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职业尊严的解构与重构策略
——基于教师立场的思考与建议

2017-03-12刘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师职业学习者

刘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职业尊严的解构与重构策略
——基于教师立场的思考与建议

刘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当前,教师职业尊严维护陷入了严重的现实困境,动摇其根基的深层文化力量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商品化观念颠覆了教师职业价值,知识自我化解构了教师先行功能,对权威的消解倾向解构了教师个体权威,知识消费方式弱化了教师导引功能。为阻止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职业尊严的瓦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职业理念,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养成科学的职业尊严观,加强教育行为自律,以谋求在新的层次上重构教师职业尊严。

后现代主义;教师尊严;解构;重构策略

“教师职业尊严”是个多义范畴,既包含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尊严,也包含教师作为主体的个体尊严。前者以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地位重要与否,以及社会对教育行业评价的高低为衡量自身水平的重要指标;后者不仅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社会地位和人际评价的高低,还表现为教师尊严感(即教师自我意识到的尊严水平以及真实享受到的尊严状态)的强弱。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尊严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带来的诸多变动不居的因素随时解构现有的教师职业尊严,也生成建构教师职业尊严的新生元素。在中外文化不断拓展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和深化交流主题的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潮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传入我国。文化传播的惯性力量借助本土环境的适宜属性(我国具有与后现代主义最初在西方得以萌生滋长的类似的文化土壤),使得后现代文化蕴含的“商品意识”“经济价值”“现世利益”等观念日趋浓郁并广泛蔓延,其对现有事物的价值与合法性的批评、否定和怀疑的态度也在适宜的文化土壤中扎根滋长。当后现代主义裹挟着人们不断质疑、批评历史的或现存的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甚至价值体系的时候,教师尊严也难避其锋芒。后现代主义文化正在改变青少年学生对自我与教育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经验感受、理解方式和价值判断。这些变化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发了一种相对隐蔽却更加深重的危机,即对教育和教师作为重要他者的弱化甚至否认,对现有教师职业尊严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当然,并非教师职业尊严不可以挑战,而是我们需要认识和确定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以及在挑战和应战的激荡之中,应该如何抓住转机以实现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师尊严的完善或重构。

一、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现实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行业地位及教师尊严在国家呼吁、制度保障、法律巩固、文化培育和待遇提高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日益得到提升。教育法律法规中的“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之类的文本表述,传递出时代对弘扬尊师重教文化的呼唤。教师节的设立、教师薪酬的正常化和不断提高,使教师有了畅言职业尊严的底气与自信。颁布实施这些法律法规、行政文件的目的之一,是去除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对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遮蔽,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重塑尊师重教文化传承,以激励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辛勤劳动、赤诚奉献[1]。应该说,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职业尊严的提升。然而,随着教师这一职业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环境的变化,教师职业尊严建构及维护逐渐陷入困境,面临停滞不前甚至式微的局面。

(一)教师职业尊严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双重冲击

一般来说,社会及民众往往以“蜡烛、园丁、工程师”等隐喻符号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把教师视为“极端的奉献者”,即教师应该以殉道者的身份尊重学生、民众和社会,而不能为自己的个人尊严、权益作辩解,更毋庸声言提高自己的尊严和强化自己的权益。一旦教师和学生产生矛盾或冲突,若是学生过失在先,则以学生是受教育者为理由,要求教师原谅学生的错误行为,至多主张教师通过批评教育促其改正,若教师坚持深究或者处罚学生,则批评教师不够宽容大度,甚至指责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若是教师过失在先,则口诛笔伐,大加鞭挞。在与学生的合理冲突中,教师容易成为道德审判的对象,被“预先”剥夺了尊严。这种单向苛刻的评判眼光,纵容了学生的错误行为,损伤了教师教育学生的专业合法权利。一些女教师“如果没有办法管住高年级男学生,就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怕教师,甚至顶撞;女老师为保住自己的饭碗,感觉很无奈,只能忍受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2]。溺爱孩子的家长更容易护短,在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或者孩子受到责罚时,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地将矛头指向教师。“学生不服管,教师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管教名正言顺,在这种情况下,管教学生往往会发生师生冲突,个别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冲动会体罚学生,但体罚学生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遭到学生或家长的殴打。”[2]

