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2017-03-11田曦

理论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危机

田曦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田曦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来得及系统地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专门的论述,也没有写一本有关自己经济危机思想演进的专著。但这丝毫无损于该理论的受关注度,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导致争论不休、异见繁杂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之外,甚至成了反对者们借机否定其真理性、中伤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话柄。2008年以美国为发端,西方主要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波及全球,在一片“回到马克思”的浪潮声中,人们将目光再度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本文在整理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内容和意义、发展阶段三个方面,但专门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史的专著偏少,其中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自身的结构去探析其演进逻辑的更是少见,对其理论不足解释得不够。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分篇“计划”,是将“危机”列入在“(5)世界市场和危机”〔1〕中的,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原本是计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改易其政治经济学体系计划,以至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其政治经济学体系命运相仿,即在并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遗留了下来。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自然就为容纳各种不相同的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也给后人腾出了争论的空间。除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经济危机问题有不同表述外,经济危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产生这种争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解释、建构、发展、完善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完整性: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

到底存不存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如果认为存在,那么进一步需要追问的则为,是否存在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学者们对此也都各持己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息息相关,因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必须遵照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同时又必须考虑到这些著作并不是专门讨论经济危机的事实。针对是否存在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讨论主要如下观点:

国内部分学者是质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整性的。针对学界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终完成了其经济危机理论的误解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解混乱,中国人民大学刘明远教授从“六册结构”去解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旨在说明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叙述框架是通过构建一般、特殊、个别的层次来确立的,然而马克思所完成的只是一般层次上的危机理论表述,并没有来得及按他设想的那样完成完整的危机理论。〔2〕厦门大学林金忠教授的研究似乎也证实了刘明远教授的主张。他把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看作既成的事实,认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还停留在最抽象的层面,因此,读者所能见到的“只是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且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的确是相当困难的”。〔3〕于是,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自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认为马克思本人没有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不同,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比如王志伟就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的阐述,而且包括经济危机形成的可能性、现实条件、周期性、实质和意义的分析,还包括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的批判”。〔4〕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虽然分散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将这些论述片段组装起来,依然构成马克思科学的、完善的经济危机理论。只是这种理论分散于《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有关信件中,只要对各个重要的论点和思想加以综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就能表现出来。林振淦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2011)一书中摘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危机的全部直接论述,继而追踪到一些相关的论述,该书的整理虽然没有直接讨论马克思是否有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但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的摘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很多国外学者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反对者中,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英]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63)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并不完整,需要“加上凯恩斯的分析来使它完全”;〔5〕[美]威廉·J·鲍莫尔(William J.Baumol)和[美]艾伦·S·布林德(Alan S.Blinder)(1979)在《经济学原理及政策》中指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是“简单的和不系统的”,它留给人们的不过是一种“纯粹的结论或充满机械主义的暗示”;〔6〕[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99)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则毫不留情且更为露骨地宣称,对于“马克思在经济周期领域的成就特别难以评价。它真正可估价的部分就是几十个观察结果和评论,其中大多数有偶然的性质,这些文字几乎散布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包括他的许多信札。要根据这些零星片段重新组成整体的企图任何地方都没有真正出现过,也许甚至在马克思自己的思想里也没有存在过,除非只是一种胚胎形式。这样的企图若由不同的人来做容易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可能因为马克思崇拜者可以理解的美化马克思的倾向而失去真实性……”〔7〕[英]克拉克(Clarke Simon)(1994)在《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一书中,深入详尽地探讨了马克思不同时期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一方面毫不吝惜地对马克思的理论洞察力给予了盛赞,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指出:“最根本的结论是,就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马克思没有一种危机理论。”〔8〕又如[德]米夏埃尔·亨利希(1995)在《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一文指出,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流亡伦敦,期间他重拾经济学研究,力图求证危机与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大手稿,这些手稿“都谈到了危机问题,但是没有关于危机理论的独立章节。”〔9〕米夏埃尔·亨利希通过分析马克思的三大手稿,得出结论说,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以及该理论像马克思所尝试达成的“更加完善”或者“合理布局”都值得怀疑。“既然马克思的论证逻辑不清晰,那么他也就不能清晰地继续叙述危机理论的观点。必要时我们可以表述与马克思的重要论证相一致的危机概念,但是要讨论这些危机概念中哪一个是真正‘可靠的’,这似乎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冒险。”〔10〕作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危机理论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并没有将“货币主义”价值理论运用到积累理论或价值向生产价格转换理论之中,使得危机理论沦为半成品。迈克尔·海因里希(2013)在《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Monthly Review Press)上发表的《the Law of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称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解读,得出了马克思未能证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结论,并认为马克思本人对利润率下降趋势持怀疑态度。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本人根本就没有完整的危机理论,他“没有对危机理论做最终表述”,其危机理论不仅在表述上不够清晰,而且在理论建构上也根本没有完成。〔11〕关于这个问题,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持同样看法,比如久留间鲛造(1983)就指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和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都没有完成,仅仅是遗留了下来。〔12〕[德]米夏埃尔·克赖特克(1998)在《资本主义和危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研究中的周期性危机的历史和理论》中对亨希利的文章作出了回应,该文主要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础论述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坚持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危机史和现实危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其危机理论。

