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问题本质,追求自然解法
——一道“希望杯”全国初中数学邀请赛试题的解法及变式探究

2017-03-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张洪学校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易知绕点延长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张洪学校 张 宁

认识问题本质,追求自然解法
——一道“希望杯”全国初中数学邀请赛试题的解法及变式探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张洪学校 张 宁

《中学数学》(下)2016年第7期刊登了李玉荣老师的《自然解法“无果”,另辟蹊径“有门”》一文,讨论了第24届“希望杯”全国初中数学邀请赛初二第2试第22题的解法,读后受益匪浅.文中呈现了命题组给出的两种参考答案,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组)求解,一是列出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是列出了无理方程,正如李老师所说,这两种解法的难点显然是所列方程(组)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学生难以求解.这两种解法虽然自然,却并不完美.李老师通过构造辅助圆,给出了两种解法,求解过程简洁,令人拍案叫绝,具体解法参见文1,这里从略.笔者另辟蹊径,通过从不同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得到了五种较为自然的解法,并对试题进行变式探究,得到一系列优美的几何问题,供读者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试题及解答

试题:(第24届“希望杯”全国初中数学邀请赛初二第2试)如图1,在梯形ABED中,∠D=∠E=90°,△ABC是等边三角形,且点C在DE上,如果AD=7,BE=11,求△ABC的面积.

图1

分析:本题涉及的基本图形是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欲求△ABC的面积,只需求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或求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的平方,或求出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求解这类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求解,其一,可直接在Rt△ADC和Rt△BC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到命题组提供的求解方法;其二,可通过图形的旋转变换,将已知线段AD和BE转化到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或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解;其三,可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建立已知线段AD和BE与所求线段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列方程求解.

基于以上考虑,本题有如下较为自然的解法.

解法1:如图2,将△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GC,点D的对应点为G.过点G作GM⊥BE,GN⊥DE,垂足分别为M、N.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GB=AD=7,∠BGC=∠ADC=90°,∠DCG=60°,所以∠CGN=30°,∠BGM=30°.

图2

图3

点评:这种解法借助于图形的旋转变换,构造得到Rt△BGM、Rt△CGN及Rt△BGC,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了等边△ABC的边长的平方,从而求出等边△ABC的面积.这种解法避免了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或无理方程,通俗易懂,平实自然,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解法.

解法2:如图3,将△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GC,点D的对应点为G.延长GC,交BE的延长线于点F.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GB=AD=7,∠BGC=∠ADC=90°,∠GBE=60°,所以∠GCE=120°,∠GBF=60°,∠F=30°.

在Rt△BGF中,BF=2BG=2×7=14,所以EF=BF-BE= 14-11=3.

点评:这种解法借助于图形的旋转变换,得到四边形BECG.在四边形BECG中,∠G=∠BEC=90°,∠GBE= 60°,GB=7,BE=11,根据四边形的这些特征,易想到通过延长GC与BE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勾股定理求解.这种解法通俗易懂,平实自然,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解法,可以视为求解这类问题的通法.

基于解法2,也可将△BCE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60°.因此,有如下解法3.

解法3:如图4,将△BCE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ACG,点E的对应点为G.延长AG,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AG=BE=11,∠AGC=∠BEC= 90°,∠GCE=60°,所以∠F=30°.

在Rt△ADF中,AF=2AD=2×7=14,所以GF=AF-AG= 14-11=3.

在Rt△ACG中,AC2=AG2+CG2=112+()2=124.

图4

图5

解法4:如图5,BA、ED的延长线交于点G,过点C作CF⊥AB,垂足为F.

令AG=7a,则BG=11a,所以AB=11a-7a=4a.

所以AC2=16a2=124.

点评:根据已知四边形ABED的特征,易想到通过延长BA与ED构造直角三角形,为了构架等边△ABC与已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易想到过点C作△ABC的高.这种解法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求解,通俗易懂,解法自然,对初中生而言,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题有如下较为简洁的解法.

解法5:如图6,过点B作DE的平行线,交DA的延长线于点F,则△ABF是直角三角形.

图6

所以cos∠BAF=cos(120°-∠DAC)=cos120°•cos∠DAC+sin120°sin∠DAC.

二、解法探源

对于借助于图形变换或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的思路,读者可能存在困惑,认为不容易想到将图1中的△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勾股定理求解,或通过延长BA与ED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求解.其实,任何一种解法都不可能凭空想象而来,它与解题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试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D=∠E=90°,AD=7,BE=11,在直角梯形ABED中,根据这些条件不能直接求出等边△ABC的边长或面积,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这些条件又比较分散.由此想到,利用图形的旋转变换可以将已知条件转换到直角三角形中,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另一方面,受波利亚的著作《怎样解题》一书中的“怎样解题表”的影响,笔者想起了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求解过如下几何问题,由此也容易得出试题的解法.

如图7,在四边形BCDE中,∠C=∠BED=90°,∠B=60°,延长CD、BE,得到Rt△ABC.已知CD=2,DE=1,求Rt△ABC的面积.

图7

解析:由已知易知∠A=30°.

在Rt△ADE中,AD=2DE=2.所以AC=AD+CD=2+2=4.

