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关公信仰的几个维度

2017-03-11

关键词:关公崇拜信仰

曹 颂 今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论关公信仰的几个维度

曹 颂 今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主要从民俗、道德和精神层面对关公信仰这个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关公这个历史人物的崇拜,是汉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既有别于宗教中的神灵崇拜,也区别于普通的英雄人物崇拜,是在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关公信仰;维度;民俗文化;道德内涵

关公是中华民族的一位圣人级别的人物,头颅葬于洛阳。关于关公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关公文化的概念也由此而生。由对一个人的崇拜而形成文化现象,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除宗教信仰中的造神现象外,很少有将一位古代的武将塑造成神级人物的现象。在重文轻武的汉文化背景下,对关公的崇拜所形成的关公信仰,正说明了关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信仰”在英语中可译为faith、belief或conviction,指的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的精神力量。信仰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动力,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层面。从社会学角度看,没有信仰的人的精神是空虚的,生活也失去了许多意义。关于这一点,中西方文化的观点是相同的。唐代高僧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九四云“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很具体地说明了宗教对信仰的态度。其实这也是世俗社会对信仰的认识。

信仰的形成是有着多种原因的,分析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在宗教强大的文化环境压力下的精神皈依。世界上许多宗教通过哲学思想、神话营造出来的神秘感,以及对人的存在状态的不同解读,使得许多信徒心悦诚服地拜倒在神像面前。二是人们对自己塑造的英雄人物的过度崇拜而形成的信仰。这种形式虽然与宗教信仰不同,但很可能与宗教有关。三是由“从众效应”导致的群体性的“信仰潮流”。严格地说,这种信仰的实质与前两种有着明显的差别。或者说,本质上它不算是一种信仰。但是,在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群体性的崇拜(如明星崇拜)即或不是一种信仰,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巨大的,足以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

一、关公信仰的民俗文化维度

关公信仰的形成,最外层、最基础的形式是民俗文化现象。关羽在败亡成神后,与他相关的传说、故事逐渐在民间形成。前期主要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由于关公英勇神武,死得轰轰烈烈,死于维护汉室正统的北伐之战中,因此,获得了民间的一致同情和认可。从他身上演绎出来的故事,如“玉泉山显圣”“关公转世”等,都充分显示了老百姓对这位死于阴谋的一代战神的惋惜,就连他的随从和坐骑都成了神。民间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学作品的集体创作,而这种创作是不需要脚本的,只要有一点儿缘由和动机,就会被大家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集体创作。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反过来影响了世俗的关公崇拜的形式。比如,各地关庙祭祀的关公圣像的形态之所以有差异,也可以从当地流传的与关公、关平、周仓等有关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各地大量与关公有关的故事传说的存在和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北方山西省每年对关公的祭奠活动与南方福建省、广东省一带的祭奠活动就有很大的差异,祭奠的意图和用意也大相径庭。例如,在山西的运城地区,每年的“唱大戏”“拜关庙”“吃寿面”“赠寿馍”等活动就非常生活化。而广西昆仑关一带每年阴历五月十三的“关公磨刀节”则与当地人祈雨的风俗有关。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是关公信仰产生的土壤,而民俗活动的信仰成分则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即使有着相同的信仰对象,也会衍生出众多的文化形态。在汉文化圈子里,将关公信仰与丰富的生活内容联系,或许来自一种超越宗教文化的亲近感。

这里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即信仰与人的行为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信仰是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应该保持信仰的绝对纯洁,而不能将信仰活动与日常的生活内容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观点是对信仰本质的误解。孔子有云“敬神如神在”,就是强调了信仰活动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在关公崇拜问题上,将对关公的仰慕之情仪式化,实际是把关公信仰与民俗文化中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怀念的一种对立。因此,大量的与关公有关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生活内容,恰恰是构成关公崇拜的重要部分,也是关公信仰得以传承的基础。

二、关公信仰的道德内涵维度

信仰之所以被人接受,成为规范和制约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信仰都包含着道德内容。换句话说,所有的信仰都有着令人绝对信服的道德基点,无论支持信仰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起码在众多信徒的心里,这些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作为“武圣人”被后世敬仰的关公,当人们将其置于祭台之上虔诚地膜拜的时候,他的“忠”“勇”“仁”“义”等品格就成为这种信仰最现实的理由。关公一生忠于汉室,屡遭磨难而不能夺其节,此为“忠”;身先士卒,身经百战,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位列“五虎上将”之首,此为“勇”;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行为上多有侠义之举,此为“仁”;恩怨分明,轻身守信,此为“义”。这些品格都是喜爱关公的人们最敬仰、最乐于接受和效仿的品格,而无论包含着关公这些品格的故事有多少传说和附会的成分。

