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纳兰性德研究述评

2017-03-12

关键词:纳兰性纳兰意象

陈 水 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新世纪以来纳兰性德研究述评

陈 水 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新世纪的纳兰性德研究在史料发掘、文献整理、生平思想、题材类型、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特别是在现地研究和传播接受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纳兰性德研究从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转变为历史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现象,随着研究者学术视野的不断开拓,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纳兰性德研究将进一步朝纵深方向发展和推进。

新世纪;纳兰性德;研究史;文化现象

新世纪以来,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成果以几何倍数增长,15年间出版的各类选本达四五十种,发表的专题论文集也有六七种,研究论文及赏析文章更是多达二三百篇。这些论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还出现从书斋走向社会的新趋向,在高校纳兰词受到了青年学子的热捧,在其祖居地吉林、生活地北京,纳兰性德成了当地文化部门宣传的着力点,大量出版社通过编选、笺释、赏析纳兰词等方式,为扩大纳兰性德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文献整理的繁荣与昌盛

在八九十年代,对于纳兰性德文集的整理成果,主要有张草纫、张秉戌、冯统一关于纳兰词的笺注或笺校本,此外,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通志堂集》(1979)、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的点校本《通志堂集》(1995)及山西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纳兰性德诗集诗论笺注》(1988)等。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最为重要的有康奉主编的《纳兰成德集》(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通志堂集》(2008),比较有特色的选注本有严迪昌、冦宗基、施议对、陈如江、张草纫、张菊玲、李红雨、马大勇、杨雨、谢永芳等学者的注本,国内一些比较著名的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上海古籍、岳麓书社、黄山书社、中州古籍、凤凰出版社、三晋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都出版过纳兰性德词选或作品选之类的普及读本。

康奉主编的《纳兰成德集》是新世纪以来第一部纳兰性德全部作品的系统汇集,据编辑说明,该书以康熙三十年徐乾学刊本为底本,再参以其他有关版本和资料增广编订而成。编者认为尽管康熙三十年刊本是迄至其时为止关于纳兰性德作品最为完备的本子,但它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有缺漏舛误,二是编次及体例也有不足,因此,中国老教授协会一批从事古籍整理的先生倡议重新整理这部当时难得一见的文集。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勘,订正了其中少数误刊字和一些音义有别却被混用易误导读者之字;二是增广,在原刊本基础上增入词49阕,诗8首,文4篇,书简36件;三是排序,对原刊本的顺序进行重排,按照纳兰性德的活动时序对作品作了系年的工作;四是注释,主要是对词的部分作注解。此外,还附录有年谱、评论、事迹考证等内容,作为参考资料以供读者借鉴。

在众多纳兰作品的整理本中,纳兰词的整理成果最为丰硕,其成就比较突出者当推赵秀亭、冯统一合作之《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以《通志堂集》四卷词为底本,主要参校张纯修刻本、汪元治刻本,并以《今词初集》《东白堂词选》《百名家词钞》《瑶华集》《古今词选》等13种清代选本入校,重新对纳兰词作了全面的整理。笺校者从标点、校订、补辑、编年、笺注和辑评作了多方面、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原四卷本的基础上增补一卷,收入《通志堂集》未收词48首,其中还有一首是新发现的佚词,弥补了自1937年李勖《饮水词笺》以来所出版的纳兰词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笺注和说明上花了很大的工夫,“笺注”主要解决局部词句的意义,包括典故、用事、成句化用等;“说明”以考证为主,重在疏解整首词的意义,通过探索作品创作的具体历史情境,揭示作品自在的而非后人臆加的题旨和内容。该书的笺注者是多年致力于纳兰词研究的专家,冯统一在1984年点校出版过《饮水词》,赵秀亭更是专门撰写过《纳兰丛考》的专著,因此,这一笺校本在文献与释义方面代表着当今纳兰词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它之后中华书局于2005年出版了该书的修订本,被纳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前已经印了繁体本10次,简体本6次,此外还有线装本和典藏本,可见其在市面上影响之大。

关于纳兰诗的校注本尚不多见,目前所见唯有吉林张应志的《纳兰诗校注》,2011年由新译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通志堂集》为底本,在原书354首的基础上,从《饮水诗词集》等补遗8首,共362首。该书对每首诗的注解分为《注释》《诗意》两部分,有的在《注释》《诗意》之前还有《校记》。从注释看,它对于较生僻的词,较含蓄的词,有出处的词,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人名、地名、典故,一一加以注释,几乎句句有注释。从《诗意》阐释看,它用语准确、精炼、明快,而且形象、生动、活泼。常常是一小段话,把纳兰诗的内容、含意、脉络、层次准确地表达出来。“与纳兰诗的内容相应,《诗意》或写景,或抒情,或记叙,或议论,或四者穿插;写景如画,抒情真挚,记叙生动,议论精辟,犹如一首首散文诗。它是迄今为止最新最全之纳兰诗注,也是很有特点的一部诗注。”*姚崇实,陶淑霞.最新最全的纳兰诗注——读张应志《纳兰诗校注》[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

