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2017-03-11高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高红

(无锡开放大学基础课部,江苏无锡 214011)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高红

(无锡开放大学基础课部,江苏无锡 214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础。当今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情操。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缺失现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弘扬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当今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价值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望。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做了最好的解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并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对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有助于倡导大学生德行自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坚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重视自身德行修养的完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培养君子的人格上,孔子主张人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大学》中提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业;财者,末也”,强调君子应注重德行。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还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北宋名臣王安石曾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可见为政者要注重个人的修养水平,个人的修养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我国古代先贤都极为强调个人修身德行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成长路上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做到德行自律。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意思是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朱子家训》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从洒扫应对、求学立志、择偶交友、家业道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人生道德的培养。习近平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家都熟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导人们正确看待金钱,正确进行义利的权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教导大家不义之财不可得。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迈向理想人生。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诗词歌赋、戏曲书画等以独特的审美趣味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而深厚的哲理典籍更是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境界。有学者指出:“20世纪的工业革命在给人类社会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割裂,西方现代化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生态、文化危机将现代西方人文精神的缺陷暴露无遗。”[1]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大家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人和谐相处。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以和为贵。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重要的“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相互尊重、人我和谐、天人和谐的理念,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秀民族精神,更为世界的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

(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自古就有爱国主义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为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激励着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敬德保民”“爱国忧民”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北宋的程颢将“视民如子”四个字写在任何一个自己可能坐到的地方,以此为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张载更是发出慷慨激昂的话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代郑板桥也留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佳话。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也必然激励当代大学生高擎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努力前行。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2014年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先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曾作这样的发言:“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神话故事、历史记忆,却距离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甚至有人无端反感、蔑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犹如心灵的雾霾,造成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2]朱先生的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他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缺失以及危害,足以让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加以警醒和思考。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一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储备不足。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仅停留在高中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阶段。他们上了大学热衷于碎片化阅读,对传统文化书籍不感兴趣。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很多人没有能力阅读古典书籍,对四书五经说不出所以然,更不用提吸收其中的精髓了。

二是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淡漠。《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谈到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孝道”观念淡薄,不少年轻人成为“啃老族”,家庭责任感缺失。青年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多地强调自己的获得,而不考虑对家庭、对父母的付出。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他们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情怀。面对社会转型的尖锐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更有一部分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陷入错误、腐朽价值观的泥沼。

三是大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淡薄。对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弘扬,更要创新,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但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当今大学生缺乏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们对洋快餐、洋节日趋之若鹜,对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了如指掌,但对传统节日却非常淡漠。在艺术传承和欣赏方面,大学生们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比较冷漠,很多传统手艺、民间工艺、民族特色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原因分析

首先,历史的原因是我国出现过文化的断层,主要是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文革”十年动乱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毁坏,这种破坏导致国人对传统文化普遍缺少了解,缺少应有的文化底蕴。相比而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他们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而这也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腾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讲,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整个社会都非常功利化,近年来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很多大学往往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在大学里开设严重不足,尤其在思政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非常少,大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载体单一,学习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们的人生选择也开始急功近利。他们也知道传统文化有利于修身养性,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但这些对他们找工作没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于是,他们更趋向于各种考证,为就业增加砝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传统文化。

第四,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遇到了更多的诱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资讯都可以轻松获得,而网络上也有太多的不良文化在腐蚀青年们的意志。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青年人更崇尚自由,喜欢新鲜事物,容易片面接受西方价值观中“自由、平等、个性、人权”思想。不少青年学生热衷于在网络游戏中排遣压力,寻找心灵的刺激,有的还喜欢虚拟的人际交往,逃避现实,从而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当今青年对阅读不够重视,碎片化阅读习惯导致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深入研习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甚了了,从而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和心灵的寂寞。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3]。针对这些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加强针对性和系统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是,作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使大学生在校园里获得足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刘梦溪提出,当今文化传统的承续与重建,有三条途径比较可行。第一是文本经典的阅读,第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第三是礼仪文化的熏习[4]。朱永新先生也提议将国学与中医、书法与国画、昆曲与京剧、古琴与武术、年画与剪纸、传统节日与基本礼仪等融入教学课程。高校应摒弃过去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做法,增设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让他们在校园里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应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将大学生引领到传统文化的殿堂。

(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资源数量

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新,对网络尤其关注。要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开拓网络健康文化的培育,利用数字图书馆推动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一道道丰富而又有营养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做人的道德和理念,提升人生的境界和情操。2013年10月河北卫视首播的《中华好诗词》,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成功地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与此类似,掀起了收视高潮的还有诸如《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这一现象说明,只要注重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就会有广泛的受众。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微课、动画制作大赛等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鼓励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同志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论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志向的引领者,就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国学素养,领悟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推陈出新,博采众长,用丰厚的思想营养和人格魅力滋养新一代的大学生,使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成为国家栋梁。一方面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校园教育活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化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一方面,要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要充分利用广播橱窗、名人塑像、格言警句、图书馆、校史馆等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能够富有文化的意味。挖掘跟校园历史和校园课程相关的有关文化人物和文化故事,营造主题景点,让学生漫步在校园中能够体会到景点中的文化故事。另一方面,举办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结合中国传统佳节等开展相关校园艺术节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书法绘画展览、诗歌朗诵会等,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指导他们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通过社团巡礼等展示活动增强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通过每一次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牌”,一言一行都彰显文化品位。

(五)全社会联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实践,只有在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只有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加大对本土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古街区等的修缮和维护力度,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能够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让有主题的文化活动成为学生课程中必修的一部分;挖掘各种民族节日中的文化历史沉淀和开展形式丰富、古今结合的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在现代生活中传承。许多文化节日所蕴含的一些风俗完全可以作为体验课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传统节日中的一些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能仅是书本和教室,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在节日中体味民俗文化,让学生开阔视野,去接触、抚摸、感受鲜活、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滋润,这个民族就会缺少精神信仰,缺少民族的气节,所以全社会要联动起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吸收精神营养。

[1]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2]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上的发言[EB/OL].(2014-03 -10)[2016-08-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 930102ekhb.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文件[A].

[4]刘梦溪.大师与传统[M].桂林: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张雪梅)

Value and Transm ission of Sp lendi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AO Hong
(DepartmentofBasic Courses,WuxiOpen University,Wuxi214100,China)

The important part ofmoral foundation for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can help them put in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core values,an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irmorals.However,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notwell integrated with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refore,to achieve its ai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and systematic by learning from and promo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it can play the role ofan educator,inspiratorandmoral torchbearer.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ue;strategy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1-4806(2017)01-0064-05

2016-10-30

高红(1979—),女,江苏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