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实践与反思
——以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浙江瓷器烧制技艺培训班为例

2017-03-10王巨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培训课程

张 琳 王巨山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一、缘起

自2004年全国人大批准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在国内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四级名录制度建设、传承人遴选、保护机构建设、保护与展示方法及手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走向深入,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保护和延续项目生命力,进而提高项目与当代生活的契合度,2015年暑期,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在该项目前期的工作筹备中,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先行试点,试办了一期研修班,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学员和专家的一致认可,经论证具备可行性之后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开展。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该计划目的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整个培训计划分为三大层次: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研修主要是委托相关高校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培训,推动跨界交流,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研习主要组织青年传承人进入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研究学习,通过手工实践与设计、学术、高新技术的跨界交流,开拓眼界,互汲营养,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瓶颈问题。普及培训主要委托相关高校对传统工艺项目学徒或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审美水平和实用程度。①详情请参考《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

在课程构成上,文化部、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参观交流+实践”的教育教学体系,学员要“有备而学”,学校要“有备而教”,坚持因人施教,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作品导向,坚持案例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

二、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优势,并整合非遗研究、美术学、知识产权、创意设计与营销等方面师资,积极参与到研培项目各个试点工作中来,经过申报和文化部遴选,浙江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23所试点高校之一,并于2015年组织实施了首个普及培训班——浙江瓷器烧制技艺培训班。2015年8月2日,经过严密策划和筹备的浙江省首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在浙江师范大学开班,来自浙江省七个窑口的51名学员,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普及培训,培训课时总共为168课时。同年9月1日,该班举行结业仪式,全班51人成绩全部合格,顺利结业。

(一)学员构成

2015年的培训共招收学员51人,全部是自主报名。从学艺年限看,有12人学艺超过20年,3人学艺接近20年。最短学艺时间为1年3个月。大部分学艺时间为3至5年不等。从年龄分布上看,有4人年龄超过50岁,最小年龄有2人19岁,有20人年龄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有13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此次培训以中青年为主力。从学员教育背景上看,有本科生18人,专科生24人,高中学历6人,初中学历3人;有艺术教育背景27人,非艺术教育背景24人。从师承上看,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师门下都有学徒参加此次培训。部分省级大师门下的学徒也有参加此次培训。(见表1)

表1 瓷器烧制技艺培训班人员分布表

(二)课程构成

培训设计课时为16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68课时,实践课时100课时。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和实际上课情况,我校灵活调整上课内容和课时,实际上课168课时,其中理论基础和基础课程实践为82课时,设计类基础课程50课时,技能(摄影)4课时,校外交流研讨24课时。结业展8课时。在具体课程设计上,主要有非遗基础、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种类与风格、素描与速写、立体构成、工艺设计、装饰图案、书法与中国画、陶瓷摄影、新媒体与营销等课程。培训鼓励学员在认清和坚守自身传承技艺特性的同时,自觉弥补其在美术基础、造型能力、设计理念等方面的缺失,完善传统民间师徒传承中不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从师父处难以学到的必要知识)。培训鼓励学员间交流讨论,深刻理解项目的核心价值,在维护制瓷技艺多样化的前提下,使学员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意识,让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手工技艺,推进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三)师资分析

本次培训涉及校内外师资14人,其中校内7人,校外7人,校外7人均为不同窑口的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传承人。在实地考察中,徐朝兴、夏侯文、毛正聪等大师也被邀请至现场与学员一起分享创作经验、从艺经历和从艺感悟。因此,校外师资数量远远大于表2中所列数量。

表2 校外教师一览表

(四)授课方式

按照文化部、教育部下发通知的要求,整个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理论课程基本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并坚持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形成具象认识。而实践教学则采取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所谓小班化教学是指一些重要的实践课程在上课时采取25人一班的划分,进而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素描和速写课程,对学员美术基础进行摸底后,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两个小班开展教学,根据学员的接受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使得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小组化则是指固定3—4人为一组,在练习或实践时,小组成员和小组间互助互比,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三、评价

