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常州梳篦民俗文化特性的产品创新①

2017-03-10王亦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梳子常州

王亦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我国古代有八大发饰,即“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其中的栉,即为梳子和篦箕的总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栉,梳比之总名也”。人们自古就重视自己的头发,认为头发授之父母,是婴孩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神物”,具有辟邪的功能。头发置于头顶,和面容一样重要,是人们仪表中格外重视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敬畏头发,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梳理、固定和装饰头发,来满足爱美之心,从而实现精神的愉悦。梳子伴随着人们的需求应运而生,并在功能和形式上愈加复杂和丰富。

梳篦,民间俗称木梳、篦箕。木梳,又叫梳子(包括骨梳、牙梳、角梳、金属梳和化工原料制成的梳子),梳子齿疏,一般用以梳理头发和胡子;篦箕,又叫竹篦,实际上是一种用竹丝编成的梳子,齿密而富有弹性,主要用于去除发垢、虱子。

目前传统梳篦产业正在走向没落,一方面是由于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跃中,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逐步解体,工业化生产的塑料梳子占据了价格和产品的优势,对传统梳篦产业冲击巨大;另一方面是传统梳篦的功能性过于局限造成的,在社会新观念和民俗演化过程中,单一的日常梳头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新需求。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梳篦产业要想得到新发展,就必须重点在文化多元化上发力,基于民俗文化特性,开发各种创新性的功能用途。

常州梳篦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艺术品,不仅见证了常州绵绵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常州这一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与常州的精神文化相辅相成,是常州百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常州梳篦的起源迄今难以考证,唐宋期间,常州梳篦工艺日趋完善,梳背上的雕花有镂雕、浮雕等艺术形式,材料上不仅有使用黄杨木,还有用象牙、金、银等。明代天启年间(1622年),梳篦行业中最老最著名的老卜恒顺梳篦作场开设在常州西门的“花市街”(位于古老的大运河北岸,从“文亨桥”到“接官桥”一带的河滩小街)。清乾隆年间,曾有“文亨穿月,篦梁灯火”之句描绘当时的盛况。当时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可见当时家家户户都从事梳篦制作的兴旺景象。清光绪年间,“花市街”上梳篦业依托大运河的漕运和商业运输非常兴盛,故“花市街”改名叫“篦箕巷”并沿用至今。民国初期,常州梳篦名扬海外,出口贸易活跃,并在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金质奖章,1915年获巴拿马和平展览会银质奖,1926年获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常州梳篦的生成、发展,经历了魏晋的形成期,唐宋的完善期,明清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振兴期和保护期。本文重点基于对常州梳篦民俗文化特性的研究,探讨现今阶段如何对梳篦产品进行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并推广梳篦文化。

一、基于婚嫁习俗的常州梳篦设计

梳篦作为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必备之物,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梳篦有吉祥的寓意,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堂,四梳四条银笋尽标齐”等吉语,既包含了家人对新娘的美好祝福,更有爱的传递。在古代,梳篦不仅作为婚嫁之物,亦是定情之物。在现代婚嫁中,梳篦代表了快乐和幸福(白头偕老),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送梳子是祝福新人梳去生活中的烦恼,幸福快乐地享受婚姻生活,这是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和关怀;代表和新人的关系比较亲,梳子是每天都会用的,也能算得上是贴身之物,也代表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愿他们的婚姻爱情永远亲密如初;代表了对新人健康的祝福,梳子是用来梳头的,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这是对新人最细微的关怀和最真诚的祝福。同时,梳子梳头发也叫顺发,有顺顺利利、发财、发达的意思,是代表对新人婚姻生活的一种祝福,也是对新人今后事业的一种真诚的祝福。

婚嫁习俗中,梳篦一般以对梳的形式出现,顾名思义是指成双成对出现的梳子。对梳分为两种,第一类为两把梳子同时出现,并且这两把梳子在造型和装饰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从主题上看,对梳一般出现于情侣之间、婚庆喜事上,寓意为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第二类为两把以上梳子同时出现,并且这些梳子在造型上相似,装饰手法相同,一般为针对同一主题进行设计。本文重点讲述第一类对梳,下文简称婚嫁对梳。

婚嫁对梳的题材基本以喜庆、祝福为主,形式多样。这类对梳的主题有鸳鸯戏水(如图1)、和合二仙(如图2)和喜上眉梢(如图3)等,均表现了向往婚姻、百年好合、不离不弃等爱情主题。在造型上主要以对半形式为主,两把梳子分开可以梳头,具有梳子本身的实用功能,两把梳子结合,呈现出对称和统一的韵律,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例如鸳鸯戏水对梳、喜上眉梢对梳,从单把梳子来看,梳背呈弧线,梳齿齐平且较为稀疏,其作为装饰性梳子的作用远大于实用性。当两把梳子相背而置,则好似蝴蝶的两翼,缺一不可,也正好契合了人们认为蝴蝶成双成对的心理。

