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社会功能与舞蹈技术性分析
——以百色市隆林县各苗族支系为例

2017-03-12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红头技巧性芦笙

孙 健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22)

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社会功能与舞蹈技术性分析
——以百色市隆林县各苗族支系为例

孙 健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22)

苗族芦笙舞来源于社会生活。其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从娱神的基础上,延伸到娱乐和竞技的表演形式上来,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芦笙舞蹈,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有如下两种形式:一是以丧葬和祭祀内容为主的芦笙舞;二是以竞技和娱乐为内容的芦笙舞。本文一方面详细梳理和对比隆林县各支系苗族芦笙舞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从舞蹈动作的角度进行技术性提炼分析。

芦笙舞;功能;技术性

一、广西百色隆林县苗族支系分类

生活在百色市隆林县的近九万苗族同胞,自称和他称都把他们分为六个分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语言和服饰。自称为Hmoob Sua、Hmoob Dawb、Hmoob Leeg、Hmoob Pwg、Hmoob Ntxaug、Hmoob Npaig等六支。他称分别是偏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花苗、栽姜苗(过去称“栽姜苗”,带有贬义,因此今后禁用,改称“素苗”)。

“偏苗”,他称是根据该分支的妇女,过去梳头之后,爱便插木梳一枚而得名,其服装是上衣下裙,裙子用麻布蜡染制成,长盖膝下,是几个分支中裙子最长的,上面用不同的图案描述了苗族迁徙的历史。“白苗”,他称是根据该分支的妇女穿着的百褶裙子是用雪白的麻布制成,不染色不绣花。

“红头苗”,也称“红苗”,他称是根据该分支的男子爱戴红色头帕、女子的裙子喜绣红线而得名。

“清水苗”,他称没有确切的依据,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清水江边或是他们的饮食穿戴爱清洁卫生而得名。

“花苗”,他称根据该妇女穿着的上衣比其他分支刺绣更多,繁花似锦而得名。其下装裙子为纯白色,款式为百褶短裙与红头苗、清水苗相似。

“素苗”(过去他称“栽姜苗”),他称的依据来由不明。经考察这个分支在贵州省故乡黔西县大方县称为“素苗”,因此现采用此名。该分支妇女的上衣喜爱刺绣,裙子染成青色。

二、苗族芦笙舞在各支系中的功能性比较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集体舞,也有单人舞。其重要特征是舞蹈者边吹芦笙边跳。一般说来,集体舞动作简单,节奏明快,适合群众参与。单人舞动作复杂,技巧性高,有一定的难度,平时说会跳芦笙舞的人,多数指的是单人舞跳得好的人。

(一)以丧葬和祭祀内容为主的舞蹈

在隆林苗族各支系中,由于风俗的差异,其表演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共同的特征都是边吹边跳,有一人在旁边击大鼓伴奏。不同的是,偏苗和花苗这类舞蹈,击鼓者要参加到舞蹈中来,红头苗、白苗和青苗击鼓者不参加舞蹈。这种舞蹈由于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演场合,所以也有不同的舞蹈形式。

“扫棺舞”(苗语为cheb txiag):这是红头苗支系的芦笙舞蹈,其场合是在做丧事时,在死者入棺前,芦笙手在棺墓上跳的舞蹈。边吹边跳,吹一阵后,又跳进棺材内躺着,边躺边吹,如此连续三次进出躺在棺内吹奏,死者方能人棺。在出殡前,由芦笙手奏送葬乐,边吹边跳出门,连续出门三次,一次比一次跳得远,众人才帮抬上山。舞蹈动作较简单,以“芦笙十字步”为主。芦笙曲调哀伤沉重,芦笙手在死者棺前跳舞同时,还需双膝跪地向死者行礼。此舞只能男生跳。

“芦笙跳鼓舞”(苗语为“Qeej Lam Nruag”(谐音:艮俫卓)”):是偏苗支系在办丧事时跳的芦笙舞,由鼓手和芦笙手双人完成。跳这种芦笙舞时,大鼓放在地上,鼓手拿着两支鼓棍,敲着鼓边或鼓心,芦笙手边吹边舞,两人在大鼓边互相穿插着舞蹈,笙歌不断、舞步不乱,笙鼓之间配合默契、相辅相成,步调一致,结局完整。舞蹈动作集中表现为跳脚、旋身、转体、闪腰、劈叉、连续跨鼓、拐步盘踢、环转换位等,节奏分快慢两种形式,第一段缓慢、沉重,第二段明快、跳跃。