2016年6月至8月,按照文化部、教育部要求,我校成立了第一期培训回访小组,对第一期培训学员进行了回访,以了解学员培训收获和对培训的评价,进而全面评估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促进培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提升。回访小组奔赴浙江龙泉、金华、慈溪、上虞、杭州等地,对培训学员展开回访,通过单独访谈、小组座谈等,共实地回访学员35人,对衢州、景宁等地学员采取了电话回访,部分学员因外出或其他原因,未参加访谈,总体上,本次回访率近80%。(见表3)

表3 培训学员分布与回访情况一览表

(一)对培训的全面评价

本次回访的学员对培训班的举办意见一致,认为培训班与以往参加的培训班有较大的差别,以往培训基本以讲座为主,且内容单一,侧重于强调技艺。本次培训并没有把中心放到项目本身的技艺上,而是从学员从艺背景、从艺现状出发,着眼于学员未来的发展,侧重弥补学员美术基本功和文化基础,拓展学员从艺的视野,重新塑造从艺的思维,大部分学员实现了预设的“强基础、拓眼界、增素养”的目的,在坚定自己从艺从业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的传承活力和传承水平,同时,在了解现代设计、现代创意和现代市场发展行情后,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定位。

(二)对培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培训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每个人对每门课作用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培训提供的课程对学员都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学员感受最深的是两方面课程:

一是提升实践技能的课程。如速写、书法、摄影等课程,大部分学员都强调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他们这一年来的从业有着重大的帮助,中国画、书法课程对学员基本绘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部分婺州窑和越窑学员反映一年来大家勤于练习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使得在素胚上作画的功力逐日提升,同时毛笔书写也步入佳境。数字摄影基本技法和摄影布光这两门课也是深受广大学员好评的课程,对学员从艺、从业都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是大师从艺经验类课程。回访时,学员普遍认为大师的课程是应多设置的,给大家创造更多和大师接触和交流学习的机会。首次培训我们邀请了多位传承人、行业大师走进课堂。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嵇锡贵为学员上了“装饰图案”课程,学员高度评价这门课,觉得一年来该课程对大家修胚、刻花都有极大的帮助。古婺窑火公司总经理方益进为学员们讲授了“瓷器创意设计”,在回访中大家一致认为创意是瓷器发展的一条出路,这门课程给大家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多样的想法,使大家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瓷器的造型和修饰,以此来扩大瓷器的营销和更好地传承瓷器技艺。龙泉青瓷百年老号“李生和”的第五代传人李震,他为学员讲解了“敬畏、学习、传承、创新”课程,倡导青瓷应开创新之风。回访时大家一致肯定他对仿古瓷的专研,希望多多交流学习,加深对古今青瓷的了解。培训班也邀请了婺州窑研究所国家级传承人陈新华大师为学员们讲授理论课“浮雕历史演变”与实践课“浮雕作品临摹”,学员们在大师的指导下,创作出很多浮雕作品,有的还被热心的婺州窑学员带回所里烧成成品。

据回访调查,本次培训班中大部分学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制瓷技术的学习主要靠师徒和家庭成员的传帮带。他们对项目的文化底蕴认知程度低,所有相关理论课程设置有必要性,但这批学员毕竟大多步入中年,学习能力降低,听课的注意力易分散,有效学习能力差,因此,以后的培训中,要根据班级学员年龄与知识结构,适度控制理论课程总量。此外,有些课程也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如《新媒体思维与应用》,该课程介绍了当代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及其在营销中的作用,很多学员都开有自己的网店,且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网络,后续课程可在针对性上继续加强。回访中,学员也认为造型、器型设计课程量可以加大,有必要设置一些课程讲解下瓷器未来发展趋势。