(二)教师职业尊严承受学校内部的潜在剥蚀

建立健全符合教育发展与改革需求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管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有些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往往不是从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而是从便于控制教师和发挥权力支配作用出发,制定的管理制度隐含着伤害教师尊严的元素。而即便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些执行者要么带着懒政意识将制度机械化,要么为了凸显行政权威将制度粗暴化,人为造成对教师尊严的损伤。如在职称评定、荣誉授予等关乎教师根本利益的问题上,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往往有意无意地向行政管理岗位倾斜,造成普通教师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扼杀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销蚀着他们的职业尊严;在绩效工资方面假借促进竞争、优者多得的名义,让教师陷入琐碎的经济账的纷争中,未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反而生出“二桃杀三士”的副作用;校务公开根本不考虑公开的内容是否适当,“一些涉及教师个人较为敏感的考核结果,如所教班级考试分数、个人绩效考核成绩、职称评聘成绩甚至师德考评成绩等都公诸大庭广众之下,使一部分教师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给教师本人及学校工作带来了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3]。学校应该抛弃教师管理中的科学主义倾向,站在生命视角下规划、实施教师队伍管理。而生命视角下的教育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生命,尊重教师的尊严与价值,爱护每一位教师,让他们幸福地成长[4]97。

(三)教师职业尊严的回馈逻辑被扭曲

教师职业尊严不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待遇,它具有鲜明的回馈性:作为职业尊严,它是社会与公众对教师职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量的回馈;作为个体尊严,它是教师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用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回馈。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5]21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道德引领、心智启迪和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能获得社会及民众的尊敬。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教师尊严产生于平等的杜会权利和创造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践中,教师在对社会履行职业义务中,发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肯定自己,体验到教师的尊严,产生了教师的尊严感”[6]239。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价值高度重视,采取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授予教师各种荣誉、加大教师专业化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激励教师服务学生、敬业乐群、教书育人,为国家强盛、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部分教师把激励手段作为目的,到处钻营谋取经济利益,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取职称和各种荣誉称号,而有人把对教师的尊重狭隘化为对教师职称职务、经济待遇和荣誉称号的尊重。教师尊严的回馈机制被两方面的力量扭曲成了暗流,反过来助长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关注学生发展而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歪风。最终的结果是,极少数教师为了金钱、荣誉不顾廉耻,职业荣誉感丧失殆尽,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形象。

二、后现代文化观念:解构教师职业尊严的深层力量

上述漠视教师专业权威、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重视行政效率忽视人文关怀等现象仅仅是消解教师尊严的外在表象,隐伏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或本质因素是在社会流变中人们日益嬗变的后现代文化观念。西方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后现代主义也裹挟在西方文化思潮中进入了我国。而我国当代“‘文化大革命’的剧烈震荡和商品经济大潮的有力冲击”“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化原则成为社会的中心原则”“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文化工业化和生活虚假化”[7]12-16的社会现实,则为后现代文化的顺利移植、扎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曾艳兵称之为“东方后现代”:“虽然不能说我们有同西方一样的后现代主义,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有中国的后现代。相反,我们不可能有完全等同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我们所有的只可能是中国的后现代,我干脆将它命名为东方后现代。”[7]7这些思想观念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动摇着教师受到社会尊重的重要基础,使教师职业尊严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强力撞击和深度解构。

(一)后现代主义的商品化观念颠覆了教师职业价值

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后现代文化放弃了对深层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寻绎,往往以带有鲜明的“商品化”倾向的视角看待周围世界,将一切都视为“商品”。在“商品化”意识的控制下,人们用经济标尺衡量教师职业,并据此形成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评判。勿庸讳言,经济创造力是专业能力也是教师职业价值重要的构成成分,教师的经济收入(工资水平)应该是教师对社会贡献的相应回馈。但是“商品化”观念导致将“经济量”作为衡量教师职业价值的终极因素,不仅导致对教师职业功能的功利化认定——能带来经济量增长的教师及其执教的学科被认定为创造者,主要承担文化知识专递功能的老师和相关学科则被认定为消耗者;也导致对教育岗位和工作的功利化认定——能带来显性效益的教育岗位或工作受重视,而那些作用于学生身心历久才能显现效益的,甚至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显现不出效益却对学生有深远意义的岗位或工作则受到厌弃。我们看到的是把教师职业定格在经济网络的节点上,使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蜕变成为经济教育。“商品化”观念不仅漠视了教师职业对教师本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命意义,以及教师职业生涯中感受到智慧与人格的价值,更抹杀了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敬业乐群、教书育人,在抛弃教师职业价值多样性的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作了否定。当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引领、价值观培育、人生成长的重要他者等功能和价值被解构以后只剩下“增值”和“消费”时,教师队伍出现了分流。那些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全心全意关心学生成长的教师,因为缺乏“经济创造力”完全依赖工资收入,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那些追求高收入荒芜了课堂“公田”肥了有偿家教“自留地”的教师,将职业道德底线一再放低,更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无论身处哪一分流中,教师职业尊严都被稀释在经济的潮流中了。

