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雄会:1912年的两位“大总统”

2017-03-13

新传奇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总统黄兴袁世凯

双雄会:1912年的两位“大总统”

就1912年夏天的会晤而论,孙中山和袁世凯已经表现了合作的足够诚意,并实现了最起码的合作。只不过,其合作的本质是妥协,合作之中不乏猜疑与防范。他们所达成的共识,流于形式,只是暂时掩蔽了分歧,而不能化解那些根本分歧。

著名知青画家沈嘉蔚油画《孙中山见袁世凯》

“必欲一试吾目光”

据晚清史官恽毓鼎《澄斋日记》记载,1912年8月24日,北京晴天。这一天,孙中山抵达北京。这块土地,他已经阔别了18年之久。18年前,不足30岁的他还对朝廷抱有幻想,北上天津,上书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改革献策,却如泥牛入海,李鸿章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延见。失望之余,他与好友陆皓东游历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那一年底,他在美国檀香山与同志成立兴中会,正式转向革命。现在他已是名动天下的革命领袖,而且革命果实已经成熟,唯一遗憾的是,作为革命果实的中华民国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依照与袁世凯的约定,翌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袁世凯为继任者。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前往临时参议院,正式解职,解职令云:“赖国人之力,南北一家,共和确定,本总统藉此卸责,得以退逸之身,享自由之福。”此后他的足迹遍及上海、武汉、福州、广州、香港、澳门,及其家乡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等地,一面游山玩水,一面宣传主义。这段行程,被《孙中山年谱》视为“先生六十年中所最优游清闲之岁月也”。

“最优游清闲之岁月”,时长约3个月。早在4月,袁世凯便邀孙中山北上会晤,共商国是,孙中山曾以“急回故乡”为由婉拒。5月27日,他回到家乡,盘桓三天,去往广州。到广州之后,给黄兴发电报,相约一同北上。6月初,他向《申报》表示,即将北上。不料6月9日,黄兴右手食指为电扇所伤,随后脚气病发,只能等痊愈后,再行北上。这一拖,直至8月初。8月2日,孙中山与黄兴联名致电袁世凯,告以“拟缓数日,即同北上”。恰在他们束装待发之际,北京突然爆发了一起血案:武昌首义的功臣张振武、方维被袁世凯、黎元洪联手杀害。革命党人担忧二位领袖安全,纷纷劝阻,孙中山毅然表示:“无论如何不失信于袁总统,且他人皆谓袁不可靠,我则以为可靠,必欲一试吾目光。”最后决定,黄兴留在上海,他则如期北行。

孙中山北上原因或目的,据《申报》(1912年6月4日)报道:“一、调停党派;二、拟来北方提倡民生主义;三、因满蒙一带对于共和恐不能确实承认,拟遍游一次,以侦察北方之真情;四、因外债累起波折,拟竭力提倡国民捐,将粤东设箱街市之办法,行之直、豫、鲁、晋一带,以期收效神速;五、华侨要求代议权,中山极为赞成,特来代为说明理由,以求参议院之同意;六、因南洋华侨对于国民捐极为热心,特来与总理商定鼓励办法。”其中后三点是小节,前三点为大端。这前三点中,第一点应是袁世凯希望孙中山和黄兴北上的目的,第二点则是孙中山自己北上的目的。

孙中山北上,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面晤,看看袁世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合作,有没有执政能力。他虽然嘴上说袁世凯可靠,心底终归有些不信任,那句“必欲一试吾目光”,听起来斩钉截铁,实质上充满试探之意。其实对袁世凯而言,亦是如此。

“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

1912年8月24日17时30分,孙中山乘坐的火车抵达北京前门东车站,国务院代理总理赵秉钧受袁世凯之托前来迎接。袁世凯不仅让出自己的金漆朱轮马车,饰以黄缎,供孙中山乘坐,还把石大人胡同的总统府改作迎宾馆,供孙中山下榻。此处宽敞轩朗,富丽堂皇,不但适合居住,而且便于警卫。袁则搬到了铁狮子胡同的国务院,以示谦恭。在孙中山从正阳门入城到石大人胡同的路上,万人空巷,极尽壮观。