日本学界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关注也较多,[日]伊藤诚(Makoto Iton)在其撰写的《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Marx’s Theory of Crisis)中认为,马克思有两种危机理论:资本过剩的危机理论和商品过剩的危机理论,二者在逻辑上相互对立。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并不十分完善,伊藤诚将其形成过程归纳成三阶段。而比利时学者厄尔奈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在1972年发表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马克思没有遗留下来关于工业循环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完整理论的确是事实,但从他的论著中完全可以推导出这种理论的轮廓。

笔者在知网上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全文搜索关键词进行查找,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裴小革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 (2012)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体系、历史作用和方法去进行整合分析,另外,裴小革的《经济危机整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研究》 (2013)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研讨其体系和视角、历史作用和科学方法,认为它是一种集革命性与建设性于一身的整体的经济理论,除了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对应对历次经济危机起到了任何别的经济理论没有起到的标本兼治作用以外,还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同时,如何解决危机并推动发展的科学思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称为“经济危机整体论”,一方面表示它所起作用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表示它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复旦大学张荣华在其博士论文《经典(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中提出,广义马克思主义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有多种观点,较有影响的有: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过剩、利润率下降、比例失调论、有效需求不足论等等,该文力图梳理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框架、主要命题,并加以实证研究。

简言之,目前对于是否存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或是否存在周期危机理论,是颇具争议的。初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但是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又是可以找到几种危机理论的初步阐述的。学界今天基本达成共识的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来得及针对经济危机问题专门写一本完整的著作,他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是杂糅在对别的问题的讨论之中的,必须根据现存不完整的文稿对其进行梳理、整合、建构,那么对于从什么角度去整合、证明其逻辑的完整性、连贯性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内容、比较、意义:马克思有关经济危机的基本理论

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研究上,学界可谓是视角各异。具体说来,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某一文本或多个文本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具体内容的概括。首先是经济危机类型的划分,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危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表示危机的可能性;第二种类型表示危机得到发展的可能性;第三种类型表示取得了与真正危机相联系的各种形式。第一种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形态,第二种是危机内容规定的扩大,第三种是危机更加显示的形态。〔13〕其次是经济危机原因的讨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朱钟棣教授在《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1991)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时代背景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上一世纪典型的英国10年一周期经济危机的反映。第二,从危机原因看,马克思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危机的产生。第三,从根本特点看,马克思没有从外部,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去寻找危机的根本原因。第四,从实践角度说,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和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华南师范大学赵学增教授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争议与评价》 (2010)一文中指出,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和利润率下降论这些有关危机成因的各种观点,皆片面地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们都是分析危机成因所不可或缺的方面。从共同缺陷看,这些理论均把生产领域武断地舍掉,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应该放在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矛盾的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中加以说明。〔14〕