清水苗的“芦笙祭祀舞”是由鼓手与芦笙舞在内圈,女仔在外圈共同完成。女子双手叉腰动作同芦笙手。芦笙手在吹奏祭祀曲目前,会在死者的棺椁前下跪说一段唱词,以两种角色来倾诉:1.以死者角度,告诉亲朋好友,他的眷恋,他对家人、孩子的不放心、舍不得。2.以逝者亲人的角度,让死者安心的离去,家里会帮他照顾好,小孩子也长大了,不要舍不得,去你该去的地方吧。语毕便起来与鼓手配合起舞。舞蹈动作相对简单,以踢腿、绕腿、跨退转、十字步为主。

(二)以竞技和娱乐为内容的芦笙舞

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技术性很强。

1.滚地龙

红头苗技巧性舞蹈,分为小滚地龙和大滚地龙两种。小滚地龙只是通过双腿膝盖在地面上交替旋转,身体做横向行的运动,路线为圆形。大滚地龙的技术性较高,运动走向如前后滚翻,过程中身体支撑的高度要让过芦笙,纵向性运动,路线为竖线。这个舞蹈一般在丧事或祭祀活动结束时,众人娱乐时跳的。

2.翻刀剑

红头苗技巧性舞蹈,需要两种类型的装有刀尖的道具,一种是刀尖朝上排列成横排,芦笙手的动作路线是一条直线,不需要回到原点。另一种是四角形,在四个角上装有刀尖,芦笙手需要在每个角转体,路线为正方形,最后要回到原点。开始时舞者边吹笙边走至表演场地中心,然后双手持笙于胸前平躺于地面,以双脚脚跟和头顶为支点将身体撑起,向左翻转半周,双手持笙于腹前,刀尖在身体下方。再向左翻转半周越过刀尖回到最初造型,以此完成四个角的跨越。

3.锅转舞

红头苗技巧性舞蹈。是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当时的芦笙手非常多,牛肉和肉汤都不够分,因此哪位芦笙手技艺高超,表演完毕没有掉下去,就可以分一碗牛肉吃。舞蹈动作由芦笙手任意发挥,时而跪下,时而站立,时而转身,技巧性高且非常惊险。现今,哪位芦笙手能跳锅转舞就证明他的芦笙技艺是非常棒的。

4.上天梯

又叫“跳梅花桩”或是“跳三角桩”。红头苗技巧性舞蹈,多在跳坡节时表演。因舞者在高约六尺的三根圆木桩上跳舞而得名。每桩分前桩、左桩、右桩。这是从登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相传,从前天上的九个太阳九个月亮被后羿射下来以后,天上地下都很黑暗,为了求得上天的原谅,一位苗族的勇士搭了一个天梯,想上天去求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出来,他一边吹着芦笙走上天梯,一边有人在地上打鼓震动天上,这就是“天梯舞”名字的来源。

5.“花架舞”

这个舞蹈是清水苗的人们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时男女一起跳的。男女老少围城圆圈,圈内一个鼓手,一个芦笙手。大家围鼓起舞,动作由小到大,气氛热烈,充满娱乐性。

6.芦笙顶碗

这支舞蹈是白苗的一支表演性舞蹈,一共分为两段。前半部分舞者需头顶瓷碗边吹芦笙边舞蹈。后半部分将头顶瓷碗放在地上,围绕着碗跳舞,舞蹈动作以板腰、旋转为主,难度较大,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7.芦笙对脚

这支舞蹈是白苗的一支双人娱乐性舞蹈,有一定的技巧性。舞者需要眼疾脚快配合自己的搭档进行对脚,每一步都要对上对方的脚,同时芦笙曲不断,这种舞蹈对身体方位的认知严格,如果其中一人转错方向或是迈错步子,此舞就会中断。因此想跳好芦笙对脚舞需要高度的配合和默契。

8.兄弟笙

这支舞蹈是白苗的娱乐性舞蹈,是在重大节庆的时候呼朋唤友,邀请大家一起娱乐,欢度节庆。

在隆林苗族的民间有句老话“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可想而知芦笙对每个苗族人的重要意义,每次的过年过节,男娶女嫁,红事丧事等等都要吹奏芦笙,通过演奏芦笙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彼此间更加亲切。芦笙融洽了各支系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社会更加进一步和谐发展。

《广西苗族芦笙舞蹈研究——以百色市隆林县红头苗、偏苗为例》 KY2015YB208

孙健(1982.8- ),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红头技巧性芦笙
岜沙芦笙节
红头的牛肚子之旅
对话——推动情节 彰显情意
你好,芦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例析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方法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海边“水枪手”
在牛肚子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