当然,纳兰性德作品更以选本的形式大量存在,比较有特色的选本是张草纫、严迪昌、张菊玲三家注本。张草纫的《纳兰性德词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是作者在《纳兰词笺注》基础上,精选佳作一百余首,占其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除简要注释之外,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词作,解析词意,评点作法,传达词人心曲,阐释“绝妙”之旨。严迪昌《纳兰词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共选词180余首,占全部词作的半数,按述怀言志、钟情悼亡、边塞扈从、友情酬赠、咏史咏物、闲情拟作分类编排,每首由注释和评析两部分组成。“关于注释,除笺注字词与出典、成句外,稍多解释所知本事,包括作品之可系年及交游之知其人。”*严迪昌.纳兰词选·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1:5.评析部分,重在辨析作品的脉络气韵,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篇章意旨,把握作者“词心”之所在。张菊玲、李红雨合作之《纳兰词新解》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选词119首,按友谊、爱情、悼亡、出行、伤怀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并采用脍炙众人口的纳兰词句为题编次,每类作品之前有一个简短的导读。在每阕之后除有简短的注释,并配有长短不一解读,它特别强调要摒除过去对于纳兰词的误读、附会、猜忌,突出其作品的民族性,以求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纳兰性德,展现这位多情公子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悲天悯人的胸怀及作品的感伤色彩等,这是一部体例有新创意、有特色的选本*张菊玲,李红雨.纳兰词新解·前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2.。

新世纪以来人们还讨论过纳兰性德文献的传世情况,比如康奉、赵秀亭、寇宗基、谢永芳都在相关著述中提到纳兰性德作品的版刻及流传史,值得一提的还有赵秀亭《纳兰性德〈侧帽词〉考》一文*赵秀亭.纳兰性德《侧帽词》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该文对于已不存世的纳兰性德早期词集《侧帽词》刊刻情况、存世时间、所收词目进行了详尽的思索,并辨析了《侧帽词》的风格,提醒研究者当注意纳兰性德词风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与纳兰性德生活经历的重要关系,这一结论是值得研究者玩味的。最近有学者还提出纳兰词何以不入四库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文学传播与政治话语的话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谢永芳认为这一问题既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也有文学自身的因素,从政治原因看是乾隆帝对于纳兰之父“植党营私”的厌弃态度,从文学自身看则是四库馆臣接受的是浙西词派的淳雅观念,而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则属于清初词坛的性情一派,与四库馆臣的观念扞格不合。当然,四库馆臣的观念并不能决定纳兰词在后世的传播,当嘉庆末年性灵思潮席卷文坛的时候,纳兰词又开始风靡起来,而且长盛不衰*谢永芳.纳兰词不入四库原因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12(2):5-12.。对于这一点,张菊玲即从文学接受的立场出发,指出:“历史的选择,永远留给为时代、为民族、为自己真情吟唱的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命是短暂的,纳兰词的艺术生命却是永恒的。”*张菊玲.纳兰性德的前世今生:纳兰词新解[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7.

二、史料新释:生平、思想、交游研究

纳兰性德的一生是短暂的,关于其生平的研究成果,过去有张任政撰、李勖补《纳兰容若年谱》,八十年代陈子彬撰有《纳兰性德年谱》但未见刊行,90年代赵秀亭、冯统一有《纳兰性德年谱》(以缩写本《纳兰性德行年录》方式刊行),新世纪以来则有李宏所著《纳兰成德年谱》(载康奉《纳兰成德集》)。《纳兰成德年谱》一稿,是目前内容最为丰富、编年最为翔实的一部年谱,它对政治形势、制度变化、生平活动、朋友交际、作品系年都有比较细致的交待,特别是对学术界有些似是而非的争议话题,根据自己的判断作了新的辨证。

不过,在新世纪,纳兰性德生平研究最重要的创获是现地研究成果的公布,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因为文献记载的出入而造成的误解,这方面成果首推赵迅《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一书。该书2000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文革”期间曾收集有被人毁弃的纳兰家族墓碑。他的这本书由“纳兰成德家族墓志及有关碑刻”和“有关纳兰成德家族的一些问题”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文物史料,后一部分是研究成果,在研究成果部分,作者对纳兰性德的家族世系、妻妾子女情况、家族葬地等作了非常细致的论证和说明。有学者称:“赵迅先生以墓志为第一手资料,结合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论点颇具新意,可以说是近百年来研究纳兰家庭及成德本人最全面、最符合历史真实的论著。在考释墓志铭文的基础上,对纳兰家庭的兴衰荣辱,剖析透彻;对词人的精神志趣、作品风格的特色分析细腻入微、恰如其分。……赵先生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具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他撰写的专著几易其稿,其论点明确,考证翔实,语言简练,是集文学、史学及考古学于一体的研究专著。”*齐心.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序: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这一论著的出版,把纳兰家族的内部情况交代得非常清楚,也廓清了长期以来关于纳兰性德子嗣不清的问题。最近由台湾学者黄一农撰写的《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中华书局2015年版),有一专章讨论“纳兰与傅恒家事”,对于红学界过去以为“明珠家事”说为荒谬之论提出质疑,指出,一是此说起于清代,并非近人独撰,二来新近发现的墓志亦提供力证,“明珠家事”说并非虚妄。作者还依墓志讨论了成德的子嗣,观点大致沿袭赵迅所言的三子四女说,并着重介绍了二子富尔敦一系的发展情况,条理特别清晰。