第二,从横向上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其他经济学家的危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学者黄力克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2006)中将二者进行了对比论述。首先,从目的角度指出,前者旨在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后者仅仅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目的在于寻找减少波动的药方。其次,在经济危机可能性和经济周期的原因方面,前者强调不可避免性源自于其基本制度的矛盾,后者认为可以缓解的依据在于,经济周期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传导机制的错误。〔15〕学者卢希悦在《重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论——经济危机成因与对策研究》 (2009)中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很深远。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既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又结合现实借鉴凯恩斯理论的合理方面,对我国预防和应对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助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局面。〔16〕

第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意义的论述。2008年金融危机后,学界都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作为分析、研究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基础。〔17〕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和辛向阳教授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寻找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源和解决办法。〔18〕由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否定了这一观点,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现实发展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理论预见,反而一再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作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运用并体现在该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提供了科学指南。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运用历史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方面及其关系也会具有不同的形式,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具有不同的产生条件和特点。最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制度根源,还深刻地剖析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19〕

总体观之,在国内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文献中,对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论述,要么是集中于单个文本进行注释与研究,要么集中于某个具体内容的争论,专门从马克思的论述以及相关争论出发,去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统一性的相对较少。

三、历史路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阶段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思想“历史路标”的探索是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很长时间以来,较之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稍显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其中对马克思个人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就更少了。

国内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历史的专著不算多。裴小革在回顾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危机理论的变迁基础上,指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理论上的贡献与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前人经济危机理论基础上,创建和发展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危机理论。〔20〕学者杨健生在《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 (2008)一书中提出以划分两个基本时期来描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他将1880年到1940年划为早期,1940年至2000年划为现代时期。他从范式特征的角度出发,认为早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命运极限的反复追问以寻找革命的根据,理论上则呈现出“崩溃论”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阶段是由斯威齐所开创的,理论范式转换成了对资本主义停滞趋势的说明。但是现代时期经济危机理论在批判性上有所局限,经济危机理论范式面临着新的历史转折。〔21〕此外,学者董瑞华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札记》中专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形成历程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作者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逻辑为主线,将其形成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期的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的成熟时期,这也是国内学界的一般看法。学者赵洪在1991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稿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理论成就》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就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考察。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形成;在60年代写成的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正式形成并达到完善。〔22〕可以看到,以上研究要么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要么只是对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阶段划分,并未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逻辑上的推演。

除此之外,国内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的研究还零星地分散在马克思发展史、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的专著中,如庄福龄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史》、顾海良和张雷声的《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顾海良的《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程恩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以及M·C·霍华德和J·E·金合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等中,由于以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反映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状况,所以不可能就马克思对危机问题的论述专门理清线索和作出评价。总的说来,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史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的也只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国内并没有专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思路进行清晰详细论述的论文或专著,可以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

