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名著翻译的语言魅力体现
——以劳伦斯的《虹》为例

2017-03-11王燕张晓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劳伦斯文学作品译者

王燕,张晓丽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8)

不同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文学著作,其表现的意境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许在人文信息的解读上,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并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营造的翻译技巧,让这些名著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魅力。

1 外国文学的语言价值

很多人对于外国文学的热衷,其实是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环境信息所吸引,而且大多都是借助译本所建立起来的,真正地透过原文来解读外国文学的语言价值,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文背景信息所营造出来的文字关系,并不能真正地称之为具有文学价值,只有将这些文字按照相应的规律或者是特点进行有效组合之后所形成的文学作品,才会被读者所接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美一些当代著作家的相关作品已经不再像20世纪20、30年代那样受到国人的追崇,其实也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环境信息中的信息源已经成为常态化,消除了社会关系中的信息壁垒障碍之后,外国文学的语言基本引导价值其实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在文学研究中属于一种常态化行为,很多外国语言学和社会学专家研究中文以及中文文学作品其实也是遵从的这个原则。

2 《虹》的写作手法分析

客观地讲,劳伦斯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作家,在《虹》所诞生的年代里,正是英国生产力与生产结构产生激烈动荡的时期,以传统资本势力为代表的资本家对资产结构的转型是秉持抵触情绪的,但是在工业化改革的大潮面前又不得不表现出屈服的姿态。这其实与《虹》的主人公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一直表现出的超凡脱俗是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叛逆”行为是根本不会被当时社会以及文学圈子所接受。

而因为其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涉及两性关系的细微描写,在一直倡导传统、严谨且相对保守的中国文学创作过程中,这一直是“禁区”,不仅在当下,即便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很多直接描写性爱的书籍也都一直被冠以“禁书”而不能公开发行。

因此在双面夹击之下,尽管劳伦斯的《虹》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关系比较直白,但是在东西方文化中一直不能占据“主流”地位。而反观整个《虹》的写作手法,劳伦斯借助大量的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虹》又凸显出了很多心理分析的内容,这种“第三人称”的运用能够直接将读者快速地代入到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设定的环境内,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浑然一体的效果。按照常理来说这种代入式的写作手法是完全值得提倡的,只不过因为其中大段的独白之后所涉及到的有关于感情因素的描写过于露骨,甚至有些属于比较明显的限制级文字叙述,很容易让读者在温婉的阅读过程中产生莫名的躁动,不得不说也是劳伦斯的《虹》备受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文《虹》的翻译技巧解读

因为《虹》的写作手法比较“另类”,因此劳伦斯的《虹》在被引入的事后的确在中国文学研究与创作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推崇资本主义环境中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作品不应当出现在我国,表示出明确的抵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虹》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涉及心理分析的描写,属于心理研究范畴中并不多见的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实用性价值的作品,表示可以部分接受,而南师大漆教授将《虹》翻译完成并公开发行,所坚持的观点是,应当比较真实地还原劳伦斯的写作风格,最大化地将劳伦斯的写作特点展现给读者,可以说是从纯文学创作与分析的层面上来解读《虹》,来诠释劳伦斯。

在笔者看来,无论上述哪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同版本的《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人文信息与社会信息,而这其中,翻译技巧则发挥出了较大的作用。

从对《虹》的不同译者、不同版本中对比分析得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整个翻译技巧的运用上可谓是随处可见。按照功能对等理论来说,其核心在于并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字句或者段落进行纯文学字面上的对比性翻译,而是透过文字与语言的重新组合,将其中的部分信息所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模糊处理,然后按照同等环境下的文字信息语言重新组合再来表现原著作的相关意境。虽然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译本和阅读原本中可能会形成一些较为明显的反差,但是,这种借助功能对等理论所完成的文学作品翻译,在语言的有序组合上更能够体现出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而对于《虹》这个充满了争议的文学作品来说,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完成翻译,算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思路了。

为了有效分析名著作品翻译中的语言魅力特点,笔者专门查阅资料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虹》译本进行对比,尤其是对其中较为核心的重点内容,采取了对比的分析方式来研判译者对语言结构组合的不同解读与排列方式。通过对比发现,即便是相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信息的解读往往也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并非功能对等理论所倡导的,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反映出了译者的文学功底。