因为现地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过去对一些诗词作品产生的地点和情景也会有新的看法和认知,这一方面的成果集中在对于纳兰家族生活场景——渌水亭和花间草堂的研究上。张宝章《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张宝章.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M]∥卫汉青.说不尽的纳兰性德.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3.一文指出,纳兰性德在海淀有三处活动空间,一是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它是纳兰性德与朋友欢聚吟诗的地方,“花间草堂”即建在这里;一处是位于皂荚屯的双榆墅,它是纳兰性德与卢氏的居所,卢氏去世后灵柩被暂时寄放在这里,也是纳兰氏家茔之所在,其地在今中国人民大学南墙外友谊宾馆;一处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明珠相府,它在京城的什刹海,也就是今天宋庆龄故居所在地。但是,徐征《桑榆墅里说纳兰》、黄兆桐《纳兰郊园》两篇文章提到,纳兰明珠郊外别墅只有上庄镇这一处所在,又叫明府花园,并无专门的渌水亭别墅,纳兰性德笔下的“花间草堂”就是建在这里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渌水亭应该是徐征、黄兆桐文章里提到的双榆墅,但也有学者认为渌水亭还应该是在明珠府内,即今什刹海所在的宋庆龄故居内。然而,人们更看重的是渌水亭这个地点特殊的文学及政治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属于纳兰性德的独一无二的生命符码和文化图腾,是这个伟大的满族词人的形象标志。胡慧翼指出:“‘渌水亭’闻名遐迩不仅在于有它的主人——年少有成、文采风流的纳兰公子,还在于它是清初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人雅集,在一个改朝换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负载着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的功能。”从纳兰性德方面看,他通过渌水亭与汉族文人雅集,是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从江南文人立场看则可以借助“趋走”渌水亭的方式,达到结交权贵(纳兰性德之父明珠)、进而入仕的目的。“一方面有学习汉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诚心,一方面有向清廷靠拢的心意,渌水亭这一京城‘文化沙龙’的形成正有着这样深刻复杂的政治背景,并且负载发挥了特殊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客观上,它也的确起到了沟通江南文人和清政权关系的作用,给困顿窘迫的江南知识分子带来了生活援助和政治出路……也为满汉文化融合建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胡慧翼.清初渌水亭在北京出现的文化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3-98.

说起纳兰性德的社会交往,主要指的是他与汉族文人的交游。关于这方面的成果,80年代黄天骥所著《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附有“交游考”,90年代有张一民《张纯修与纳兰性德交游考》、刘德鸿《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交游及酬唱》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比较代表性的论文有:佟博《朱彝尊与纳兰性德交游考》、杜广学《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游考》、罗艳《试论纳兰性德的文化交游活动》等。杜广学考察了纳兰性德与姜宸英交往的时间、地点、过程,谈到纳兰性德对于姜宸英的帮助,以及姜宸英从思想到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对于纳兰性德的影响,认为他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是对于他们之间交游的意义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杜广学.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游考论[J].文艺评论,2015(5):130-134.。佟博的论文则在这一方面有突破,不但讨论了纳兰性德与朱彝尊的交往经过,而且指出了两人交往在政治与文学上的两重意义。指出纳兰性德与朱彝尊及其他汉族知识分子的交游具有特殊意义,客观上促进了清初满、汉民族融合,缓解民族矛盾;推动了满、汉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初词坛风气,引领词坛中兴*佟博.朱彝尊与纳兰性德交游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4-77.。罗艳从文化圈的角度,梳理了纳兰性德一系列的文化交游活动,认为纳兰性德正是通过同各重文化圈的广泛交往和建立诗学活动中心的两条途径,汲取了汉族优秀传统文学精髓,取得了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其成就为各重文化圈所认可,从而确定了其作为“开创满族诗学先河的人物”的这一重要地位*罗艳.试论纳兰性德的文化交游活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66-68.。余何的论文更着重在政治意义的揭示,在《渌水亭背后的故事:小议纳兰性德与江南文人交游的政治意义》一文中指出:“纳兰性德等满族贵族通过结交汉族文人这一方式,自觉向汉族文化靠拢,以求得汉民族整体对满族统治的认同,而汉族文人则通过这样的交友方式,逐渐抛弃排满思想,开始进入核心政治圈,以期实现其政治愿望。这样的交游活动对康熙前期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余何.渌水亭背后的故事:小议纳兰性德与江南文人交游的政治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137-141.这与80年代陈登亿的相关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陈氏曾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谈到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交往的历史意义,指出纳兰性德与他们的交往没有满汉畛域,没有民族偏见,还主动地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这对于共同发展中华文化起过推动与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他与汉族文人的交往有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陈登亿.从纳兰性德和几个汉族学者的交谊看他对民族团结的贡献[J].承德师专学报,1985(4):22-25.。