到目前为止,国外专门集中探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的专著也并不多。[英]克拉克(Clarke Simon)(1990)的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Marx’s Theory of Crisis)一书对马克思一生中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分时期作了详尽的分析。作为专门探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的专著,该书将马克思著作中关于危机问题的论述分为1848年以前、1848年革命后、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1861-1865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成熟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共五个时期,力图说明马克思没有一种崩溃论意义上的危机理论。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得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一直都是备受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但是很少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层次结构去看其理论的整体性,鲜见深入探讨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角度之层次性与统一性的论文和专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学术界一向比较重视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理论上作过一些探讨。随着研究人员的增多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讨论的问题日趋广泛,不同观点也逐渐涌现。这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例如2015年5月,伦敦国王学院举办了以“危机与资本主义的转变:马克思的研究和当代分析”为主题的研讨会,《Science & Society》杂志在2016年登出了相关讨论,这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重要意义。胡乐明梳理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指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是立足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科学地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危机,必须抓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且在适当的历史、结构和空间维度去理解。〔23〕但研究正如掘井,“掘数井”十分必要,“守一井”并“力求及泉”也是重要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还需要后续研究不断跟进。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再次勃兴,肇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危机本身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挑战,MEGA2新材料的出现也对这一研究有所助推。国内已有的研究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合、基本内容阐释、意义描述以及横向比较等重要问题做了回应,国内学术界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否已经完成这个问题,意见相对比较一致,一般都认为马克思已经完成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建工作。与此不同,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则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创立一种首尾连贯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那么应对西方学者抛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作出正面的回应与论证。假如马克思没有一个完整的、前后统一的经济危机理论,需要说明其内在因素的冲突与分歧在哪里。假如马克思有完整的、一贯的经济危机理论,那也需要说明其前后一贯的主轴线体现在哪里。无论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离不开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层次结构的考察和认知,这也许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领域里亟待回答与深入研究的问题。将散见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以及有关信件中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片段性论述加以整合,并结合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学术争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此外,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缺少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结构特点的把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史专题类的研究专著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一些专题性研究论文为主,或者零见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等相关专著的某些章节,专门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发展史的专著偏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整体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在分析经济危机时,主要是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如经济原因、政策因素等,涉及制度、体制层面的比较少,很少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出发去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而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阐释多,对其演进思路中的渐变与统一阐释少,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意义强调多,对其理论不足及演变思路解释少,创新性观点比较少。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并非孤立地考察经济危机,而是始终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去把握经济危机。因此,发展一个逻辑一致的、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解释和指导作用的危机理论,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实践者们肩上的重要使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

[2]刘明远.“六册结构”视野中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1):83-84.

[3]林金忠.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轧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96-113.

[4]王志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有效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3(2):100-104.

[5]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3.

[6]威廉·J·鲍莫尔,艾伦·S·布林德.经济学原理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1.

[7]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

[8]Clarke S.M arx’s Theory of Crisis[M].N ew Y ork:St.M artin’s Press,1994:279.

[9][10]亨利希.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1):58.

[11]谢富胜,汪家腾.马克思放弃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了吗——M EG A 2II出版后引发的新争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4(8):21.

[12][13]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0-202.

[14]赵学增.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争议与评价[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7):1-8.

[15]黄力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6(5):18-21.

[16]卢希悦.重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论——经济危机成因与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09(4): 10-14.

[17]张作云.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问题论述的当代价值[J].经济纵横,2010(8):13-18.

[18]侯惠勤,辛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中马克思主义的复兴[J].红旗文稿,2010(12):4-8.

[19]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6-162.

[20]裴小革.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透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16(3):102-117.

[21]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2]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理论成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03-313.

[23]胡乐明.科学理解和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2):43-55.

A Review of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Tian Xi

WhenMarxwasalive,hedidnotwriteabookspecializedinthestudyofthe economiccrisis,nordidhewriteamonographontheevolutionofhisowntheoryaboutthe economiccrisis,butMarx’stheoryofeconomiccrisishasbeenthefocusofattentionand debateintheacademicworld.Ofcourse,ithasalsobecomeoneofthereasonswhyits opponentstakeopportunitytodenyanddiscreditMarxism.Thewholeworld,impressedbythe breakoutofthefinancialcrisisamongthemainwesterncountriesin2008,refocusedonMarx’s theoryofeconomiccrisis.Therelatedresearchintotheacademiccirclesmainlyfocusesonthe integrationofMarx’seconomiccrisistheory,thecontentandsignificanceofMarx’seconomic crisistheoryandthestagesofdevelopment.Ingeneral,fewpeoplespeciallyresearchMarx’s economiccrisis’shistory,theevolutionandthedepthanalysisofthetheoryofMarx’seconomic crisis.What’smore,theinterpretationofthedefectsanddeficiencyinthetheoriesisnotenough.

Marx,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research summary

A8

A

1003-6547(2017)08-0011-08

田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凌 霄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危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