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范式”论

2017-03-10刘桂华

关键词:悲秋抒情范式

刘桂华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范式”论

刘桂华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国古代诗歌存在着为诗歌创作共同体所共同建立遵循的一套诗歌“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或惯例性的观物思维方式、感物审美方式和诗歌抒情“范式”。其中最典型、具有普遍性、惯例性的诗歌抒情“体系”或“范式”有:“春愉”抒情范式、“伤春”抒情范式、“秋悦”抒情范式”、“悲秋”抒情范式等。

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范式”

“范式”一词因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使用而成为热门词汇。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所信守的一整套规定、原则或模式、范型。而科学活动就是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按其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研究活动。[1]随后“范式”概念被迅速移植入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文学研究中。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也谈到一个时期的文学史,“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文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2]韦氏所言“文学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就类似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虽然两者的研究对象、内涵、性质不同。个人以为,中国古代文学也存在着为诗歌创作共同体所共同建立遵循的一套诗歌“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或惯例性的观物思维方式、感物审美方式和诗歌抒情“范式”。其中最典型、具有普遍性、惯例性的诗歌抒情“体系”或“范式”有:“春愉”抒情范式、“伤春”抒情范式、“秋悦”抒情范式、“悲秋”抒情范式等。它们也构成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最典型的抒情范式。

一、“春愉”抒情范式

“春愉”抒情范式是发生于春季的文学抒情范式,对应于一年中的早春、仲春时节。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动;雷乃发声,蛰虫咸动;阳气生发,万物萌动。而仲春之月,春雨绵绵,梅花、杏花、桃花依次绽放,相互争春;黄鹂开始鸣叫,燕子飞来了。[3]这是春天大自然奏响的宏伟生命交响曲!顺应大自然气候由冬入春、气温由寒趋暖的变化,物候由肃杀沉寂的寒冬向东风解冻、草木萌发春天的变化,人体由寒冬的内敛僵化转趋活跃扩张,精神放松舒泰,气血充沛,情绪高涨,感受强烈。人们为春天的到来欢呼雀跃、纵情歌唱——盼春迎春、拥春绘春、游春赏春、咏春赞春。

诗人盼春迎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身为北方人的初唐诗人杜审言敏锐发现江南早春物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候的细微变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吏部侍郎韩愈身在帝都也感受到初春时节大自然孕育的勃勃生机。“日暖经冰泮,潜回律管春。初惊柳色重,渐见草芽新。”(寇准《早春》)“新年变物华,春意日堪嘉。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风丝飞荡漾,林鸟咔交加。”(欧阳修《初春》)“辉辉暖日弄游丝,风软晴云缓缓飞。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张耒《早春》)“今晨忽雷雨,天地又发春。草木閟红绿,生意察已欣。蛰虫且徐动,余寒未全仁。”(杨万里《戊子正月六日雷雨感叹示寿仁子》)宋代诗人从春风草色中预感到春天到来的欢快脚步声。

阳春三月日新日异,大自然展露出令人绚目的七彩画卷,引发诗人拥春绘春的情怀。春阳高照:“堂堂春日跃出山,郊原草木皆清新。千红万紫各有态,正自酬酢劳精神。”(张耒《春日》)春云卷舒:“春云漠漠连春空,映阶草色绿茸茸。不寒不暖雨新霁,满城佳气浮葱葱。岸柳依依微烟笼,园林淡荡催花风。东君造化一何工,施青绘紫复匀红。”(朱淑真《春日行》)春风为媒:“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居易 《春风》)“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烝红出小桃。”(王安石《春风》)春雨滋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春草碧色:“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春雨后》)春花烂漫:“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杏花妖艳:“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鸟好音:“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尤其是江南春色,让人终生难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庭坚《次韵奉寄子由》)唐宋诗人笔下展现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之长卷。