对于纳兰性德的思想状态,人们通常从出世与入世两个方面考察,这一点黄天骥在《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有比较深入的讨论,新世纪以来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的,其中关于纳兰性德与佛教关系的论述尤为突出。对于过去单纯从诗词看纳兰性德思想的做法,孙赫然表示不敢苟同,认为从词看他是无意于仕进,英雄气太少,儿女情甚多的贵介公子,但如果细读他的《渌水亭杂识》则看到的是一位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浊世佳公子形象。这部作于三藩战乱时期的杂识类文集,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地体现了纳兰性德的入世思想,大致包括为君者、为臣者和相关国政三个方面,它展现了作为封建贵族公子的纳兰性德在盛世初创期的用世热情,以及他健康进取的理想和阳刚健朗的人格,这一点与他那凄艳婉转的《饮水词》一起,共构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纳兰性德形象*孙赫然.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1-4.,见解颇新。张一民也认为纳兰性德对儒、道、释三教均有涉猎,儒学成为他追求“经国济世”理想的根基,而佛学、道学则成了他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但他爱好佛学,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经声佛火两凄迷》一文中,作者从环境、阅读、修行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纳兰性德对佛教的认识,指出:“早年读书期间,他接触过大量的释典,但仅仅是为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进入青春年华,他遭遇到仕途上的苦闷和婚姻中的伤痛,自然试图从佛教经典中寻求超脱与超越的精神支柱。因此尝试修行净土宗和禅宗,但由于他是一个‘情种’…… 始终摆脱不了男女情爱的缠缚……达不到修行的正果。又因为纳兰性德头脑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一直怀有经国济世、建功立业的抱负……他无法干脆彻底地摆脱官场清净修行,因而他对佛教的认识仍处在‘凄迷’的境界。”*张一民,李生亚.经声佛火两凄迷[M]∥卫汉青.说不尽的纳兰性德.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41.这一分析颇为辨证而且深刻,因而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积极回应。如姚崇实《纳兰性德与佛教》一文谈到纳兰性德不仅对佛教很感兴趣,而且深受佛教影响。他读了很多佛教典籍,熟悉佛教掌故和佛教事物,并与僧人交往。他向往佛法与佛界,他的诗词文章也表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姚崇实.纳兰性德与佛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36-39.。刘萱《论纳兰性德对佛教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一文还指出,纳兰性德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待佛学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少年时期是以儒为主,以佛为辅,妻子卢氏亡故后,儒家思想有所下降,佛学地位大幅提升,佛学成了他治疗伤痛的一剂良药,他借佛教淡忘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从而得到解脱。这从他的创作中也得到体现,如在悼亡词里表达了对妻子还魂重生的希望,在友情词表示了后身结缘的想法,边塞词寄寓了看破红尘的了悟,这些对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有重要意义*刘萱.论纳兰性德对佛学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J].满族研究,2006(3):88-89.。这些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纳兰性德思想的认识是多维的,并且是不断深化的。

三、旧题新论:纳兰性德的作品研究

纳兰性德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是他的文学,特别是他的词,关于他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纳兰性德研究的重心所在,而他的词又是文学作品研究的重中之重。总的说来,新世纪以来对于纳兰词的研究,也主要是从题材类型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的。

在纳兰性德所有题材的作品中,爱情、友情、悼亡、边塞是过去关注最多的类型,特别是关于爱情词谈得尤其多。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情况稍有变化,一方面是悼亡词的研究热度依然不减,另一方面则是边塞词成了大家关注的重心,而过去谈得较少的咏史、咏物、题画甚至节令等类型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成为这一时期纳兰词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悼亡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罗建勤《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林朝辉《血泪哀歌,命运悲叹:纳兰性德悼亡词初探》、张佳生的《天上人间情一诺: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刘珺《自是人间惆怅客: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李娟《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房日晰《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等。罗文谈到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他的爱情词的补充和延伸,是深厚真挚的夫妻之爱谱出的动人乐章*罗建勤.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萍乡高专学报,2002(1):60-64.。林文指出纳兰性德这些词作既是悼念亡妻的血泪哀歌,又是对自己不得意命运的悲叹。“一方面,他用一种圣洁而纯真的情感打动读者,给予读者的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人情和人性,积淀着丰富而高尚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中个人的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慨和兴亡愁绪,蕴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因素和认识价值。”*罗建勤.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萍乡高专学报,2002(1):60-64.张文指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不但数量多,而且情感浓,并对其悼亡词哀感顽艳词风的成因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究其原因有四,一、词人性格气质使然;二、与一生悲概有关;三、词人善以词抒情;四、对卢氏有生死同心之爱。其词是死者对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既表达了俩人真挚浓厚的爱情,又表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美好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读纳兰词,带给读者的将不仅仅是感动。”*张佳生.天上人间情一诺: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民族文学研究,2005(1):78-84.房日晰则从历史与个人两个维度分析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真挚感人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他与妻子卢氏恩爱,“他写悼亡词,借一慰藉,借一释怀,寻求精神解脱的办法”;另一方面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作为皇帝随身侍卫的纳兰性德,他的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经常处于矛盾的深渊而难以自拔,因而把满腹的情感转移到对亡妻热诚的感情中*房日晰.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商洛学院学报,2012(1):47-50.。

