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内容匹配情境,为学习注入动力

2017-03-11江苏无锡市广丰中学陆王云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矩形创设

☉江苏无锡市广丰中学 陆王云

为内容匹配情境,为学习注入动力

☉江苏无锡市广丰中学 陆王云

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者应该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内容匹配相应的有效情境,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努力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为初中数学注入学习动力,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内容较为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之高质、高效.而情境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有着很强的实践特性,有助于学生的参与与发展.

一、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数学课堂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内容,还要理解其实际价值意义,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生活情境,引入实际问题,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图1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入新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更好地学习与思考.师:一次体育测试中,一名男生选择了推铅球,已知这个铅球在空中的轨迹如图1所示,球的出手处是坐标系中的(0,2),球在空中的最高点为点B(6,5).请问:该男生最后将这个铅球推出去了多远?学生在教师给出这一问题后,感到很熟悉,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在发现其生活元素后,瞬间动力十足,对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充满了欲望.为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都很主动、积极.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同时,回忆自己在体育课中推铅球的过程,意识到铅球在空中所走的路线是一个抛物线,由此,学生联系到自己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二次函数的图像”.而题中给出了两个坐标点(0,2)和(6,5),于是,学生利用这两个坐标点,解出相应的解析式,最后根据解析式得出所需要的结果.

学生通过解这一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情境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匹配游戏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数学知识并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够达到最后的目标,也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演说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教师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教学内容匹配游戏情境,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更乐于计算练习,教师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计算融于游戏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数字卡片,注意一定要正数、负数都包含,并将其平均分发给小组成员.然后小组成员们共同玩“纸牌”游戏,每个小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作为底牌,然后每位同学运用加减法整合自己手中的牌,使其最后的计算结果为抽取的那张底牌的数字.哪位同学手中的牌最先出完,哪位就赢了.游戏开始后,学生表现得很兴奋、主动.有一个小组开始了游戏活动,抽取了一张“2”作为底牌,很快,有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我给出的牌是4、2、-1、-3,我可以列出算式“4+2+(-1)+(-3)=2”,之后立即又有学生出牌:我出1、5、3、-5、-2,这样1+5+3+(-5)+(-2)=2,这样我就甩掉了5张牌……学生就这样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不再感到数学练习的枯燥,相反还对其充满了兴趣.

游戏情境的创设,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成功凸显了数学的魅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讨论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力十足,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乐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讨论情境,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表达,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图2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矩形时,让学生自主探索有关矩形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图2是一个矩形ABCD,请你观察并思考其所具有的性质.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一定时间,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结果,也不急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而是选择让学生自由探讨,创设讨论情境,促使生生之间沟通交流.这时,有学生开始自由结组,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生1:这个矩形就是我们小学时所学的长方形,而且它可以称为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就可以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一些矩形的性质.生2: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也可以说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都具备,AB平行且等于CD,AC平行且等于BD.但我发现矩形有一个特殊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还有学生说:“我发现矩形的对角线也有着它独特的性质,经过测量我发现AD=BC.”生3:是吗?你观察得真仔细!我忽略了这一点,我们需要利用所学的一些定理,来证明一下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也就是AD和BC是否真的相等……学生就这样互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互相学习.

讨论情境的创设,活跃了数学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发表各自的意见,无形中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

四、创设操作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一大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真实地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呢?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出结果,而是借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寻找其中的奥秘.有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开始钻研教师分发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纸片.学生想到先研究边,根据名称学生大胆猜想腰相等,也就是有两条边是相等的,于是,学生就将这个三角形对折,观察那两条边是否能够完全重合.经过操作,学生发现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于是学生给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学生在研究完边后,开始思考角的性质,此时,学生发现自己动手折叠的纸片中两个底角完全重合,于是,学生又快速给出一条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之后,又有学生开始探索纸片中所出现的折痕的意义.

操作情境的创设,将数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间接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需要加强的一环.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努力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顿继安.初中数学教学中分析学生认知的三个维度[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2.王培.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高艳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06).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矩形创设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两圆一线”巧算等腰三角形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潜伏”在平行四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化归矩形证直角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