(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自我化解构了教师先行功能

现代主义致力于寻求统摄世界的“真理”,希望能够把握世界本质,实现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统一,故而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则走向反本质化、消解深层意义的路径,力图破除中心性、终极价值,强调知识的主观性、自我化和变动性。在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念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的行动中具有先天的合法性:假定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于寻求隐藏于客观世界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或者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真谛,热爱客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确定的知识,教师的职业行为被当然地认定为知识的有效传递或发现引导行为。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所追求的知识自我化、去真理化,其本质是“后现代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知识失去了‘传统的价性’,而成为商品化的重要领域”[8]19。于是,传统的教师知识先行功能(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具有解释知识的权威性,控制知识获取的渠道)受到质疑:教师还是无可置疑的知识权威和求知先行者吗?教师传递或发现的知识具备有效性吗?所持有的知识受到了怀疑,这样的老师不值得怀疑吗?这类问题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直至呈现这样的追问:知识有价值吗?我们还注意到,现实中很多跟随老师学习的人并非为了发现真理、服务社会,而是为了某种责任或义务,或者为了某种身份标识,或者只为了享受轻松的生活方式而选择生存在学校中。这些追问和对知识态度的转向造成了学习者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对教师态度的不确定性。教师的职业职责与指向是确定的,而教师职业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选择和倾向却是不确定的。“尊师重教”的核心在于对教师传递知识、带领学生发现知识的职业行为的尊重与肯定,当教师传统的角色功能被解构、行动合法性被质疑时,教师容易陷入失语状态,教师尊严也不再拥有现实的肯定性。

(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权威观念解构了教师个体权威

自启蒙运动人性解放的神话创生以来,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价值日益张扬,“我”成为个体的主宰,主体性、主体意识觉醒并逐渐强化,外在的权威受到挑战。强调自我对于弱化外在权威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排挤、消除非理性对人的压抑有积极意义,但是后现代主义沿着现代主义的破除权威之路已走到尽头,无视并彻底否定权威,“从‘上帝之死’到‘作者之死’和‘父亲之死’”导致人们“取消了文化,消除了知识的神秘性,消解了权力语言、欲望语言和欺诈语言的结构”[8]126。

后现代主义解构权威的观念给教师的个体权威带来巨大冲击。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学习者行使管理教育的权力,在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或科学真理等方面行使规划引领学习者的权力,以往都是合法的、权威的,如今经历着一场痛苦的“祛魅”,不再神圣和神秘。借用一句话说,教师的“道德的崇高和伟大失去了以往的威严……多元的差异,多样的自由,边缘的行动,歧异的思想成为伦理生活的现实”[9]300。教师的职业行为仅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行为,而不是一种信仰尤其是自我信仰的再现、传递和再生。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消除权威还包括取消知识的权威性,否定知识背后隐含的意义和内涵,以平面化的方式削平知识的深度。这与教师持有的知识观念构成深层矛盾和对立,导致教师权威要么消失在与学习者的巨大差异中,要么消失在学生不持任何价值标准而吸纳的包含大量噪音和碎片的信息中。

(四)后现代主义知识消费方式弱化了教师导引功能

后现代主义诞生的信息时代也是一个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10]3。知识消费方式有其独特的表征。首先,知识传播不再依赖口耳相传、印刷书写相传,而是大量借助高科技手段(如电脑、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中介的地位遭遇到了冲击,甚至有被电脑、网络取代的危险。其次,知识发现不再需要教师提供的思路线索或价值标准作为引领,经过学习者的检索、对比、思考进入大脑。现在只要在电脑、网络上做简单的输入搜索,学习者就能快捷获得知识。如此一来,教师引领学习者发现知识的过程所蕴含的方法选择、思维锻炼和意志磨炼等价值被单纯追求获取知识的快捷性过滤得一干二净,在可以高效调取知识信息的电脑、网络面前,教师不再具备优势,“数据库成了明日的百科全书,其所存信息,超过了任何听者的容量和接受力。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8]22。最后,记录知识的平台、方式也产生了彻底转变,知识可以存储在电脑、手机、网络上,不需要经过反复学习、深刻地记忆在大脑里,也不需要精心整理抄写在笔记本上,教师对知识的加工策略、整理智慧风采不再。只要具备媒体工具、搜寻路径和知晓语言(语音输入技术甚至不需要学习者认识文字),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速度、广度和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切合性等方面可能远远胜过教师。