这一时期对于边塞词的研究,较之前一时期有了深度推进,对边塞词的研究从美学的、文化的、民族的、比较的角度多方开掘。如贺利指出,纳兰词以“哀感顽艳”“凄婉感伤”而名昭后世,其边塞词却体现出另一番风貌,境界宏阔高远,风格豪放悲壮,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豪迈的气度和雄浑郁勃之美,与其凄婉缠绵的情词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韵*贺利.纳兰性德边塞词及其审美特征新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2-204.。揭示了纳兰性德边塞词独特的品格,关伟着眼于纳兰性德边塞词的新创,指出其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抒情方式以及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认为他把词从明末清初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清代词的题材视野*关伟.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29.。张艳存则从民族性角度入手,指出作为满族词人的纳兰性德,他的边塞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满北方民族风情;但因受汉族文化影响,他的边塞词在壮阔境界中又融入了清新婉怨的情思,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同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使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带有浓郁的隐逸情怀*张艳存.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8-9.。这是一种深刻而又富于新意的分析,郑亚芳更看到了纳兰性德边塞词把塞外风物与闺中情愫巧妙结合的特点,这一做法使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显示出纳兰性德卓绝的艺术个性。亦即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把边塞景物作为情感表现的背景,从而在传统的边塞词领域开拓出新的气象*郑亚芳.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J].龙岩师专学报,2005(1):52-54.。张晓愉也认为边塞词虽只是纳兰词的一部分,却能折射出他生命过程中的全部情感。纳兰性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切生动地通过笔下之词一一展现出来,让我们走进了他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感触到他丰富矛盾的情感世界:家族隐恨之痛、厌倦官场之苦、怀古思今之愁、思乡怨离之恨和壮志难酬之叹。他挣扎与彷徨,在哀叹着兴亡与羁旅愁思之外,更融入了他本身对于人生、历史和宿命感的特殊感悟*张晓愉.劳人只合一生休——探寻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苦与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5-61.。

在悼亡与边塞的题材之外了,咏史题材也是人们比较重视的。毕国忠认为纳兰性德的咏史词注重描写铺叙而不议论,有意又不事张扬,以意境幽深、韵味悠远见长;注重对历史的心灵感悟,着眼于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创作方法别具一格;语言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继承、创新、开辟了咏史词创作的新天地*毕国忠.何怪俗眼轻填词——纳兰咏史词浅说[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4):10-12.。刘文龙认为题画词也是纳兰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通过爬梳现存348首纳兰词,作者从咏史词、悼亡词、边塞词等多种题材中抽绎出15首题画词,分为文人山水画题词、花卉小品画题词与人物画题词三类,发现题画词并不是纯粹客观写照,而是纳兰性德人生意象化的表达,是他追求情致、展示人情美的一种方式,它展现了纳兰性德幽微隐曲的心理历程*刘文龙.论纳兰性德的题画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9):49-54.。伏涛则指出纳兰词中还有多首节令词,其节令词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内涵丰富;三是在民族性上的缺失。这些特点成因源于强烈的生命意识,明显的汉化倾向,以及独特身世、多情个性、深邃词心等*伏涛.纳兰节令词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5):58-62.。

纳兰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新世纪以来在这一方面也有新发明,研究者分析了纳兰词用典、示现、借代、用调等手法,试图探索纳兰词在艺术上的创新。朱春俐将纳兰词用典分为用典与点化两种情况,认为纳兰性德或援典抒难言之隐曲,或借用言不得已之情,或取古人之典造我之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朱春俐.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纳兰词用典和点化管窥[J].名作欣赏,2011(26):15-16.。李培健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纳兰性德348 首词作,涉及事典运用的多达100余首,其数量之大、比例之高,实属罕见。他对于事典的运用,有正用和反用,有明用和暗用,或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用得自然贴切,毫无生涩晦暗、枯燥乏味之感。纳兰词不仅用典多,而且用典与语境妙合为一,产生了极佳的审美效果*李培健,曾良.纳兰词事典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9):45-49.。李晓明着重论述了纳兰性德对前人诗词成句的化用,认为纳兰词化用数量很多,特别是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的地方较多。化用的类型有“明化”有“暗化”、有“正化”有“反化”,化用的方法有原句话用、增字化用、减字化用、改写化用等,达到了自然典雅、了无痕迹、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84-98.。周娟则探讨了纳兰词的示现辞格,并将它归纳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交错运用四类,认为通过示现的运用,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更细腻委婉,在诗词的意境创造及开拓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周娟.试论纳兰爱情词中的示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4):3-5.。

对于纳兰性德词风及其成因的分析,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心所在,主要成果有:王爱玲《纯任性灵 纤尘不染——纳词艺术风格管窥》、郑重《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刘红麟《浅论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孙明霞《略论纳兰性德词凄艳风格的形成原因》、周俊萍《试论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季汝甜《〈诗品〉之自然悲慨与纳兰性德词风及成因探寻》、贺利《纳兰性德忧郁词风考论》、潘虹《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试论纳兰性德感伤情怀的成因》、薛琳《论纳兰性德词哀婉苍凉风格及其成因》、石磊《试论纳兰词的感伤色彩及其成因》、王小恒《从纳兰性德的事功和创作看其词风成因》、郝爱丽《纳兰性德思想与词风的统一及其成因》、刘晓萍《论纳兰性德词风形成的原因》等。这些论述涉及的话题及内容,在前一时期已有比较深入的讨论,因此,在理论深度上未见有新的开掘。