3.1 淡化人物矛盾关系,突出环境特点描写——漆以凯1988年版《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人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兴趣,在“出国潮”的影响下,很多人极为渴望借助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异域风情。南师大漆教授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虹》的翻译并发表,在当时的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首先,翻译时间较长。劳伦斯的《虹》原著其实文字并不长,按照漆教授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能力而言,《虹》的翻译周期其实并不会用这么长的时间,之所以耗时较长,在笔者看来应该是与漆教授需要对《虹》中比较敏感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整理有直接关系。其次,对原著进行指向性较为明显的删减。也恰恰是因为劳伦斯对人物感情的描写过于细腻,而且在《虹》中的确存在着大量的直接描写性爱行为的语言,因此作为首版的中文《虹》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的确对大段且比较露骨的语言进行了删减,这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从文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和研判语言的逻辑关系有直接关系。虽然这种删减的方式对于翻译工作来说可能表现的并不严谨,但是译者也通过另外的一种渲染方式来完成了编译工作。那就是借助文中一些对环境特点的描写,来拉长读者对环境因素的解读,冲淡对感情因素的分析,从而使得《虹》在当时成为脍炙人口的译本佳作。最后,对心理变化的翻译较为直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因素影响下,尽管在文学创作中对心理环境变化也已经较为客观,但是毕竟这种心理变化是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冲击所表现出来的,如果过多地对心理变化进行翻译,不能够与被删减的感情因素进行关联的话,其中势必会形成断层或者是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在编译的过程中就将心理变化进行简化之后以比较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来。

透过对首版《虹》的文字翻译进行了解,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直白的结论是,尽管一些外国名著的文字组织比较缜密,但是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要想完全忠实于原著形成对等翻译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

3.2 强调人物矛盾关系,突出感情色彩描写——漆以凯1996年版《虹》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一本《失乐园》的出现,将外文作品中关于感情因素的描写在我国外国文学编译中的应用掀起了不小的高潮,而且继首版《虹》的翻译之后,陆陆续续地也有部分学者对《虹》进行再版翻译,不过基本上都是延续了漆教授的翻译框架,并没有对一些关键性的内容进行有效改动。在这种内外因的促进下,漆教授于1996年再版翻译了《虹》。

这一个版本的作品与首版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将首版中大篇幅被删减掉的涉及到感情纠葛因素的,以及两性关系的内容进行了大篇幅的扩充,这样就让文章的内容形成了有效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劳伦斯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就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了。

因为《虹》中的第二代任务关系中,很多都是围绕着性关系展开叙述的,如果将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罗列出来,那么尽管是会最大程度上忠于原著,但是很多内容的确充满了畸形,所以译者在对作品进行编译的事后,借用不同人物之间的潜在矛盾关系,突出了一个被动式的感情色彩叙述,这样就让作品的文字内容部分变得极为丰满。这些文字的组合,也体现出了劳伦斯写作的一个突出风格特点。

在勾勒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译者完全打破了首版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塑造方式,借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描写,将亲情、友情、爱情之间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完全映衬出来,大篇幅的心理波动叙述,使其成为研究心理变化的一个绝佳作品。

很多明显带有象征性的语言,可能在英语的描述中组合相应的词句,但是在中文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较好的直译内容来表示,如果就这样简单直译的话,有可能还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所以译者在进行编译的过程中,将汉语的一些写作技巧与英文创作之间进行了有效融合,突出了英语独立性的同时,也让汉语的文学内涵在其中显现出来。

例如原著在叙述厄休拉对爱情的追求过程中,有一段比较内容是:

She dreamed how she would make the little,ugly children love her.She would be so personal.Teachers were always so hard and impersonal.There was no vivid relationship.She would mak e everything personal and vivid,she would give herself,she would give,give,give all her great stores of wealth to her children,she would make them so happy,and they would prefer her to any other teacher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其实这段内容是劳伦斯借用内心的独白在阐述厄休拉对“从肉体到情感升华了的”感情大胆追求的一段叙述,文字之间的关系比较突兀,单纯的直译过来有可能会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化形成误解,所以译者对作品翻译进行了巧妙的处理:

