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官德:当代官德建设的“养料系统”

2017-03-11郑文宝桑东辉姜丹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为官者官德官吏

郑文宝,桑东辉,姜丹丹

(1.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哈尔滨 150050;2.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3.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传统官德:当代官德建设的“养料系统”

郑文宝1,2,桑东辉2,姜丹丹3

(1.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哈尔滨 150050;2.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3.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中国古代官德精义对于今天官德建设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启示作用。古代官德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政以德”是官德思想的根本内涵,廉洁从政是官德思想的基本要求,修身正己是官德思想的塑造路径。

官德;内涵;要求;路径

中华文明是一直没有中断过的,许多优秀的意识观念从古至今是一以贯之的,官德思想也是如此,只是改革开放之后面对现代化的“祛魅”过程,中国社会迎来了马克思·韦伯笔下的“世俗社会”。世俗社会中,原有的社会秩序被解构,新的标准未建构,出现道德真空地带。当代官德也是如此,官德思想在很多应有要义上被解构、祛魅,甚至被曲解。而这些被解构掉、祛魅掉的文化要义在传统官德思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应该“用‘温情和敬意’对待中国已有的历史和文化”[1],因此应正视古代官德精义的价值。这些道德精义概而言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政以德”:官德思想之根本内涵

“为政以德”之所以被看做是传统社会官德最为根本的特征,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哪个时代都强调“为政以德”,只不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表述不同而已。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富有创见地触碰到了权力与道德关系问题”[2],《尚书》记载了关于为官者需重德的言语,“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馍》),被后世称为“皋陶九德”。此“九德”就是针对官吏操守提出的明确要求。

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这个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虽然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各执己见,但是关于为官者应秉持什么样的操守,却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孔子表述得最为直白,当子路即将履任新官而请教孔子时,孔子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是在告诫子路需要有怎样德性的官员才能服众,才能治理好社会。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孔子对做官为政者的本质性要求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著名的“为政以德”的观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强调国家治理过程中德治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为官者须有德性,这一表述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代言词。

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关于官吏道德操守观点,也较趋向于儒家的“为政以德”。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一贯主张法治与耕战,但是在谈到为官者操守时却强调:“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韩非子·饰邪》)很显然,这样的表述具有儒家对官员“为政以德”要求的意味;道家学派主张任法自然,消极无为,甚至力主达到小国寡民境界,但是在表述官德时也用了“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为天下奚,常德不离”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可见虽然道家主张与儒家的仁义社会完全背离,但是在官吏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致性;墨子作为手工业者的代言人,其思想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但是在阐述官吏如何选拔时,却谈到“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也就是认为各级官吏的选拔、任用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可见,诸子虽然政治见解各异,但关于官德方面的表述,却较为一致,即“为政以德”。

二、廉洁从政:官德思想的基本要求

中国古代官德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纲有目,“为政以德”为纲,其目为廉。

为官者必廉是通识,这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冢宰》)可以看出这“六廉”实际上便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所谓“廉善”是指为官者必须要善于做事,而且需做善事;所谓“廉能”是指为官者须勤于政事,要有为官的能力;所谓“廉敬”是指为官者须忠于职守,要敬业;所谓“廉正”是指为官者须办事公正,要品行端正;所谓“廉法”是指为官者须执法严明,要不徇私情;所谓“廉辨”是指为官者须明辨是非,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由此可见,《周礼》中的“六廉”实际上是对为官者所有品行和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规定,其实在那时“廉”是为官者综合能力的代言词。

“人类道德进化的历史总是道德‘损益’的历史。”[3]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术语“廉”的内涵范围逐渐缩小,趋向于今日所理解的“廉洁”之意,与“清廉”等词语逐渐对等,“廉者,洁也。”(《鬼谷子·摩篇》)“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在后来的训诂学词典《广雅》中明确地将“廉”界定为“清也”。“廉”随着时代的发展,“清廉”之意日益凸显。

“廉”的词源涵义落实到清廉层面,古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清廉对官员、对国家的重要性。《管子》中这样描绘廉的作用:“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有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并且指出“四维”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汉书》中也这样说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这就充分肯定了为官者能够为廉的重要性,也间接肯定了“廉”在官德中的重要地位。不单单是大汉盛世有此认知,在日渐式微、趋于乱世的时代也是如此认知:“王道之本,经国之务,必先之以礼义,而致人于廉耻。礼义立,则君子轨道而让于善;廉耻立,则小人谨行而且不淫于制度。”(《晋书》卷五十二)