和合二仙对梳,依托相关的主题内容来设计对梳的外形。同时还要合理、巧妙地配上梳齿,以满足其实用功能。对于梳子的实用功能来说,不仅需要梳齿,而且需要设计一定的手握方式即手柄。这类梳子的制作难度较大,既要美观,满足主题的需要、满足视觉的感受,还要恰如其分地将梳子的外形与手柄相统一。

图1 鸳鸯戏水对梳

图2 和合二仙对梳

图3 喜上眉梢对梳

龙凤向来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吉祥之物,将龙凤的造型设计在梳子上,形成对梳(如图4),寓意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既能梳头理发,又能欣赏到美,而且也可馈赠亲友,表达一份吉祥的祝福。

图4 龙凤吉祥对梳

在当今社会,习俗变化剧烈,虽然婚嫁中陪嫁或是贺礼采用梳篦仍然存在,但是并不普遍,甚至出现了式微的窘况。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传统梳篦产业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婚嫁的习俗。第一,采纳新型贵重梳篦材质,比如黄金、紫檀木等,并适当镶嵌钻石或是宝石,增加陪嫁和贺礼的含金量,新人对待“白头偕老”寓意的梳篦必将长期性珍藏,并定期取出观摩。第二,加大梳篦新型造型的开发,仅以传统的几种造型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一代了,这就比如国粹京剧,需要创新内容才能传承下去,对梳的造型开发可以与时俱进,加入时代的元素,包括年轻人崇拜的影视巨星界模范夫妇等。第三,加大明星代言,对梳的寓意虽好,但是也是需要推广的,广告效应巨大。第四,加强与婚嫁行业的合作,目前各种婚纱影楼、婚姻主持等行业很是红火,梳篦行业可以通过合作,拓展梳篦的销售渠道,拓展梳篦文化的推广。

二、基于丧葬习俗的常州梳篦应用

民间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莫过于出生、成亲、死亡。故而人们对此异常重视,这三件事相关的特定风俗则多姿多彩。这些风俗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几件人生大事的重视程度,而常州梳篦,亦与这几件大事有联系。唐杜佑《通典》卷一三八(开元礼篡类三三)详细记载了自古相传至当时的丧葬仪礼程序。具体内容如下:初冬、复、设床、奠、沐浴、袭、含、赴阙、敕使吊、铭、重、陈小敛衣、奠、小敛、敛发、奠、陈大敛衣、奠、大敛、奠、庐次、成服、朝夕哭奠、宾吊、亲故哭、州县官长吊、刺史遣使吊、亲故遣使致赙、殷奠、卜宅兆、卜葬日、启殡、赠谥、亲宾致奠。这里记载的程序是三品以上官员死后的礼俗,但下级的官员和庶民百姓所适用的程序大致相同,只是稍简单一些。

丧葬仪礼的各程序中,入殓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入殓又称“大敛”,是亲属朋友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然而,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地域、民族的不同,入殓程序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在常州地区,当死者入殓时,饰尸仪式中,常州当地的木梳和篦箕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过去,常州普遍通行“置棺成殓,入土为安”的土葬形式。入殓的过程中,主要有三项仪式,分别为:“买水”“拖三把”“梳头”。入殓前,孝子需亲自到附近的河边,取一盆水,然后将钱掷入河中,表示向河流“买水”。然后将买回来的水放置在死者的身边,孝子为死者洗脸,共三次,所以叫作“拖三把”,最后由长女或者儿媳为死者梳头理发,一般梳理三下即可,梳完将梳子放入棺材内陪葬,或将梳子折两段放在棺内。梳头时,需要哭唱《梳头经》。具体内容如下:

梳头经

梳头要念梳头经,

连梳三把表表心。

从小姆妈替我梳,

长大难忘情谊深。

手拿木梳口应心,

为报姆妈养育恩。

梳一梳,拢一拢,

勿怨人死万事空。

一发通,万发通,

黄杨木梳像面弓。

今朝还见娘亲面,

明天不见奶娘身。

远望青山一盏灯,

青山就是你蹲身。

亲儿嫡女回家转,

送娘极乐世界去安身。

这首《梳头经》表达了儿女对死者离去的不舍之情,欲报父母恩情,却无处可报。此处所唱的“一发通,万发通,黄杨木梳像面弓”,强调这里的木梳是黄杨木梳。依据黄杨木的物理特性,木质细密,不易变形,是很难折断的,故而这里的黄杨木梳梳完以后,女儿直接将木梳放置棺内陪葬。木梳随着死者一起逝去,所以在很多墓葬里面,可以发现死者身旁有木梳。

以上是黄杨木陪葬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女儿为死者象征性地梳理头发三下,然后用力折断,再放入棺内。若是折不断,则为不吉利。故而,这里对木梳的材质又另外有要求,必须为桃木梳。桃木疏松,易折,桃木的木梳也非常便宜。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讲,易折断,符合了人们“祛晦”的初衷,满足了折断的要求。同时,相比于黄杨木梳,桃木梳价格低廉,普通百姓家能承担得起。然而这只是常州当地百姓现在对“梳头”这一风俗表面现象的解释。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风俗,到底常州的先民为什么一定要使用桃木梳呢?桃木,在人们的心里,是否有一些特殊作用呢?