点评:本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上的一道习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求法等知识.本题图形简洁,内涵丰富,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四边形BCDE中,∠C=∠BED=90°,∠B=60°,CD=2,DE=1,BC是未知量.已知条件中已经反映出求解这类问题的方法,即延长CD和BE,从而得到Rt△ABC.根据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得线段BC与AD的长,从而求得Rt△ABC的面积.

受本例的启发,笔者想到将图1中的已知条件∠D=∠E=90°,AD=7,BE=11,通过图形的旋转变换转换到类似于图7中的四边形BCDE中,旋转的角度与△ABC是等边三角形有关,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变式探究

如图1,点C在DE上,改变点C的位置,使点C在DE的延长线上,可以得到变式1.

解:如图8,将△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GC,点D的对应点为G.GC交BE于点F.

在Rt△FEC中,易求得CE=2.

在Rt△ADC中,易求得CD=7.从而可知DE=5.

基于变式1,改变图8中△ABC的形状,使△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CB=45°,可得变式2.

图8

图9

变式2:如图9,在梯形ABED中,∠D=∠BED=90°,点C在DE的延长线上,△ABE是等腰三角形,且∠ACB= 45°,如果AD=4,BE=5,求DE的长.

解:如图9,将△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BGC,点D的对应点为G.GC交BE于点F.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BG=AD=4,∠BGC=∠ADC= 90°,∠GCD=45°.

点评:变式1与变式2中,改变点C的位置,使点C在DE的延长线上,其解法与试题的解法2或解法3类似,都是通过图形的旋转变换将分散的条件转换到直角三角形中,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

改变图1中△ABC的形状,使△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CB=120°,可得变式3.

变式3:如图10,在梯形ABED中,∠D=∠E=90°,△ABC是等腰三角形,且点C在DE上,∠ACB=120°,如果AD=2,BE=5,求DE的长.

解:如图10,将△AD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20°,得到△GBC,点D的对应点为G.延长CG,交EB的延长线于点F.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GB=AD=2,∠BGC=∠ADC= 90°,∠GCD=120°,所以∠FCE=60°,∠F=30°.

在Rt△FGB中,易求得FB=2GB=4.从而可知EF=9.

在Rt△FCE中,由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易求得CE=3

图10

图11

点评:改变图1中△ABC的形状,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其解法与试题的解法2或解法3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旋转变换是求解这类问题的通法.

将图1中的梯形变为矩形,可得变式4.

变式4:如图11,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E在AD上,点F在CD上,△BEF是等边三角形.如果DE=7,BC=11,求AB的长.

解法提示:如图11,将△DEF绕点F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GBF,点D的对应点为G.延长GF,交BC的延长线于点H.

由旋转的性质,易知GB=DE=7,∠BGF=∠ADC= 90°,∠GFD=60°,所以∠GFC=120°,所以∠GBH=60°,∠H=30°.

在Rt△BGH中,易求得CH=3.

说明:本题也可以通过列二元二次方程组或无理方程求解,但对初中水平的学生而言,解这样的方程(组)并不简单.因此,图形变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基于变式4,可得变式5.

图12

变式5:如图1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45°,求△CEF的周长.

解:如图12,将△ABE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DG,则△ABE≌△ADG,所以AE=AG,BE=DG,∠BAE=∠DAG.

由∠EAF=45°,易知∠GAF=∠EAF.

由此可知△EAF≌△GAF,从而可知EF=GF.

从而易求得△CEF的周长为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图形的旋转变换等知识,将△ABE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构造△GAF,由此得出△EAF≌△GAF,从而证明EF=GF,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证明可知:只要点F不与点D或点C重合,点E不与点B或点C重合,不论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何处,只要保持∠EAF=45°,即可得到△CEF,而且它的周长是一个定值.

四、结束语

正如李玉荣老师所言:“在解题教学中,本着自然生成的原则,寻求自然解法无可厚非,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会一无所获.当用自然解法受挫时,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改进自然解法,或另辟蹊径寻求其他解法,从而起到化隐为显、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实现解题从自然到完美的蜕变和升华.”在试题的求解过程中,如果本着自然生成的原则,寻求自然解法,会出现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或无理方程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小的阻力,会使求解过程半途而废.在这种情况下,需另辟蹊径,根据图形中已知条件的特征及解题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从多角度入手,追求其他自然解法,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1.李玉荣.自然解法“无果”,另辟蹊径“有门”[J].中学数学(下),2016(7).

2.张宁.追寻本质解法变式演绎精彩——一道竞赛题的解法及变式探究[J].中学数学(下),2015(4).

3.张宁.对一道与正方形有关的竞赛试题的变式探究[J].中学数学(下),2016(7).

4.张宁.一道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的有关结论及变式探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6(10).

5.G·波利亚著.涂泓译.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易知绕点延长线
序列(12+Q)(22+Q)…(n2+Q)中的完全平方数
让思维在动态的情境中延伸
一个数论函数方程的可解性
南京地铁二号线既有线与延长线的施工及转场组织研究
2020年本刊原创题(二)
构造零件函数求一类多元函数的最小值
一道高考立体几何题的多维度剖析
《旋转》单元测试题(二)
从游戏中得到的解题方法
巧分割 妙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