关公信仰中的道德内涵之所以被人普遍接受,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间对关公形象的成功塑造。造神运动的一般规律,就是先立言,即通过故事、传说证明其特殊的存在,而后再立像。以突出、完美之像,在信众心里树立起神的形象。这些树立在庙宇、神龛中的关公形象,有的威风凛凛,有的风度儒雅;有立像,有坐像,还有群像(关平、周仓等)。其实,有关关公的形象资料,历史上留下得很少,其形象“面如重枣”“五缕长髯”“夜读春秋”等,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民间的工匠们在打造这位“关帝爷”的形象时,都会以这个大致形象为基础,加上自己对传说中的“关圣”的理解去塑造。

塑造关公形象最多的当属各地的民间戏剧。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对关公形象的加工,不仅想象更加生动,而且借助情节,极大地丰富了关公的形象内涵。在京剧《单刀会》中,对关公的形象有如下描述:

上阵处三绺美须飘, 将九尺虎躯摇。 五百个保关西,簇捧定个活神道。 敌军见了,唬得七魄散五魂消。你每多披取几副甲,每多穿取几层袍,恁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迎住那三停刀!

这样的形象显然是民间艺术与戏剧文学加工的结果。无论是对神的信仰崇拜,还是对英雄的道德皈依,这种社会性极强的群体活动不可能虚空地存在,而必须有所依托。这个依托被物化后,要么是实物,要么是众人塑造的形象。关公信仰的依托,显然属于后者。无论这个形象经过了多少人的加工,无论这个形象所在的地区和行业差异有多大,只要有神像本体的存在,信仰就有了依托。而这样的道德因素,正是信仰最外层的部分,即民俗文化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关公信仰的现实维度

说到关公信仰的现代意义,就要从信仰的精神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了。关公在死后被人们怀念敬仰,人们首先是把他当成一个现实的英雄,等到众多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他为题材时,对他的神化就开始了。不仅如此,世俗的政权也加入了造神运动中来。两千多年来,关公得到的封号不断增多,一再被神化,其名誉地位不断抬高,“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在民间拥有“武圣”“帝君”的称号。关公既是佛教的罗汉,也成了道教的护法,儒学也把关公当成自己的神主之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送给了关公大量的封号,如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即1187年)、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世祖顺治九年,即1652年)等。宋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为他建立了大量用以祭祀的庙宇和一些祭祀场所。客观地说,这些封号和庙宇对于关公信仰的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在特定的时期,对关公的祭拜被一些人称为“迷信”,认为是文化糟粕。但历史是最公正的,在关公信仰下的祭拜活动,正是关公文化得以延续的必备条件。可以说,没有这些祭拜关公的文化景观和长盛不衰的祭祀活动,也就很难有今天的关公信仰。

如果认为这些封号和文化景观就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关公信仰,那就显得肤浅了。延续了古代“忠孝节义”的道德观,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信仰,应该是经过历史沉淀后所保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以关公信仰来说,其最核心的内涵如忠勇、仁义、守信等,依然是汉文化背景下的优秀品质。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所倡导的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上涵盖了这些内容。这也是对包括关公信仰在内的民族精神的传承。

今天,无论是对关公祭拜、朝圣,还是对关公文化的推广和研究,有关信仰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文化基因的延续,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对文化成果的接受,二是继承和发扬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关公之所以得到汉民族的接受,就在于关公信仰的建立得到了汉文化环境中的全体中国人的推崇,并逐渐演化为精神财富和道德力量。这笔财富要得到传承,成为汉民族的文化旗帜,必须遵循这个文化发展规律。

四、结 语

对于关公信仰这个具体的文化现象而言,民俗层面是信仰传承的基石,道德层面的内容代表着一种高度,而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是内化到人的思想。大而化之,成为一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才是我们重视和研究关公信仰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许多优秀品质,如谦恭守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不计荣辱等,都可以为关公信仰做出现代意义上的注解。从历史的关公,到文化的关公,再到现代意义上的关公文化精神,每一个层面所体现出的价值,都是民族精神遗产宝库中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掘、研究和利用。

[1] 刘志军.论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3(1):75-80.

[2] 钟英战.道德哲学视域下的关公崇拜[J].理论观察,2014(8):56-58.

[3] 张雪松.关公崇拜现象盛行探秘[N].中国民族报,2007-07-10(08).

[4] 刘海燕.关公信仰的地域特色与现代风貌[J].中国宗教,2010(7):45-46.

[5] 刘福燕.关公传说视域下的关公信仰探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71-74.

[6] 纪玲妹.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的形成原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13.

(责任编辑 王治涛)

Several Dimensions of the Belief on GUAN Gong

CAO Songj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belief of GUAN Yu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lk, morality and spirituality. The worship of this historical figure GUAN Gong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and it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the religious worship of the gods,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hero worship, which came into being from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elief on GUAN Gong; dimensions; folk culture; moral connotation

2016-11-15

曹颂今(1964-),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河洛文化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1.003

G122

A

1674-5035(2017)01-0010-03

猜你喜欢

关公崇拜信仰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关公工艺
西夏天崇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