她梦见她怎样使那些又小又丑陋小孩们喜欢她。她是如此的无私。而其他老师们如此严厉、冷酷。没有融洽的友谊关系。她让每件事变得无私、生动,她付出她自己,她付出她所拥有来自大商店的财富给她的孩子们。她让孩子们如此高兴,以至于在这个世上他们是这样喜欢她,而不喜欢其他老师。

在译文中提到了“老师”,但是并没有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过多的叙述,这样就给读者最大化的自由想想空间。这种“借喻”的方式在中文创作中极为常见,将其运用在当下场景内则是最恰当不过了。

3.3 营造背景因素与人文关系的和谐、矛盾、冲突三部曲——黄雨石2010版《虹》

无论是中文译本还是原著,对“暗线”的解读其实往往都采用模糊的方式来处理,因为这样才能激发读者最强烈的阅读欲望,劳伦斯在完成《虹》之后接受媒体采访的事后也坦言,《虹》中其实也有一条“暗线”。当读者仔细阅读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事后,其实才是真正地借助文学作品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过由于《虹》的暗线过于另类,是针对同性恋话题进行描写的,所以之前的中文译本中,即便是译者知道了相关内容的存在,也最大化地采取了规避的方式来处理。不过,黄雨石版本的《虹》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对相关内容借用背景关系极速渲染,加强了同性之间矛盾关系的营造。

在笔者看来,虽然这些内容中有些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但是译者能够通过直白的中文来进行叙述,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与修辞方式的体现了。

4 名著翻译的语言架构区别原因

通过全面的分析几个不同版本的《虹》,可以发现,在名著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架构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明显区别,既然是同样一个逻辑语言形式,如果按照编译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是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不同变化的,这其中必然事出有因。

4.1 历史人文因素

80年代中后期,中文创作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提倡“百花齐放”,但是文学创作工作的底限还是比较明确的,类似《虹》这样有大段性爱描写内容的作品要想公开发行,势必要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大篇幅的删减。但是过度的删减很有可能会造成读者对人物关系之间的误解,所以就必须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重新对语言架构进行组合。

4.2 语言理解因素

姑且不论在20世纪20、30年代,即便是在当下社会文明发展到如此先进地步的事后,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了解,往往还会引起滔天的讨论,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范畴中,两性关系之间所形成的有效融合才是最贴切的。所以,在读者不可能对信息进行有效解读的事后,译者采用打破原著语言架构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重新组合,是整个翻译工作中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为,无论对于原作者来说,还是对于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

5 名著翻译的人文思想特点

历数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其作品之所以被读者津津乐道,主要是其写作思想能够让读者与其形成共鸣,从而形成其比较独特的写作特点与风格。不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变量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会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效果,所以就造成了一种认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来翻看名著,可能给读者所产生的感悟也完全不同,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名著的可读性。

5.1 不同人文历史背景营造不同文学特点

很多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语言信息的组合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诸如国人崇拜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一样,如果将鲁迅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其中很多佶屈聱牙的文字在外文中根本不可能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语言来进行叙述,所以其文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背景因素所限定的,但是这绝对不影响读者对文学家的认同感塑造。

5.2 不同语言结构搭建不同文学内涵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作品中对于环境信息的描写都是比较直白的,俄语和日语作品中对于人物关系的描写较多,中文作品中对于语言信息的叙述较多。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语言节后信息下所形成的基本特点,所以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相关信息的涉猎并不是译者所能够影响的,译者要想最大化地忠于原著进行翻译,就需要考虑到语言结构的基本文字创作特点。

6 名著翻译效果展望

名著与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很多作家的文字组合特点是比较突出的,作品翻译中必须要遵从其基本特点,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所接受。但是随着“地球村”观点的出现,很多文学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人文信息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关系特点,因此在未来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翻译效果的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弱,更多的是借助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从而彰显出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实力,也直接提升了译者的有效翻译功底。

[1]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95.

[2]杨琴,曾真.文学翻译与"陌生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6):120-121.

[3]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91-99.

[4](美)尤金 A.奈达(EugeneA.Nida)著.语言文化与翻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Toury,Gideon,2001.

猜你喜欢

劳伦斯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英文摘要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