这一时期纳兰性德作品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诗、赋、文等文类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有刘艳娥《纳兰诗风初探》、赵维平《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纳兰性德诗歌的本质观》、刘艳娥《纳兰性德咏史诗之探析》、毕国忠《何怪俗眼轻填词:纳兰咏史诗浅说》、陈桂娟《纳兰性德咏史诗论浅探》等。其中,赵维平的论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纳兰性德作为满族诗人,其汉语诗歌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取得了不比汉族一流诗人低的成就,他每一传统题材、每一诗歌体裁都有上乘之作,组诗尤为功底深厚;虽为八旗亲贵,但对汉族士林和汉族文化有天然的认同,其诗歌理论体现了当时清廷的要求和文学发展趋向,其朴质平和、清丽蕴藉诗风对康熙诗坛、乾隆诗坛的主导潮流有先声引导之功*赵维平.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J].民族文学研究,2008(1):54-57.。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专门组织人力对纳兰性德的诗文赋开展点校和研究,目前已有部分成果刊载在《河北民族师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上,如高亢《纳兰性德〈咏史〉二十首试释》、陈桂英《姜宸英〈送容若奉使西域〉诗考释》、别廷峰《读纳兰性德名胜怀古诗三首》、宋培效《纳兰性德〈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评析》、张政雨《纳兰性德〈石鼓记〉注评》、田婧《纳兰性德宫廷侍卫诗浅释》、张艳存《纳兰性德〈与韩元少书〉注评》、马逎留《终古江山,几多凉热:读纳兰〈咏史〉二十首》、别适峰《歌颂进步,寓意改革:读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邓伟《〈渌水亭杂识〉管窥》等。

四、方法新变:意象、比较、接受研究

任何一种学术研究,它的进步或创新最突出的表现是新方法的运用,新世纪以来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突破,除了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外,意象研究、心理研究、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都有应用,特别是在新世纪最为盛行的文学传播接受的研究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出现了对于纳兰词流传史的研究以及在海外传播史的研究成果。

先说意象研究,诸如风、月、灯、雨、酒、泪、梦、江南、时间、人间、自然、植物、鸿雁等意象,都有涉及,这方面论文有50余篇。其中,项小玲《论纳兰性德词的意象》是较早以意象研究法分析纳兰词的,通过统计,她发现纳兰词中出现较多的是“雨”“月”“灯”三类意象,他很少选择具有亮丽色彩的意象,他所选择的意象往往蕴含着悲凉、落寞、感伤的基调,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以传达内心孤独抑郁和愁苦。从这个角度看,他不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难言之情,也为自己、为时代、为社会唱了一曲深情哀怨的挽歌*项小玲.论纳兰性德词的意象[J].南平师专学报,2004(1):62-66.。汪龙麟也有类似研究,他通过对纳兰词诸多意象的分类对比、数据统计及特征分析,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有“花”“风”“月”“雨”“梦”“春”“愁”“夜”“寒”“秋”等,认为纳兰词所选意象总体上是冷色调的,传达的大多是愁、是怨,而不同的意象传达的生命意蕴又是不同的,如哀怨意象寓含身世,豪放词风系念故土等,通过探寻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其词意象选择之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其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以及纳兰性德纤柔善感的词心*汪龙麟.试论纳兰词的意象选择[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25-43.。张婧还发现纳兰性德喜欢用“残月”“冷月”“寒月”“孤月”等意象表现其多情、哀感的心绪,所以纳兰词中“月”意象用得特别多,一共有131处,用到“残月”24 处,“寒月”11 处,“冷月”12处,纳兰词中的“月”实际上是他文人托物言情的化身*张婧.纳兰性德词中的月之意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47-57.。徐世中通过统计发现,在现存的348首词中,有“梦”意象的词占了103 首,纳兰性德通过“梦”这个特殊的抒情氛围,真实坦诚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剖开来,将他的所思、所念、所感、所想,一一真实地再现,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纳兰性德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感情直率,在信笔挥洒中流露出天然的美,通过梦完成了抒情主体的“自发和象征性的表述”*徐世中.纳兰词梦意象的心理透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63.。王凝萱对纳兰词江南意象的分析也颇有新意,她认为纳兰笔下的江南并非真正的江南,而代表着特定的江南意象。这一意象不仅代表了美丽的景致、优雅的风尚和繁荣的文化,更代表了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悠然自得、田园野趣、逍遥恬静,是经过他特有的文人的浪漫情怀创造加工过的“理想国”“桃花源”,寄托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王凝萱.论纳兰性德的江南意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0-53.。