春季正是游赏良时。明人卫泳辑《闲赏》云:“首四时苏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胸襟舒,日迟则烟景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联辔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此为最矣。” 故游春、赏春乃春季赏心乐事,诗人吟咏不绝:“闲人只是爱春光,迎得春来喜欲狂。买酒怕迟教走马,看花嫌远自移床。娇莺语足方离树,戏蝶飞高始过墙。颠倒醉眠三数日,人间百事不思量。”(姚合《赏春》)“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风光着处迷。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王涯《游春辞》)“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春禽处处讲新声,细草欣欣贺嫩晴。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杨万里《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人游赏春色,亲身感受春色之美,心旷神怡。

春天,大自然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故诗人咏春赞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诗《长歌行》)“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王勃《登城春望》)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事堪悦:“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欧阳修《归田四时乐》)“架犁架犁唤春农,布谷布谷督岁功。黄云压檐风日美,绿针插水雾雨蒙。”(陆游《农事稍间有作》)“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春日田园杂兴》)

春阳暖照,春风送暖,春雨润物,春草碧色,春鸟好音,春花烂漫,春色醉人……春天的勃勃生机引发无数诗人澎拜激越的诗情。由此形成了诗史上具有惯例性的“春愉”抒情范式。

二、“伤春”抒情范式

“伤春”抒情范式,也是发生于春季的文学抒情范式,大体对应于暮春时节。其时草熏风暖,东风无力,绿肥红瘦,让人“嗟时序之回斡,叹物候之推移”(萧纲《晚春赋》)。自然万物皆有盛衰,且盛极必衰。春天的极盛是“万紫千红”,春天的衰败是“东风无力百花残”。落花时节最可哀:“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武元衡《陌上暮春》)“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韩愈《感春四首》之二)“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雍陶《过南邻花园》)

从《诗经》、《楚辞》、到汉魏诗歌,伤春之叹不绝于缕。而唐人伤春的感情强度,前无古人。初唐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今年游春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其孙杜甫伤春,累牍连篇,倾诉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伤春五首》之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诗人不论是身在战乱时的首都,还是避处巴蜀,难得几回不伤春。而孟郊《伤春》颇有老杜气象:“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春色不拣墓傍株,红颜皓色逐春去。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令人惆怅山头路。”十年内战,腥风血雨,古墓荒城,人命无常,但春色依旧,让人惆怅唏嘘。而坚强如梦得也时发伤春之痛:“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送春词》)

宋人伤春之恨,车载斗量。“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梅尧臣《惜春》:“九十日春无几日,不堪风雨竞吹花。舞英逐水向何处,泛泛斜溪伴晚霞。”欧阳修《伤春》:“蕙兰蹊径失芳期,风雨春深怯减衣。……欲识伤春多少恨,试量衣带忖要围。”王安石惜春送春伤春,叨叨不休:“满城风雨满城尘,盖紫藏红漫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可怜多少惜花人。”(《惜春》)“北山吹雨送残春,南涧朝来绿映人。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暮春》)“重将白发旁墙阴,陈迹茫然不可寻。花鸟总知春烂熳,人间独自有伤心。”(《重将》)苏轼惜春留春:“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减字木兰花》黄庭坚伤春光易逝:“鸟声春渐长,烟雨春薄暮。风光不长妍,如客暂时寓。”(《次韵感春五首》其四)陆游伤春挽春:“残年流转似萍根,马上伤春易断魂。”(《马上》)“老客天涯心尚孩,惜春直欲挽春回。”(《春晚书怀三首》其三)范成大伤春怀思:“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晚步西园》)杨万里惜春伤春怨春反复再三:“风风雨雨又春穷,白白朱朱已眼空。拚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又和风雨二首》其二)“懊恼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小溪至新田四首》其四)“等春不到怨春迟,又是红稀绿满枝。雨后晚花犹好在,槛前残醉欲醒时。百年人事皆如许,千载诗声亦浪垂。”(《春尽有感》)

春季不仅是自然季节,而且还是文学象征时节。尤其是暮春时节百花摧残的凄凉景象让人感恨伤怀,而人生美好青春的流逝、壮丽江山的沦亡同样让人落寞愁怅,这种异质同理的现象引发诗人的类比联想。刘永济概括辛词“大抵喜以春比盛时,在身则为少壮之光阴,在世则指有为之时势。然则此处(指《摸鱼儿》上阕)之意,实可作双关身、世观。”而(下阕)“结尾之意,可知所惜之春非指一身之遭遇,实乃身世双关。”[4]这种形象描写中寓含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是“伤春”抒情范式的升华。

