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后现代转向

2017-03-12章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后现代师生意义

章茜

(新余九中,江西新余 338000)

语文教学的后现代转向

章茜

(新余九中,江西新余 338000)

语文是母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但其教学效率低下,传统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的预先设定性、教学内容的僵化及滞后、教学过程的照本宣科、教学评价的功利及强迫性,通过后现代主体观、知识观及关系观的倡导构建新的函授教学,即包含和谐促进生成、师生互动发展、意义源于解释、系统动态平衡、因素循环反馈的新教学。

后现代;语文教学;转向

1 后现代基本理念的教学解读

“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后现代给教育画出了新的蓝图。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人的地位被凸显,一种新的课程意义被生成,教学处于在与不在中,并最终形成多样的可能解释。

1.1 人性观

后现代不仅回归了人的主体,实现了人的个体自由与独立,更重要的在于后现代将人作为一个平凡而实在的个体而不是理性意义上的人,其强调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一方面具有创造性,有求新、求异的可能;另一方面,作为人有自我的需求及欲望,其行为受到其作为人这个主体的前提的影响。再则,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差别性,即每个人都拥有独立个性及话语权,有能力去摆脱霸权。因此,教学中一方面强调教师、学生自我的表达,这是师生在教学场域中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尊重,赋予对方话语权。

1.2 知识观

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普适的或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有境域且多重解释的,成为“人们对理解事物及其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另外,知识的意义只有在双方的沟通互动中才能生成。知识的增长方式是以不确定的形式,从猜想与反驳中得到宽容的知识,而这种知识能够籍借人的批判、整合而得到增长。教学中应关注的核心为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同时,信息对称时代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地位逐渐平等。因此,教学首先要考虑具体的情境,师生之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沟通、平等互动,才能实现知识的理解。

1.3 关系观

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后现代理念中的重要一环。师生之间首先要将教学作为人与人交往的整体伴有沟通和交流,通过彼此对话,共同作为教学情境的参与者和生成者。在横向上,师生要求站在平等的舞台上,在同一平台上人与人关系平等但针对当时情景又形成一个人与他人的学习场域。师生彼此的感情积淀,对于他者的理解之后产生的意义,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将自己的情感投注于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以他者的角度有情感的理解彼此间的关系,从而促成师生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 基于后现代的语文课堂

2.1 和谐促进生成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的兴趣等外在因素挤占了学习时间,消磨了学习的热情;二是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教学生搬硬套、毫无趣味可言,不能满足学生实用的需求;三是大多数学员尽管没有系统的语文知识,却或多或少地对母语有着一定的了解,而教学缺乏新鲜感。因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听课成为了一个过程形式。

针对这一现状,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性的教学。通过问题性、启发性以及鼓励探索的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是将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并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如果教授时只讲解知识,对学生而言,其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及自主判断行为会觉得教学内容十分简单、没有新鲜性或挑战性、学不学习效果相似、对于其现实生活以及今后的促进学习没有任何辅助效果等,因而不愿意参与教学,进一步导致了课堂教学环境的沉闷,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自己寻得答案的能力和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课堂的活力,使教学焕发生命力。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了学习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就更能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体系中。

2.2 意义源于解释

教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即教学必须达到可解释性。解释性是要求教学不是说明性质的而是对知识的解释。首先不能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重复或再次说明,而应该将教学作为知识的二次生命的获得。解释中的知识,其本身包含了境遇性的内涵,还包括了讲授者与学习者的双重理解,因此,学习最终的意义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形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解释性还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意义的多重理解,具有可生发性,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知识的一部分内涵,而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更多的内涵以及外延的扩展,教师应该促成这种教学的这种对知识的多重解读,是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知识的可理解与可生发奠定了学习的基础,而理解之后的知识只有进入应用层面才能长生学习的意义。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的低效并不是由于语文教学缺乏效用,而是教学没有通过应用意义的生成激发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学的应用至关重要。知识的应用长期停留在用的层面是因为学生不能够将计算机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得到知识的解释,为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案例的讲解要结合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就应该在作文或知识点的讲解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具体需要,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应使用,但明显是具有倾向性的,因此,在给予学生整体的语文应用框架之后,还应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细节性问题,以此作为讲解的契机,比如借条和欠条的区别等,则更能形成学习的意义。

2.3 系统动态平衡

语文教学倡导的是教学的动态平衡。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外延性,能够对教学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生命力,能够将学生与课堂情境二者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根据具体环境随时修正,使教学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形成相互衍生的互促力。

教学安排应具有发展性,才能易于形成这种互促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一个教学核心,而这个核心十分明确,如诗歌、古文等。其后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在专题的设置上,以往的教学多依据单元进行教学,容易造成重复且缺乏延展性。而由作家或知识点开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一点,有一个整体的轮廓使学生得到全景式的认识,也适应成人的学习规律的。举例来说,教师以《论语》为专题,分学生篇、教师篇、为人篇等,讲解时仅提供材料,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主题,进行实践,发现更多的可能途径。另外,语文学习本身的达成途径就具有多可能性,因此,学生在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既形成了整体知识架构,又得到了技能水平的锻炼。

2.4 因素循环反馈

教学要形成一个超循环才能够使处于其中的个体融入教学之中。第一,个人要形成自我循环反馈。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学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学习,努力在教学中生成自我的学习意义。第二,要形成师生间的反馈。也就是通过交流、对话、互动、合作彼此理解对方的意义,并形成对对方及自我身份的解读。第三,要形成教学的循环反馈。旧的教学作为新教学的借鉴,前一次教学作为后一次教学的参照,此次教学的实际效果与理想效果的差距分析等等,都能够为教学提供发展到动力。

另外,还应建立反馈机制,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只有“一考定终身”,整个教学的反馈效果只在考证中体现,甚至无法体现。因此,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我设计具体情境,对教师的针对性提问也能成为学生反馈的有效形式,更多在教学中富有成效的反馈形式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

最后,通过语文教学的后现代转向,既实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文核心素养,并能将之运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

[1]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朱琳.后现代知识观对我国外语课程改革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9-90.

[3]赵颖.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3):55-56.

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42-02

猜你喜欢

后现代师生意义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麻辣师生
诗里有你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