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平行线性质”习题的探究性学习

2017-03-11湖南娄底市第五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辅助线平行线探究性

☉湖南娄底市第五中学 伍 歆

一道“平行线性质”习题的探究性学习

☉湖南娄底市第五中学 伍 歆

课本中的习题都是教学材料中的精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在教学中,经过合理的变化,往往可以生产许多内涵更丰富、价值更高的问题.教师在使用习题素材时,不妨以一种预期的、反思的眼光利用习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个思维点出发,沿不同方向,提出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介绍一个案例.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9页A组第3题:(以下简称原题)

如图1,若AB∥CD∥EF,∠B= 45°,∠F=40°,求∠BCF的度数.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习题,如果就题论题,这道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但是隐藏在本题中的“构造辅助线,探寻角度间的数量关系”等知识就被丢弃了.

图1

一、构造辅助线,探寻角度间的数量关系

变式1:如图2,若AB∥EF,那么∠ABC、∠CFE、∠BCF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分析:在原题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构造辅助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这三个角的数量关系.

图2

图3

解:如图3,过C作CD∥AB.

则∠1=∠ABC.

由CD∥AB,AB∥EF,得CD∥EF.

则∠2=∠CFE.

又∠BCF=∠1+∠2,则∠BCF=∠ABC+∠CFE.

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近几年中考压轴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进行分类或分类讨论不周全,导致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教与学中,对分类讨论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得不够,学生运用起来不熟练.小学数学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导致学生思维单向性倾向明显,从初一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全面性,对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通过对原题进行变化,就生成了一道“根据图形的位置变化分类讨论题”.

变式2:已知直线AB∥EF,点C为不在直线AB、EF上一点,连接CB、CF,则∠ABC、∠CFE、∠BCF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本题的难度非常大,教师可以先用几何画板,画出图形,度量出∠ABC、∠CFE、∠BCF这三个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拖动点C,教师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分类,然后小组合作,经历“探究—猜想—证明”的解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现了多种正确的分类方式.比如,按结果分成两类:第一类,其中一个角等于另两个角之和;第二类,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按点C的位置分:第一类,点C在直线AB、CD之间;第二类,点C在直线AB、CD之外.下面展示按点C位置分类讨论的解题结果.

解:情况一:点C在直线AB、CD之间.

①如图4,点C在直线BF的左侧.

过C作CD∥AB.

则∠1=∠ABC.

由CD∥AB,AB∥EF,得CD∥EF.

则∠2=∠CFE.

又∠BCF=∠1+∠2,则∠BCF=∠ABC+∠CFE.

图4

图5

②如图5,点C在直线BF的右侧.

过C作CG∥AB.

由CG∥AB,AB∥EF,得CG∥EF.

则∠3+∠CFE=180°.

则∠ABC+∠BCF+∠CFE=∠ABC+∠4+∠3+∠CFE=180°+180°=360°.

情况二:点C在直线AB、CD之外.

如图6,过C作CH∥AB.

则∠5=∠ABC.

由CH∥AB,AB∥EF,得CH∥EF.

则∠HCF=∠CFE.

谷物促进瘤胃发育,从3日龄或更小开始饲喂谷物,3周龄时开始大量摄入谷物(0.5磅/天),断奶前 14~21天摄入谷物1磅/天或更多。断奶之前颗粒料采食量跟断奶后颗粒料采食是直接线性相关的。

又∠HCF=∠5+∠BCF,则∠CFE=∠ABC+∠BCF.

(在直线AB、CD之外改变点C的位置时,还会出现其他答案,但都是其中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图6

三、启蒙动态几何问题

图形中的点、线运动构成了数学中的一类新问题“动态几何问题”,它通常分为三类: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动态几何问题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问题,笔者在收集的20份2015年中考数学试卷中,经过统计发现把这类问题作为压轴题的试卷有18份.动态几何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环.但是,动态几何问题是一类集几何、数与式、方程与函数于一身的问题,题型新、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所以我从现在开始,通过这节课启蒙动态几何问题中的第一类——动点问题.

变式3:已知直线a∥b,直线d分别和直线a、b交于点M和点N,在直线MN上有一动点C.

(1)如图7,若C点在M、N两点之间运动,问:∠ACB、∠CAM、∠CB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若C点在M、N两点之外运动(C点不与M、N两点重合),以上观点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试写出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分析:虽然有前面的两题作铺垫,但是学生刚接触“动点问题”,理解题意还是有困难,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更难、在教学时笔者借助几何画板演示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度量三个角的大小,猜想三个角度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添加辅助线证明猜想.具体解题过程留给学生课后作为家庭作业书写,给学生充足的理解、思考、解答的时间,并通过家庭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具体讲解过程,笔者借助ppt和几何画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成一段五分钟的微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有助于学生把握动态几何题的数学本质.

解:(1)如图7,过C作CF∥a.

则∠ACF=∠CAM.

由CF∥a,a∥b,得CF∥b.

则∠FCB=∠CBN.

又∠ACB=∠ACF+∠FCB,则∠ACB=∠CAM+∠CBN.

图7

图8

(2)①点C在点M的上方.

如图8,过C作CG∥a.

则∠GCA=∠CAM.

由CG∥a,a∥b,得CG∥b.

则∠GCB=∠CBN.

又∠GCB=∠GCA+∠ACB,则∠CBN=∠CAM+∠ACB.

②点C在点M的下方.

如图9,过C作CH∥a.

则∠CAM=∠ACH.

由CH∥a,a∥b,得CH∥b.

则∠BCH=∠CBN.

又∠ACH=∠ACB+∠BCH,则∠CAM=∠ACB+∠CBN.

(四)探究性学习后的反思.

本课设计立足教材中的习题素材,把习题变形,设计成学生要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的图形认知规律,通过探究性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课作为“平行线性质”的一堂习题课,充分挖掘习题的价值,避免了题海战术,通过设计构建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猜想归纳并证明,让习题课也能上出精彩.

图9

猜你喜欢

辅助线平行线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平行线
两种重要的辅助线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遇见角平分线如何作辅助线
常用辅助线在圆中的运用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