桃树,《本草纲目》中记载:“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今人门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桃树,在古代一直有着辟邪的功能,《本草纲目》中有这样记载,《山海经》里亦有关于桃树的记载。所以,在死者入殓时,用桃木梳象征性地给死者梳头,是有根可循的。人们对死亡抱着“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态度,认为死无可避免,是“白喜事”。但就生者内心来说,却仍离不开恐惧。当某人突然逝世,亲友们必然对往日熟悉亲切的家园、周遭环境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也伴有恐惧不安的情绪。人们对人死后的去向,对灵魂的崇拜和敬畏,对鬼神的畏惧,都需要在内心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内心的平衡则又需要依托某种具体形式。

所以,当地的人们用桃木梳来“梳头”,其寓意就是用桃木来驱邪,让死者在黄泉路上一路走好,没有小鬼欺负,而生者今后的生活,也没有鬼来缠,能过得太平。

现在常州已经全面实行火葬,不需要陪葬品之类,入殓的仪式也逐渐简化起来,但“梳头”、《梳头经》的习俗仍在民间葬礼中存在,《梳头经》并非人人都会哭唱,但能够雇到专门办理丧葬服务的人,其中有人是专门负责哭唱的,包括哭唱《梳头经》。梳篦在丧葬礼俗中,主要是在亲朋好友上门吊孝时派上用场。当亲朋好友前往死者灵堂吊孝时,习惯要随身带一张梳篦,在祭奠时,将梳篦拿出来在自己的头上篦一下,然后放在灵前的火盆里烧掉。意思是:“死者是慈悲的,梳篦是去垢的,请死者把篦落的晦气带到阴曹地府去吧。”所以在墓葬里面,很少发现梳篦,是因为人们已将梳篦带着自己篦落的晦气烧化掉,故而是无迹可寻了。这里所蕴含的民间信仰也值得人们思考。这均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巫术心理。因此,虽然丧葬流程简化了,但是某些丧葬民间习俗是一直存在的,梳篦产业可针对丧葬习俗开发“私人订制”版黄杨/桃木梳篦,并与丧葬中心合作,打开新的市场机会点。

三、基于养生之道的常州梳篦复兴

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中医认为头是“诸位之首”“诸阳之会”,有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40多个穴位,以及10多处特别刺激区聚焦在此。在人的头皮上,还分布着许多血管、神经、皮脂腺、汗腺等。一根根梳齿形似银针,经常梳理头发,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大脑皮层来调节头部神经和让头部紧张的状态得以松弛,促进血液循环,使毛囊、皮脂腺、汗腺得到充分的营养。中医中还有“头发为血之余”一说,常梳头还可使头发根部血液循环加快,毛母角化细胞和毛母色素细胞得到充分营养,会使发根坚固,发色黑润。此外,梳头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失眠症以及颈部酸痛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老年人常梳头,能起到耳聪目明,防止大脑衰退,增强记忆的功效。而且,梳子由于齿多且尖,可以用来刮痧、按摩等。古时候人们无法经常洗头,时间一长,头发上产生了各种分泌物、油垢等,还有跳蚤,篦箕由于梳齿密集能清理这些异物,从而起到清理头发的作用。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故而千百年来,梳篦自有其各自的养生之道,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材质上来看,最受人们欢迎的梳子是黄杨木梳和牛角梳。黄杨木本身就是中医里的一味药材。黄杨木具备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效。黄杨木中的黄杨素具有消炎抑制真菌的作用,故而用黄杨木梳头能止痒去屑。牛角自古也是一味中药,能够凉血解毒,据《本草纲目》载:“牛角,酸咸、清凉、无毒。”牛角梳握在手中,感觉温润厚实,梳发时不产生静电,能减少脱发、掉发及头发发黄的现象,能够起到去垢、解痒,清炎凉血,祛屑护发,舒筋活血,安神健脑等作用。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群众也逐步患上各种富贵病,自身健康状况堪忧。不同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强调的是全身性理疗,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看待。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因此,梳篦产品可从中医养身角度重点开发养身产品,在中医行业中打开新市场,鼓励广大群众能够对各种疾病防范于未然。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完全可以开发一个梳篦养生的APP或者开通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范围,不仅能够系统性地总结宣传梳篦养生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够为梳篦的销售打开新的渠道。