(三)培训对个人发展的帮助和影响

通过对学员的访谈,我们深刻体会到学员在观念上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产品如何设计、创作与销售上,也体现在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关注上。学员观念的进步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思考产品设计如何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如何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培训班学习,很多学员理解了非遗之所以能够活态传承的所在,就是不能脱离民众的审美,进而要在现代民众生活中寻找到位置。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学员围绕这一点在思考作品的设计、装饰和创作。如龙泉学员黄顺民开发的作品中,针对现代书画受众,开发的米黄哥窑文房套件很受欢迎。在学员龚佐力作坊的展柜上,我们发现他们开发的瓷器装饰手钏和挂坠托产品,据了解,这一系列产品很受游客欢迎。另外一些学员回到自己的作坊和工厂,也积极开发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设计潮流相符合的民用瓷产品。

二是更加注重对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大势的理解。在对龙泉市相关学员回访时,很多学员提到龙泉市正在打造上垟青瓷小镇,学员们都异常关注小镇的建设发展,并期待青瓷小镇的建设能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上虞的学员也关注行业和产业发展大势。上虞目前已列入绍兴市特色小镇创建,近年来,着力打造“孝德之乡、青瓷之源”的城市名片,积极谋划青瓷小镇建设。行业和产业发展大势增强了学员对自身从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学员跳出自身作坊,主动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势,并关注其与其他产业的叠加,也说明学员的眼界更加开阔!

三是更加注重现代营销理念。在龙泉市的学员回访中,很多学员集中反映一个问题,即青瓷制作门槛较低,在龙泉市有制瓷企业或工坊超过600家,青瓷产品良莠不齐,而广大购买者又缺乏艺术鉴赏力,旅游发展带动的青瓷销售竞争日益激烈,日常店面销售的价格战成为影响青瓷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很多学员在培训之后,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注重现代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从实体店销售转向网络销售与实体销售并重之路,微信、微博等都成为学员推销自己产品的新平台。

四、反思

(一)培训的首要之义是树立学员的从艺自信心

通过参加培训,很多学员第一感受是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艺人的重视大大超过以往,不少学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经过正规教育,转而从事现在所谓的非遗项目,能够被文化部门遴选并有机会到大学参加培训是每个人都珍视的重要机会,尤其培训费、住宿费、餐饮费全部由文化部门承担,由大学教师和行业精英担任主讲教师的培训是以前他们不敢想象的,因此,很多学员以能参加这样的培训为荣,认真把握和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认真。这种对培训的认可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从事项目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从学员角度出发,这让学员对自身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建立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有了文化自信,这些学员能够以宽阔的心胸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

(二)培训高校对培训班整体作用的理解须加深

在2016年4月昆明举办的研培经验分享会议上,中央美院乔晓光教授讲到非遗培训课程的作用是“知情”“知艺”“知辩”,在培训中,我们将这三方面要求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然而,我们发现培训的作用已经大大超出早期预设的课程内所产生的影响。纵观整个培训以及回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培训总体上在学员从艺和从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五个方面。

识人:认识业内及相关人员,建立紧密联系,互帮互助。浙江首期瓷器班学员通过培训建立广泛联系,互通有无,互相帮助。

识文:提升各方面文化素养,弥补原来艺术素养的缺失。

识艺:学员间相互交流,认识自身艺术的独特性,了解其他相似项目的艺术历史与特征,加深对自身从艺项目文化及技术的理解与认识。

识情:认清行业发展之情,认清市场发展之情,认清自身发展之情。

识势:文化创意大势、产品发展之势、非遗保护大势。

“五识”已经从课堂延伸到更宽泛的社会、市场和项目发展中,这也是本次回访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研培高校需加强培训工作的研究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并不是临时性工作,而是关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性工作,承担研培任务的高校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对这项工作开展多方位研究,如培训人群研究、培训作用与实效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研培课程内容研究、研培与项目发展关系研究、研培与社区发展研究等。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顺利通过所有培训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相似项目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而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班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位学员都有自身的特点,这是个性的问题,在非遗培训研究中,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同等重要,二者关系解决好才能做好研培工作。

猜你喜欢

培训课程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