总之,古代文人“伤春”的遗恨如泣如诉,绵绵不绝,形成了诗史上具有惯例性的“伤春”抒情范式。究其发生原因,一方面是由自然物候的剧烈变化所引起。自然界花开花谢的盛衰,让诗人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万物的荣衰、国家的兴亡甚至历史的兴衰;另一方面则缘于诗人自身具体情事的感发而“伤春”。

三、“秋悦”抒情范式

“秋悦”抒情范式,是发生于秋季的文学抒情范式,大体对应秋季三月中的初秋、仲秋时节。此时凉风骤至,“白露降,寒蝉鸣”,鸿雁来归[5];暑去凉生,气温凉爽适中。人们身体舒泰,心情愉悦,摆脱夏日的烦躁变得格外爽朗。“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王粲《公燕诗》)“和泽同三春,清凉华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诗》)“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王僧孺《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过得炎蒸月,尤宜老病身。……楼月纤纤早,波风袅袅新。光阴与时节,先感是诗人。”(白居易《新秋喜凉》)诗人为炎暑消退、凉爽渐生而身心愉悦,诗情陡生。

秋天是收获季。田野枝头,满目金黄,果实累累,让人兴发丰收的喜悦。《诗经》赞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小雅.楚茨》)杜甫喜“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茅堂检校收稻二首》其一)陆游尤爱“八月暑退凉风生,家家场中打稻声。穗多粒饱三倍熟,车轴压折人肩頳。”(《秋词》三首其二)范成大喜“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秋日田园杂兴》)杨万里赏《田家乐》事:“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秋空明净,秋气清朗,秋容悦目,秋色宜人,故诗人悦秋赏秋。孟浩然耽爱《初秋》清凉夜景:“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秋光》激发陆游诗情:“年年最爱秋光好,病起逢秋合赋诗。”诗人享受《秋晴》时光:“身健心闲百虑轻,秋晴未必减春晴。晨窗暖日烘花气,午枕微风送鸟声。”杨万里感怀“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休道秋山索莫人,四时各自一番新。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秋山二首》其一)叶梦得独赏“一曲青山映小池。绿荷阴尽雨离披。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鹧鸪天》)

秋色独好,激发诗情,故诗人诵秋赞秋。刘禹锡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之一》)杜牧赞秋色远胜春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欧阳修独赏秋节:“四时惨舒不可调,冬夏寒暑易郁陶。春阳着物大软媚,独有秋节最劲豪。金方坚刚屏炎瘴,兑气高爽清风飚。”(《送子野》)陆游反复咏赞:“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闲适二首》其一)“节物喜更新,清秋最可人。”(《秋兴》)“四序虽悉佳,莫若新秋时。”(《游山》)而秋声尤能激发壮士豪情:“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鞴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秋声》)

总之,初秋、仲秋二月,气候凉爽,气温适中,物候宜人,诗人身心愉悦,诗情温暖,故咏秋赞秋。由此形成了诗史上具有惯例性的“秋悦”抒情范式。

四、“悲秋”抒情范式

“悲秋”抒情范式是发生于秋季的文学抒情范式,大体对应于秋季三月中的季秋时节。此时气候由凉转寒,物候变化剧烈。金风肆虐、白露霜降、草木摇落、大雁南飞、寒蝉凄切等物候现象引起诗人强烈的生理及情绪反应,也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人的万般愁绪。顺应自然物候这种由繁盛走向衰败的变化,诗人的情绪因此也经历了由愉悦向悲愁的转变。