比较研究法在纳兰词研究中应用甚广,人们通常把他与唐宋词人李煜、晏几道、秦观、贺铸、苏轼、李清照相比,也会把他与唐代诗人李商隐、元稹,明代词人陈子龙、王次回,清代诗人康熙、黄仲则,满族诗人岳端、顾太清相比,甚至将他与外国诗人哈代、爱伦坡相比,这方面的成果有刘萱《一种凄婉 两样情怀——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吕菲《长箫一支同心曲 梦里清辉各自明——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词之异同》、尹武《繁华落尽是真纯——秦观与纳兰性德的词的异同》、吕菲《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中的月亮意象》等,这些论文有宏观的比较,也有微观的对照,目的是通过比较试图寻求纳兰性德与这些诗人或词人的异同之点,更好地归纳总结纳兰诗词的审美特质。其中较有新见的论文如张宏生的《情感体验与字面经营:纳兰词与王次回诗》,指出王次回的诗对纳兰性德很有影响,纳兰的不少词都是借鉴王氏的作品而写出来的。纳兰对王次回的学习,有时是直接引用,有时则是经过精心的安排,有所转化,无论是字面还是命意,往往都有自己的追求。纳兰之所以如此明确地向王次回学习,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词和王次回的诗一样,都属于艳诗的传统,有着相似的情感指向,但纳兰用词体来写,仍然有着特定的文体特点,以隐括、改易、化用等方法接受了王次回的诗,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创作结构*张宏生.情感体验与字面经营:纳兰词与王次回诗[J].社会科学,2012(2):168-178.。李晓明论文则重点探析了两位满族词人在学习接受汉族文学传统基础上的不同创新,认为纳兰性德与岳端诗词中都呈现出凄婉、幽怨的美学风貌,近似于南唐后主李煜。但两人的风格也有许多不同之点。如岳端在凄婉中见明丽,而纳兰性德在凄婉中见缠绵*李晓明.清初两大满族诗人的人生际遇和作品所呈现的美学风貌——纳兰性德与爱新觉罗岳端之比较[J].理论月刊,2008(3):128-131.。陈薇则比较了纳兰性德与黄仲则爱情诗词的异同,认为纳兰性德和黄仲则都是性灵文人,康乾盛世中的哀吟者。他们的个人遭际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词都呈现出无法释怀的伤痛和苦楚。纳兰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对初恋情人的相思之苦,词作更具空灵之美;黄仲则的爱情诗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身遭遇的凄惨,诗作更具凄婉之美*陈薇.论纳兰性德和黄仲则的爱情诗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3-104.。

以传播接受方法研究纳兰词的论文主要有:陈水云《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杨瑜《纳兰体对李贺诗歌的接受及新变》,贺利《论纳兰性德对李后主词的文学接受》,李庆霞《纳兰性德对前代文学的继承》、《纳兰词与唐诗》、《论花间词风对纳兰词的影响》,雷建平《论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影响》、《论中国古代诗人对纳兰性德创作及思想的影响》,张冬梅《花间草堂与纳兰性德》,常亮《纳兰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陈水云认为纳兰性德词风之形成,与他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侍卫经历有关,也是他对前代文学接受的结果。清初满汉融合的文化背景,为纳兰性德接受汉族文学传统提供了便利条件,纳兰性德的家庭教育、社会交往和他自己的主动学习也是成就他为清初著名词人的重要原因。他对前代文学的接受对象主要是花间词、李煜和晏几道,并从词调、词情、词风几个方面探讨纳兰性德对唐宋词的接受情况*陈水云,陈敏.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7(2):138-147.。李庆霞从唐诗、花间词、前代文学三个方面多角度地呈现了纳兰词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他对唐诗的借鉴有三种方式:直接引用、改动个别词句、演绎诗歌原意。而借鉴诗句最多的杜甫、李商隐和温庭筠。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借鉴吸收,使纳兰词分别多了几分苍凉悲壮的美感、绮艳华美的品格、深隐婉曲的风致。这些异样风格的存在,大大增添了纳兰词的艺术魅力。他受“花间词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婉曲幽深的境界、温软香艳的色调和短小隽永的体制。这些影响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和明末清初的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从多方面体现了纳兰词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李庆霞.论“花间”词风对纳兰词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8-41.。雷建平认为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满族词人,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诗人的影响,尤其是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人的创作,对他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和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他对这三位诗人的吟咏所流露出的忠君报国、壮志难酬及归隐思想等,直接影响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雷建平.论中国古代诗人对纳兰性德创作及思想的影响[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52-55.。杨瑜从语体、体式、体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李贺的诗歌对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影响*杨瑜.“纳兰体”对李贺诗歌的接受及新变[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15-18.,贺利从令词的创作、词的情感特质、表现风格等方面来考察了纳兰性德对李后主词的文学接受与传承*贺利.论纳兰性德对李后主词的文学接受[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4):87-91.。而纳兰性德在后代的接受是过去谈论较少的话题,新世纪在一方面有所开掘,像曹明升《纳兰词在清代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要素》、孟洋《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林茂森《解析纳兰词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是其代表。曹明升指出,纳兰词在康熙词坛经历了一个由平至显的接受过程,在康熙朝后期他被推至与朱彝尊、陈维崧并举的高度,但雍乾词坛对其反应冷淡,主要是因为纳兰的论词宗旨、创作风格均与浙派风尚异趣。在嘉道时期经性灵词人群的鼓吹,纳兰词又重现于世,还因纳兰词论与常派理论间的相似性而使其在晚清词坛风生水起。从清人的接受过程可以看出,纳兰词言情时的易感性、普适性与耐读性等特质以及纳兰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其能够成为经典的内部要素*曹明升.纳兰词在清代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要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8-79.。孟洋着重分析王国维对纳兰词的接受,认为王氏标举“境界”说,推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独得意境之深”的词人。不仅于词学批评上对纳兰抱持赞赏与接受态度,而且在词体创作上也接近纳兰,尤其以袭用纳兰词中“人间”意象为其创作接受的鲜明标志。他们二人均赋予“人间”意象以丰富深邃的意蕴内涵,既有对男女爱情的讴歌,也有对历史兴衰的忧嗟和对世态冷暖的鞭挞。王国维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同时也激活了纳兰词中富有时代特性的生命细胞*孟洋.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J].北方论丛,2012(3):21-24.。常亮的论文更把它的研究触角伸向海外,介绍了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和翻译家、西方汉学家和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英译纳兰词的情况,指出,共有18位译者翻译了总计270首纳兰词,这18位译者当中,国内译者4人,国外译者14人(其中华裔5人),他们大多采用的是灵活自由的翻译方式,或是韵文体,或是自由体,或是散文体,不寻求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某些典故,而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原作情感的再现*常亮.纳兰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1.。应该说这一领域还是大有作为的,不但可以研究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还可研究日本学者的翻译情况。

