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堵无情的墙
——《无名的裘德》中隐含的主题

2017-03-12徐先荣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36037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等级制度裘德基督

徐先荣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236037)

一堵无情的墙
——《无名的裘德》中隐含的主题

徐先荣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236037)

《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裘德尽管一直奋发图强,努力为自己的梦想不懈拼搏,但终敌不过一堵无情的墙—等级制度和社会习俗而败下阵来,最终一事无成,抑郁而终。

墙;梦想;《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强烈的悲剧意识深深地震撼了读者。书中描写了一位有志青年裘德,对事业和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在事业上,裘德从小到大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当一名学者或牧师,并为此梦想不懈努力;在爱情方面,裘德希望与自己心仪的女友淑结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本是一个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的东西,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由于一堵无情的墙--等级制度和社会习俗而使裘德败下阵来,最终一事无成,抑郁而终。

一、等级制度之墙

主人公裘德自小失去父母,是个可怜的孤儿,因此和自己的单身姑婆生活在一起。姑婆所在的村庄马里格林有一位小学老师菲洛特桑对裘德的人生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菲洛特桑即将离开村庄,准备前往基督寺追求自己的大学梦想时,他对裘德说,“你知道大学和大学学位是什么吗?它是一个想做教师的人的必须有的招牌。我的计划,或者说我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然后被正式授予圣职。去住在基督寺或它附近,我就好比到了总部。假如计划完全可行,我认为在那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机会实现我的计划。”老师的话让少年裘德很受鼓舞,于是从此以后他也把去基督寺当学者或牧师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因为在他看来,基督寺是一个“光明之城,”“哪儿长着知识之树。”他希望能像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卑贱的社会地位。

目标确定之后,裘德便开始了脚踏实地的准备。要想当学者或牧师,就得掌握古老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于是他设法从老师菲洛特桑那儿弄到了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语法书进行自学。但是自学之路显而易见是艰辛的,因为年少的裘德白天要帮姑婆的面包店给附近的村民送面包,于是学习便成了争分夺秒的事情。自此以后的三、四年间,人们便经常看到在乡间的小道上有一位勤奋的少年边驾马车边看书的情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的自学之后,裘德掌握了这门艰涩难懂的语言。在又学了一门可以谋生的搞建筑的手艺之后,裘德终于可以到基督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裘德深爱着基督寺这座城市,他暗下决心,要成为“大学”中的一员,漫步于这儿的教堂与学院之中。他很快发现进入大学有两个途径:一是取得某种公开竞争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格。而这需要大量的老师指导,对像他这样完全靠自学的人是行不通的。二是花钱为自己买到进学院的资格,这同样也不可行,因为此时的裘德身无分文,整日为生计奔波着。无奈之下,他给几位学院的院长写信。其中唯一给他回信的院长在了解了他的石匠身份之后,劝诫他:“窃以为理应坚守旧业,安于本分,而不应好高骛远,另辟蹊径。唯如此,你才会更有成功之机会。”至此,石匠裘德的大学梦彻底破灭。尽管他从小就为此目标准备着,努力着和奋斗着,但这堵无情的墙——贫富悬殊的等级制度之墙仍然将他和“他的那些幸运年轻的同时代人隔开,而他和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生活;他们那些人从早到晚只是看书、观察、学习,把知识消化。仅仅一墙之隔——可那是怎样的一堵墙啊!”