上述后现代主义观念对教师职业功能的冲击,不但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和工作伦理,而且动摇了教师的职业尊严。在缺少理性约束、明智选择的学习者面前,教师以及教师所代表的知识话语体系在学习者成长历程中的影响价值和塑形功能趋于弱化或不在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1]553的崇敬情怀便无从谈起。

三、重构教师职业尊严的基本策略

后现代文化一旦产生,只要社会文化土壤不变,就不会停止,其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消失。无论在任何社会成员和生命个体都应该受到尊敬的话语背景中,还是在教师作为特殊的工作者要对学习者的生命与成长负责因而更应该接受学习者尊敬的话语背景中,教师职业尊严都应该极力避免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中彻底走向虚幻和破灭,必须深刻思考并积极行动,在新的社会文化空间里实现自我重构。在此,站在教师立场和视角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一)观念层面:更新教师职业理念

即便面临后现代主义的诸多冲击,教师仍然不能放弃对传统职业精神的坚守,不仅要坚守敬业乐群、教书育人的职业品格,不断提高自身引领学生切合社会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在后现代主义滋生蔓延的当代社会情境下为自己的职业理念增加新的血液,以实现教师职业尊严的新平衡。在笔者看来,教师尊严重构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得到的外部尊严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更为直接和现场化,一旦对教师尊严形成消解力量,造成的冲击也最为激烈,协调师生关系成为教师尊严重构的关键。二是后现代主义对教师尊严的消解的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对立,以合适的文化立场和交流方式抵抗消解力量是教师职业尊严得以重构的关键。关于前者,美国教育学家多尔有关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的理念值得借鉴。多尔认为,教师应该“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这一形象的角色实现,“要以对话为基础”,尤其以“关切而富有批判性的社区之中的对话”[12]238-239为基础。关于后者,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化的理念富有启发性。哈贝马斯认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不理解”致使主体之间本来进行的“对话”变成了“争辩”,应该通过合理化交往走向一条平等的、以理服人的对话渠道,最后通过对话,与真理觌面,以真理在握者胜,并达到双方的沟通理解[13]166。多尔的理念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哈贝马斯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与沟通。据此,后现代主义情境下重构教师尊严应该将建设新型师生关系、推崇教育民主平等置于重要位置,教师需要确立教育即师生交往行动、教学即师生对话过程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尊严建立在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发自肺腑而不是来自外在力量的强制,让教师获得的尊重是在可亲前提下的“可敬”而非学生盲从于权威或者制度赋予的“可敬”。

(二)素质层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阶段,影响教师职业尊严的建构水平和维护效益的核心要素都是教师专业素养。一般来说,教师专业素养越高,则职业情意和荣誉感越强,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越大,也就越容易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有人说得很直接,“当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教师在应对教育教学工作时就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赢得领导的赏识和同行的尊重;就会自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幸福课堂”[14]264。面对职业尊严受到的冲击和消解,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以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颠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则需要巩固并强化自身敬业乐群、教书育人的职业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职业信念,稳定职业理想,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育人本领;后现代主义解构教师的知识先行功能,教师则需要广泛学习、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紧跟当代知识的发展前沿,将知识的深刻性与应用性紧密相连,以夯实自身先行者的根基;后现代主义消除教师个体权威,教师则需要热爱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更要关心学生心灵成长、生活变革,使学生点燃青春之火,追寻并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强化自身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者的角色功能;后现代主义消解教师的引领功能,教师则需要不断更新学习方式,提高发现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积极探索、努力创生新知识,以自己吸收先进知识的切实行动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创造崭新的职业外在价值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对教师的必然要求,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获得与律师、医生等职业同等的专业地位,得到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更多的尊重与敬意。