四、基于民俗歌谣的常州梳篦开发

常州作为生产、贩卖梳篦的集散地,关于梳篦的歌谣、传说很多。梳篦的歌谣是梳篦工人哼唱自己的苦难生活,以此来发泄情绪,在另一方面实现心理的平衡。韦中权老先生在《常州特色文化》一书里,收集了几首与梳篦有关的民间歌谣,包括三首《梳篦工人苦难经》。

以常州木梳为主角的生活歌谣,记载了黄杨木梳与社会时尚的关系。

做木梳

黄杨木梳常州产,

卷光滴滑真正崭。

七只木梳一套成,

大大小小凭客拣。

进来新做月牙梳,

背要弯弯齿忌粗。

架起女郎刘海发,

宛如脑箍带发束头陀。

有的歌谣是记录一次活动,可能是木梳工匠自己生活的写照,这首歌谣又叫《木匠歌》。

木匠歌

木梳勿做勿得过,

山歌勿唱忘记多,

六月十九偷个空,

德安桥上去对山歌。

当地的女孩出嫁前,还要吟唱《梳头歌》,它类似于民间情歌,在常州婚礼的民俗中,是一大特色,表达了女孩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今后幸福生活的向往。

梳头歌

月里婆娑树,

天高难攀枝。

手拿黄杨梳,

飞腾喜有时。

这些歌谣篇幅不长,但抒情性很强,是人们物质生产和自身繁衍求生存的实践活动的提炼。钟敬文老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写道,民间诗歌作品的产生,需作者源于客观生活的、主观内在的、叙事抒情的要求和音调节奏感等中间环节起作用。其产生的条件,具有先天的生物学性和社会活动属性的双重性质。

文化是物质社会发展的升华,物质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现阶段,社会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但是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梳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了解历史,熟悉历史,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的。因此,基于梳篦的历史文化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保护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办梳篦博物馆和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常州的篦箕巷、木梳路),加大梳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只有让更多地下一代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开发基于梳篦的各类儿童玩具,比如说梳篦拼图、历史故事人物衔接讲演等,只有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多地接触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

五、总结

一个行业必然有波峰波谷,在波峰的时候,要时刻思考“冬天什么时候到来”,在波谷的时候,要敢于革新自我,勇于迎接新的春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商品远远满足不了现今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精神的享受,更加青睐于产品的精神附加值。传统梳篦行业之所以遇到现在的困境,除了工业化发展的冲击,自身缺乏创新,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是其主要原因,社会发展中,不进则退是永恒不变的定律。社会在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习俗也在逐渐变化中,只有与时俱进,传统梳篦产业才能迎来新的春天。本文基于常州梳篦的民俗研究,对梳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概括起来,主要还是要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发力。

“面”要求从战略性视角系统性看待问题,要想发展梳篦产业的第二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知名度,只有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梳篦,在大数据时代才可能有更多的受众基础。从现实情况来看,梳篦虽然是大家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并没有相关的APP或是广告来推广梳篦的民俗文化,这就造成大家对梳篦的认识停留在单一的梳头功能上。所以,传统梳篦产业要从民俗和养生角度加大梳篦的宣传,延伸梳篦的多元化功能,可以优先在婚嫁习俗和养生习俗方面突破。在大数据时代,知道梳篦多元化功能的人越多,传统梳篦产业就越有可能走出困境。

“线”要求从战术性视角局部重点看待问题,现在的行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行业之间相互交叉合作越来越普遍,互补长短,一般都能收获可观的收益。梳篦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比如上述对常州梳篦民俗特性的研究,梳篦产业可以局部重点加强与婚嫁行业、丧葬行业、中医养生行业的合作,几种力量对有把握的几个潜在合作行业进行重点突破。

“点”要求从战斗性视角定点看待问题,现在很多城市都推出了城市符号和特色旅游景点,短期的旅游,一般都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像常州这样的传统梳篦产业基地,不仅经济发达,旅游业也兴旺,可以考虑建立特色的常州梳篦博物馆,维护篦箕巷历史地位,在旅游路线上,将梳篦博物馆和篦箕巷定性为常州名片式景点,并开发出创意的梳篦纪念品(价格适宜)。当然,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避免那种鼠目寸光的宰客行为,正确的做法是把游客当成常州梳篦的推广员,让游客从梳篦的民俗特性角度对梳篦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够向其他人推荐。

“点—线—面”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面”能够从全局观角度制定产业战略,“线”能够集中力量局部重点突破,“点”是策略的具体落实执行。梳篦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民俗特性,拓展梳篦多元化的功能,在“点—线—面”全面革新,必将引来传统梳篦产业的再次腾飞。

猜你喜欢

梳子常州
常州的早晨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阳光是一把神奇的梳子
带电的梳子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非常魔典
梳出创意的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