual but important part in Islamic religious life.It has multidimensional significance to Islamic individuals and groups.I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religious faith,bu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Muslims to feel and express inner experiences.More importantly,through this rite Muslims can be united as a group with a long-lasting cohesive power.

anthropology;Jumah;rite;Muslim

C95

A

2096-2266(2017)11-0011-07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13YJA820070)

2017-01-21

2017-05-11

马海云,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安拉礼拜清真寺
英文目录与摘要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节俭教育
猜字谜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考试
谁是哈里的未婚妻
图片新闻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