文学史上诗人季秋“感时”“感物”,悲情汹涌,如海如洋。《诗经》首唱悲秋的“摇落曲”:“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四月》)屈原弹起了悲秋的“楚歌”:“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悲回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宋玉《九辩》奠定了古代“悲秋”文学传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睹秋色而兴悲思(《秋风辞》)。应璩感伤“秋日苦促短,遥夜邈绵绵。贫士感此时,慷慨不能眠。”(《杂诗》)阮籍感物而悲:“开秋兆凉气,蟠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咏怀诗八十二首》)

唐人“悲秋”,浓墨重彩。大唐明主李世民《初秋夜坐》感时生悲:“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宋玉之后,杜甫将“悲秋”文学推向高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宋玉“悲秋”,杜甫同慨。杜甫“悲秋”,滔滔不绝,千回百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悲秋》)诗人受自然季节的触发、融家国身世之悲于一体,汇聚成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悲秋”。盛唐之后,具有杜甫如此博大“悲秋”情怀的佳作几无可见。

唐人之后,宋人的“悲秋”情结犹如大河东去,奔流不息。寇准惊秋悲秋:“蝉噪木叶下,远客忽惊秋。凝恨悲晚候,万绪皆如抽。芳时同梦幻,急景如奔流。念我何为者,年来生百忧。”(《成安感秋》)(《新蝉》)陆游则继杜甫之后再掀“悲秋”的情感高潮。诗人因事无成而《悲秋》:“病后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为壮志消磨、国家残破而悲思:“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销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其二)“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悲秋》)“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范成大聆蝉而悲:“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送尽秋。”(《秋蝉》)为国事不堪而悲恨:“霜入丹枫白苇林,横烟平远暮江深。君看雁落帆飞处,知我秋风故国心。”(《题山水横看二首》其二)杨万里《感秋》而悲秋:“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

总之,古代文人“悲秋”的愁怨,比山高,似海深。郁积于胸的“悲秋”情结,道不尽的“悲秋”意绪,皆情有所系,思有所牵,丰富复杂。诗人一方面因览睹感发于自然界生命的摧折而兴发悲思;另一方面,又受不同时空背景下相异情事的感发催化而兴发悲情;由此汇聚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秋”洪流,形成了诗史上惯例性的“悲秋”抒情范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春愉”抒情范式、“伤春”抒情范式、还是“秋悦”抒情范式、“悲秋”抒情范式,都与四时节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认为:天(自然)有四气:“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同有也,”;而人的情绪与自然四季相对应亦有四气,“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6]普通人感天地四时之气而生喜乐忧悲之情,而诗人则感时感物而兴发丰富诗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7]“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8]“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9]陆机、钟嵘、刘勰等人都揭示出诗人四时感物而兴发诗情的创作原理。但是,产生于春秋二季的春愉、伤春、秋悦、悲秋情绪更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因此才形成了诗歌史上具有惯例性的、代表性抒情“体系”或“范式”。

[1]库恩著.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0-47.156-171.

[2]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5,318-319.

[3][5]礼记正义.月令[A].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55-1374.

[4]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微睇室说辞[M].北京:中华书局,2007,81-82.

[6]袁长江主编.董仲舒集 春秋繁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55.

[7][8][9]陆机.文赋[A].钟嵘.诗品序[A].文心雕龙.物色[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70.309.241.

(责任编辑:胡光波)

Abstruct:Poetry in ancient China there is poetry creation community jointly set up by following a set of poetry "system of norms,standards and practices" or practice of observing things way of thinking,a sense of aesthetic style and lyric poetry "paradigm".One of the most typical,has universality,practices the lyric poetry of "system" or "paradigm" is:"spring please","spring" lyric paradigm lyric paradigm,"qiu yue" lyrical paradigm ","come into my autumn" lyric paradigm,etc.

Chinaancienttimespoetrylyricalparadigm

LIU Gui-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China;ancient poetry;lyrical;paradigm

I206.2/.4

A

2096-3130(2017)05-0012-05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5.004

本文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气候与季节变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之影响研究”( 2011LW065)的阶段性成果

2017—06—20

刘桂华(曾用笔名刘贵华),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悲秋抒情范式
辛丑立秋日有怀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新语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春 日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会抒情的灰绿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借物抒情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