(三)主体层面:养成科学的职业尊严观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一些教师的师尊至上的伦理霸权意识浓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价值,反而招致学生的对立与憎恨。可见,追求职业尊严存在着一个把握合适分寸的问题,过分索求尊严与一味淡化尊严均将置教师职业尊严于消解的尴尬境地。因而,养成科学的职业尊严观既是消除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负面影响,又是抵抗后现代主义消解教师尊严的客观需要。在笔者看来,科学的教师职业尊严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要认识到教师职业尊严是教师劳动付出获得的回报,并非天赋尊严。任何职业尊严都建立在对生命、人格尊重的基础上,衍生出对某一职业的从业人员身份角色的尊重;而从业人员要想获得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必须以较高的道德修养、优秀的职业能力和出色的工作实绩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教师职业尊严同样如此。与其他行业尊严同样重要,教师职业尊严并不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教师要寻求适度的尊严感期待值。(2)要认识到教师职业尊严是基于人际平等交往而生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倾向,人格平等是建构新型教师职业尊严的认识基础、心理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对话的过程中,要将教育民主平等作为获得学生尊重的根本理念和现实保障。“师生之间是否民主平等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之处,而西方这种崇尚自由与平等的教育代表着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师生在平等的前提下成为朋友是教育学上的新趋势。”[15]教师在重视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同时,还要求教师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要以对他人的尊重获得尊严回馈,使自身职业尊严的建构和提升与其他行业、从业个体的尊严建构与提升形成良性互动。(3)要认识到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教师职业尊严的实现与获得,本质上是一个与学生的动态建构过程。这意味着,经过服务学生和经由科学观念引领、有效实践推动、适度心灵追求而获得的教师职业尊严状态,有可能被消解,有可能被维持,也有可能被强化。要想将职业尊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紧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步伐与学生日新月异的成长需求,以不断革新的眼光和科学的策略审视职业尊严的建构问题。比如:要不断改进与学习者、他人的平等对话,完善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和模式;要不断研究、了解学习者,把握学习者的心灵需求和个性特点,实现与学习者的动态共鸣;要不断更新民主意识,指导学习者学会理性地挑战权威,而不是带着彻底颠覆的理念横扫一切;要坚持与学习者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携手发展,在与学习者建立的学习共同体、创业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中增强互信,实现互助和互尊。

(四)行动层面:加强教育行为自律

教师职业行动的约束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律。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纲要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实则是对教师行动的约束与规范,其中蕴含着推动教师职业尊严建构的精神和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均有相关法条,要求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就当前教师职业尊严生态状况看,冲击与争执的焦点不在教师是否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上,而在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游离在法律边缘而陷入道德漩涡这一问题上。比如:有的教师面对师生冲突不是自觉反思、化解冲突,而是极力维护自己的颜面,无视学生的合理诉求,辱骂、中伤甚至殴打学生;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谋取经济利益,甚至搞情色交易,道德沦丧;有的教师为了晋升职务职称抄袭文章,学术腐败;有的教师为了出名出位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教师的这些缺乏自律的行为正是人生价值失落、职业尊严深度消失、人格尊严消解和理想信仰缺位的具体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解构教师职业尊严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这说明,仅有法律法规的文本作为他律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乐于将国家以法律法规、政策纲要的形式表达的对自身职业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即由他律变为自律,自己的教育行为才会不断得到修正与改造,深化内涵,提高质量,从而获得国家、社会的认可,获得学生与家长的尊重。

后现代文化在西方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面临新的选择。后现代主义思潮“裹挟着那弥漫周遭的虚无主义浸渍了人类精神领域,致使20世纪思想舞台上真实与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至此,人类对真理、良善、正义的追求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话语的操作之中”[13]引言。这种文化状态也许只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著作中被描述而不会成为现实,人类终将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以迎接未来。但是,处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教师作为建构职业尊严的主体,如果不正视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职业尊严的解构,采取应对性策略,那么在教师职业尊严走向幻灭之后,下一步被解构的将是整个教师职业。行动,自觉自律的专业行动,是教师在新的层次和高度上重构职业尊严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1]刘燕.提升苏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尊严的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1-84.

[2]彭虹斌.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2):47-52.

[3]魏居桥.校务公开要保护教师尊严[J].教学与管理,2010(5):22.

[4]张洪军.为自己定制竞争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魏英敏.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7]曾艳兵.东方后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1]朱彬.礼记训纂[M].饶亲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3]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文剑辉.优秀教师成长之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15]李石岑.中国教育与西洋教育之异点[J].教育杂志,1924(5):4-6.

On Strategies of Postmodernism’s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to the Teacher’s Dignity——Based on the Thought&Suggestion of the Teacher’s Standpoint

LIU Yan

(School of Prechool Education,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Currently,the maintenance of the teacher’s dignity is now in serious realistic trouble and the cultural power hidden behind it is that the postmodernism deconstructs the teacher’s dignity.The commercialization in postmodernism has overturn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 value,and the self-centered idea of knowledge deconstructs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teachers.Thoroughly counteracting the authority deconstructs the teacher’s personal authority and the way of consuming knowledge weakens the teacher’s leading function.To fight against the attack of the postmodernism,teachers must renew their professional idea,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conserve their scientific idea of dignity,strengthen their educational self-disciplin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reconstruct their profession dignity at a higher level.

postmodernism;teacher’s dignity;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strategy

G451.1

A

1009-7740(2017)01-0048-07

2017-01-09

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苏北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尊严研究”(项目编号:11LKT15)

刘 燕(1975-),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教师职业学习者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