清官、廉吏是各个时代制官时的共识和期盼,也成为官员为官最基本的职场规范,如果为官者不能廉政,则必受重惩。汉代的察举制度规定,如果有官吏不廉,则其子孙不可察举,唐代更有“为臣贪,必亡其身”(《贞观政要·贪鄙》)的戒词,而且在各个时代的“律令”中都有关于非廉之官的惩罚规定,“魏律”“晋律”“唐律”“宋律”“清律”等诸多律例都对非廉官吏有着明确的惩罚措施。清代史学家赵翼概括宋代对非廉官吏态度时是这样阐述的:“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廿二史札记·宋初严惩赃吏》)足以说明古代统治者对官吏廉洁与否的重视,也足以说明廉洁是为官者的基本要求,是官德基本规范。

三、修身正己:官德思想的塑造路径

“为政以德”是古代官德的根本内涵,廉洁从政是古代官德基本要求,在古代的德治体系中不单单是这样的宗旨和目的,更有着达成这些宗旨和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为达成所谓的“为政以德”、廉洁为政,古人认为需要从官员的自身入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的提升来实现“为政以德”、廉洁从政,具体来说就是修身正己。

其实,修身正己是儒家一贯的主张,儒家认为君子必然修身正己。关于君子,孔子这样回答子路:“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在儒家的学术体系中,为官者本身都是向往圣人、追求君子者,换言之只有君子才可能成为或者胜任行政职务,成为百姓的父母官,所以便有了后世《大学》中著名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这一套完整的修身正己路径,也是历代官员保持自身德行的必修功课,但是这毕竟是一套针对所有立志于修身之人所说的路径,如果单独就官德而言,“正心”尤为重要。

西晋名仕傅玄就曾着重强调“正心”是官德之本,他不厌其烦地说道:“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夫有正心,心有正德,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傅子·正心篇》)因为官员在社会构成体系中位置特殊,如果官员的心术不正,则必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正心”是官德的起点,如果心不正则整个官德体系会崩溃。

关于“正心”“正德”的必然性、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在古代官德建设典籍中比比皆是,如唐太宗的《帝范》、武则天的《臣轨》、吴兢的《贞观政要》、宋太祖的《官箴》、胡太初的《西山训政》、朱熹的《朱文公政训》、康熙的《康熙政要》,等等。这些典籍对于官吏如何修身正己做出了很多详细的规定,有自省、有致功。自省是因为修身正己本就是自身之事,需从内心开始。致功是因为“主体所生活的自然并非独立于主体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及其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和结果”[4],即主体之外的客体世界的客观性存在是有着主体化痕迹的,客体与主体是互动、互相影响的,官员主体致功的同时,改变的不仅是客体,也对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行改造。

总之,“如果说人类传统的道德意识结构是一种完整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指导下的道德人生观结构的话,那么现代人类的道德意识结构不仅恰好与之相反,而且呈现出不稳定或紊乱的结构状态。”[5]当代的官德意识结构也是如此,传统官德思想则可对其纠偏扶正,这便是今天探讨古代官德思想的意义之所在。

[1]柴文华.论劳思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评价[J].中国哲学,2015(7):43.

[2]关健英.天命的纠缠与人文的觉醒[J].道德与文明,2014(2):74.

[3]关健英.从魏晋时期的孝道讨论看传统孝道的变迁[J].中国哲学,2013(9):69.

[4]王大春.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5(4):21.

[5]张彭松.生态伦理:从颠覆走向整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0):109.

(编辑:徐永生)

TraditionalOfficial Virtues:A Nourishment System for Contem porary O fficials

ZHENGWen-bao1,2,SANG Dong-hui2,JIANG Dan-dan3
(1.Department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eilongjiang Engineering College,Harbin,150050;2. Schoolof Philosophy,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3.Suihua University,Suihua,15206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oday’sofficialethics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essence of ancientofficial virtues which presenta complete system.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the system is to govern on the basis of virtues, its basic requirement is to practice clean governance,and the way to keep official virtues is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and to be strictwith oneself.

official virtues;connotation;requirement;path

D26

A

1671-4806(2017)01-0061-03

2016-12-27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官德建设研究”(15KSB09)

郑文宝(1973—),男,黑龙江依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桑东辉(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姜丹丹(1982—),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为官者官德官吏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聪明的官吏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敦煌藏文文书《吐蕃官吏呈请状》所记陆(())、岸(())二部落考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一钱斩吏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