二、社会习俗之墙

裘德在事业上可以说是受了重创,在感情生活上同样也是如此。年轻时,由于懵懂无知,裘德被世故的年轻女孩阿拉贝娜耍手段骗入了婚姻。因为缺乏共同的感情基础,婚后的两人经常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在这种无感情的婚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阿拉贝娜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抛弃了裘德,独自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受此打击,裘德曾一度一蹶不振,想要自杀。

从这段感情的阴影里走出了之后,裘德去了基督寺,在那里遇见了自己的表妹淑并深深地爱上了她。裘德认为,“我对她,并不完全是由于性的冲动,像第一次遇见阿拉贝娜那样。我看得出,她是一个格外聪明伶俐的人;我想她,部分原因是我希望在心灵上和她产生共鸣,渴望在我孤独时得到她的安慰。”

淑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是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从她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基督教大行其道的城市基督寺,她居然买了两个异教的神像维纳斯和阿波罗并把它们带回了自己的房间。她对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讨厌这种骗人的东西,它们只会用抽象的宗教词语,掩盖那充满激情、卓越伟大的诗歌里所包含的令人狂喜、纯真自然和富有人性的爱!” 其后她的一些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也是离经叛道的。比如在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天晚上,她竟然不顾校规贸然出去私会自己的男友裘德,结果因违反校规被学校开除,导致没能完成学业,中途退学了。

淑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是很超前的。她希望不被传统的道德婚姻所束缚,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爱,遵从内心的呼唤。她认为婚姻“只是一种肮脏的契约,建立在实质性的利益之上:管理家务,缴纳税金,让孩子继承土地钱财,必须让人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似乎如此—那为什么一个人必然可以说,甚至公开大声疾呼,说婚姻伤害了他(她)的感情,使他(她)痛苦不堪呢?”为此,尽管她和裘德彼此深爱着对方,却坚持和裘德过一种自由恋爱的生活,而不愿去办一张“结婚证”,使两人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夫妻。这种“不合常规”的做法让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吃尽了苦头。先是他们的这种同居关系被周围的邻居所不容,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他们不得不为此经常搬家,过着居无定所,经常找工作的生活。其次这种状况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裘德和前妻阿拉贝娜所生的孩子“小时光老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和弟弟妹妹是爸爸妈妈的负担,于是在杀死了弟弟妹妹之后,“小时光老人”也自杀了。遭遇了这样的家庭惨剧让淑深受打击,也让她自责不已,“我就是引起这种变化的祸根,正如我说过的。”于是,过去那个思想开明,敢于反抗传统的淑不见了,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对于她和裘德之间的关系,她也有了痛彻的领悟,“也许这个世界还不是那么开明,不能接受我们的试验!我们算什么呢,竟然想做先锋!”因此,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裘德,回到菲洛特桑身边,接受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婚姻。至此,一个新女性就这样被社会习俗征服了。可以说“社会习俗之墙”让裘德和淑的感情关系走到了尽头。

三、结语

经历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后,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一去不复返了,裘德变得沮丧消沉,经常酗酒,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最后在正当壮年的而立之年撒手人寰,抑郁地离开了人世。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评是尖锐和深刻的。裘德的人生悲剧令人痛心。无论他怎样努力,似乎总有一堵无情的墙让他处处碰壁,阻碍着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作家哈代看来,这堵墙似乎是某种“命运”的东西,“在这种力量面前人显得渺小、脆弱,被自己的激情摆布,受命运的搓揉和捉弄而无还手之力。这种力量可以视为神意或自然力与人的自身的矛盾性的合力;它对有所追求的人来说,几乎总意味着‘厄运’的降临。……人在与命运的角力中几乎总是处在绝对劣势。”这就似乎说明了为什么裘德越努力,越与“命运”抗争,结局却越糟糕。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造成裘德悲剧结局的并不是某种神秘和深不可测的“命运”而是不公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和腐朽堕落的社会习俗观念。由此可见,不改变这样的社会结构,裘德的个人悲剧就无法避免。因此,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惟有无数的劳动者团结起来,推翻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束缚人的旧的习俗观念这堵无情的墙,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新社会,才能为千千万万个裘德赢得美好而光明的未来。

[1][英国]托马斯·哈代,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李维屏.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赋宁.欧洲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1.

徐先荣,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等级制度裘德基督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明清时期门饰文化中的等级制度体现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论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及技巧
从国君称呼看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英语评价不妨用“等级制度”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
超越荒谬——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