当晚8点,袁世凯设宴,欢迎孙中山。二人虽是初见,却如平生欢,用古语来讲,大抵便是倾盖如故。宴后,袁世凯对人说:“不图中山如此嘹亮!”孙中山亦对人说:“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转至激迫袁总统为恶。”在互不知情的前提之下,这样赞美对方,正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日日深化的过程。28日晚上的宴席,气氛更加融洽。袁世凯致辞,对孙中山推崇备至:“中山先生提倡革命,先后历二十余年,含辛茹苦,百折不回,诚为民国第一首功”,“此次来京,实为南北统一之一绝大关键,亦即民国前途安危之所系”。孙中山答:“兄弟所最崇拜袁总统,有一件事最为人所信者:中国向以积弱称,由于兵力不强,前袁总统在北洋时,训练兵士,极为得法,北洋之兵,遂雄全国……以中国之力,练兵数百万,足以保全我国五大族领土,外人断不敢侵略我边圉,奴隶我人民。但练兵既多,需费甚巨,我辈注重人民,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溶富源。”席间,袁世凯举杯高呼“中山万岁”,孙中山亦报以“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五大民族万岁!”

这应是“双雄会”的高潮。

双雄会,孙中山并未看透袁世凯

8月24日进京,9月17日离京,连头带尾,孙中山在北京共待了25天。此间,他与袁世凯会晤13次,平均两天一次。二人谈话,从下午4点开始,至晚上10点或12点结束,还有三四次竟谈到次日2点之后,足见投契。每次谈话,都是密谈,屏退侍从,除二位主角,仅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在场。梁士诒是袁世凯的人,同时与孙中山同乡,故而能奔走于二人之间。关于谈话内容,唯有梁士诒是知情者,不过此后20年他一直保持沉默。

9月17日,孙中山离开北京,一路南下,10月3日抵达上海。6日,国民党在张园举办欢迎会,三千余人参加,孙中山发表演说,谈赴京观感:“余在京与袁总统时相晤谈,讨论国家大政策,亦颇人于精微。故余信袁之为人,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澈,而思想亦很新。不过作事手腕稍涉于旧,盖办事本不能尽采新法。革命起于南方,而北方影响尚细,故一切旧思想,未能扫除净尽。是以北方如一本旧历,南方如一本新历,必新旧并用;全新全旧,皆不合宜。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相形之下,袁世凯对孙中山、黄兴的评价,堪称一针见血:“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论知人之明,袁世凯可比孙中山高明多了。有人说,当时孙中山已经察觉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故意引而不发,依然尝试引导其步入正道,这显然高估了孙中山,他并未看透袁世凯。

就1912年夏天的会晤而论,他们已经表现了合作的足够诚意,并实现了最起码的合作。只不过,其合作的本质是妥协,合作之中不乏猜疑与防范(如孙中山在北京,屡次建言迁都)。他们所达成的共识,流于形式,只是暂时掩蔽了分歧,而不能化解那些根本分歧。所谓根本分歧,包括我们所谈到的新旧之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争等。这正关系孙中山的两大失误:他认为袁世凯兼具新思想和旧手段,能够领导中国的民主转型,故而十年之内,他不必再问政治;他以为民权主义已经成功,迫在眉睫的是民生主义建设,故而摒弃政治革命,投身社会革命。正是这两点判断,促成了他与袁世凯的会晤与合作。问题在于,时隔不久,他便发现自己的判断出错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宣告政治革命必须重来(“二次革命”)的那一刻,他与袁世凯不再是相谈甚欢的朋友,而是势不两立的敌人。那25天的聚会,从此掩埋于历史阴影之下。

(《同舟共进》2016年10期)

猜你喜欢

大总统黄兴袁世凯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整人的历史题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
“原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