此外,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还出版了几部有关纳兰性德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大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纳兰词爱好者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如李雷《纳兰性德》、徐晋如主编《纳兰一派》、卫汉青主编《说不尽的纳兰性德》等,后两种是以论文集的方式收录不同爱好者的作品,感性的成分比较浓;第二类是专业学者对于纳兰词的研究,如甘翘宁《纳兰性德及其饮水词研究》、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王建《纳兰性德论丛》等,用比较系统的观念整理纳兰性德研究成果;第三类是大众普及性读物,通过介绍纳兰性德生平、思想、情感历程,贯通对于他的词作的讲解与分析,这类作品有苏缨等《纳兰性德词传》、杨旭辉《纳兰平生纳兰词》、杨雨《我是人间惆怅客》、龙建春《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词“情”解》、张尘舞《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的词与情》、敏君《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性德的词与情》、孟斜阳《忆来何事最销魂:纳兰性德的词与情》等;这类图书比较多,一般是以畅销读物的形式存在,兹不赘述。相对上述诸书而言,甘翘宁《纳兰性德及其〈饮水词〉研究》、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王建主编的《纳兰性德论丛》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对当今纳兰性德研究有推动作用。甘翘宁《纳兰性德及其〈饮水词〉研究》,是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出版。该书最大特点是采用数据统计或列表分析的方法,将纳兰性德的思想内容、音律格调、语言修辞、构象寓意进行排比归纳,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可信度。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颇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著作。它有三大特点值得一提,一是作者有比较强的理论驾驭能力,从情感、意象、结构、辞格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呈现了纳兰性德的诗词之美,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二是作者的研究不空谈理论,能立足于文本细读,他在后记中提到自己对于纳兰性德的关注有20多年时间,对于纳兰性德的作品有十多年的阅读经验,并有所感悟,先期撰写了一些专题论文,因此,能将纳兰词在内容与艺术的审美内涵进行适度的理论提升;三是作者从美学的立场出发,试图发掘纳兰诗词的审美内涵,包括内容的、结构的、修辞的,揭示纳兰诗词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这对以往只是泛泛谈题材及表现手法的研究方法而言有深度的推进。王建主编的《纳兰性德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是《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今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30年论文的粹选。据介绍,该专栏从1985年开始设置,至2014年30年间发表论文将近190篇,该论丛以“生平考证”(20篇)、“作品研究”(43篇)、“思想管窥”(25篇)的结构编排,共选88篇研究论文。该书编者从三个方面总结归纳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对于新时期以来纳兰性德研究所作的贡献,并表示愿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五、结 语

笔者在20世纪初曾撰有《近现代词史上的纳兰词研究》、《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50年来港台地区纳兰词研究述》等系列论文,并且展望新世纪的纳兰词研究将会在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如今看来这一展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不仅如此,新世纪以来的纳兰性德研究还在生平思想方面结出了新硕果,在文本研究方面则由从诗词研究进一步拓展为对其他文类比如赋、笔记、散文的研究,甚至从文学研究转向对纳兰性德经学研究、图书编纂、文化活动等的研讨,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创造者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楚庄先生曾经倡议要加强对“纳兰性德现象”的研究,这一预言在新世纪也被确证了,近年来对于纳兰性德的关注确实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承德、北京、吉林等地先后成立有纳兰性德研究会,并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讲解纳兰词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的热捧,更有人把纳兰性德诗词译介到海外,使纳兰性德成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这表明纳兰性德研究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都媛〕

Research review on Nanlan Xingde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en Shuiyun

(College of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the research on Nalan Xingd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field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excavation,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 life and thought, types of subject matter and research methods. Major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in-situ research and study of spread and acceptance, so that the research of Nalan Xingde has changed from a purely literary phenomenon into a historical, ethn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the widening of the researchers’ academic horizons and the updating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continually,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Nalan Xingde will develop and advance in depth.

new century; Nalan Xingde; research history; cultural phenomen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5060

2017-05-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13&ZD121)

陈水云(1964-),男,湖北武穴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及文论研究。

I29

:A

:1000-1751(2017)05--0060-11

猜你喜欢

纳兰性纳兰意象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纳兰的雪》
意象、形神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爱恨两难说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