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白马篇》本事考原

2017-03-10舒大清

关键词:曹丕曹植传记

舒大清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曹植《白马篇》本事考原

舒大清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过去学界认为曹植《白马篇》塑造一个勇士形象,表现曹植建功立业之心。实际细读此诗,塑造的是一个名将形象,是以其兄长曹彰的一次对乌桓部落叛乱的辉煌镇压胜利为原型本事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争夺太子位上,曹彰已经和曹植绑在一起,对曹彰的名将猛将形象的树立,有利于自己政治集团力量。以至其中内容,包含了夸张倾向。

曹植;白马篇;本事;曹彰

对曹植《白马篇》的中心,学术界以为主要表达其建功立业之心。如袁行霈《文学史》曰:“此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1],于海峰认为:“曹植的《白马篇》是最早的以游侠形象为抒情主人公的诗歌。”[2]其他研究大体与此判断接近。这种看法实际有更早的源头,《太平御览》359卷兵部引此诗,题为《游侠篇》,认为此篇表现的是游侠生活。而沈德潜《古诗源》解读为:“白马者,言人当立功为国,不可念私也。”[3]后人的理解大体不出此范围。《白马篇》真的是表现游侠儿的侠义精神和作者的建功立业之心吗?非也。曹植的诗歌与其父亲曹操一样,绝大多数诗歌是实录,即在生活中曾发生过的事件,成为自己诗歌的题材来源。这首也不例外,其产生源头,还是来自实际生活事件的触动。本诗就是源于汉末建安时代一次战争,即与他关系最近的同父母兄长,任城王曹彰一次出击并大破匈奴叛乱活动的记录。以下具言之。

《三国志任城王传》:“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遂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以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近,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4]

将曹彰这一段传记记录与《白马篇》内容比较,惊人的相似。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重叠。第一,曹彰北征地域与《白马篇》中一致。在《白马篇》中的故事,“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故事发生在幽并一带,幽即幽州,并即并州,前者在今天河北一带,后者在今山西境内,而将二者合称的时候,常见的是指河北山西北部,此一带,正是汉人与北部少数民族匈奴乌桓鲜卑交界并经常纷争的地段。而在曹彰传记中,也很清楚的说明反叛北方少数民族是在代郡的乌桓人。代郡在哪一带呢?就在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及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周边谷地盆地,及内蒙古南部赤峰南边的兴和县和尚义县。南边界为山西的雁门关恒山山脉北京西北燕山山脉太行山脉之北,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以南地区。在匈奴人衰落之后,乌桓和鲜卑人逐渐迁入这一带,并取代了匈奴人,对汉地构成威胁和骚扰。此外《白马篇》还说“连翩西北驰”中的西北,这个“西北”就是指的河北平原北向以望的地方,在今日河北中部,西北望,依然在今天河北山西的北部。而曹彰传里面,清楚的写道曹“彰北征,入涿郡界”。涿郡就在今天北京市的南边地带,往西北方向就是紫荆岭山脉上的紫荆关,扼张家口大同与河北平原之间的关口,在太行山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的最重要关口。曹植的地理方向之西北,代郡也在河北平原的西北方向,二者一致。《白马篇》又说“扬声沙漠陲”,沙漠正是指的内外蒙古高原,古人指为漠南漠北,漠即沙漠。正是汉人与匈奴乌桓交界处。后面说的“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这边城胡虏依然是指这一带地理。后面还提到匈奴和鲜卑,汉末乌桓鲜卑一直都住在河北山西北部辽西西部到内蒙古南部一带。曹彰传记中的反叛部落谓之乌桓,而《白马篇》中的叛变部落是匈奴,似乎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古代诗歌中或者文章中,经常用匈奴代指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包括后来的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皆以匈奴称之。如岳飞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匈奴指的是金人。胡虏胡人皆通指北方少数民族。

第二时间。本诗中并未指明此次战斗发生的时间。但现在学术界基本认为此诗是曹植早期作品。这一点没有争议。而曹彰击败乌桓叛乱,其传记记载就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可证诗歌与传记大体在同一时段。

第三,《白马篇》中主人公的武艺和军事素养。其军事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白马篇》谓之有四种能力。第一是骑马的技艺极为娴熟。“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俯身散马蹄”,“厉马登高堤”,对骑马是非常熟练,而且爱骑马。曹彰传记里面记录曹操笑曹彰是“好乘汗马”,早年他的本领“少善射御”。这“御”本指驾马车,这里就是指骑马了。曹彰传记说自己是“将十万骑驰沙漠”,还是指的骑马。诗歌和传记在骑马技术的记载是一样的。第二个能力是射箭技术。《白马篇》称为“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而曹彰传记说他“少善射御”,射箭的技术神乎其技。曹彰在战斗中“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足见他的射箭神技达到惊人的水平。第三是格斗和短兵相接的能力。《白马篇》说“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摔跤和骑马技术兼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极为勇悍,灵活如猴,勇如龙虎,武艺惊人。在传记中记载说曹彰“膂力过人,手格猛兽”,在战斗中曹彰表现极为神勇,“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是一场浴血大战,曹彰格杀得敌人血肉横飞,真可谓所向无敌,威如天神。

第四,一往无前的无畏拼搏精神。《白马篇》中的勇士在战斗中,就是拼命搏杀,完全是浴血奋战。“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就是不怕死彪悍之至。曹彰也是这样的大无畏精神,牺牲性命,在所不惜。传记说他战前表态是“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拼命杀敌,冲在最前。“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遂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即使身上铠甲中了几箭,也毫不在乎,这种勇敢,确实惊人。有这样的将领,才能在战斗中取得辉煌的胜利,古来如此刚猛的将领和勇士真的不多见,无论读诗,还是读曹彰传记,确实为他的盖世之勇感动。

第五,战斗的结果一致。《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诗歌描述的战斗结果辉煌之极,既击败了匈奴人,又顺手将鲜卑人降服。曹彰传记录的结果与此一样。“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在曹彰大败乌桓之后,现场观战的鲜卑首领,看到曹军攻势凌厉,向曹彰投降,整个北方就澄定了。曹彰的勇敢震动了鲜卑人,未经交战,就把另外一个部族给制服了,诗歌和传记记录的事件完全重合。

虽然说诗歌可以虚构,有时是对现实事件的加工,表现某种精神。但是《白马篇》与曹彰的战斗史实,竟然达到五个方面的完全重合与一致,还是让人惊异的。唯一的解释是,《白马篇》描述的就是曹彰这次战斗的全部过程。

《白马篇》确实塑造了一个勇士,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亲爱的哥哥曹彰。这个勇士骑马射箭格斗的技艺盖世无双,而且勇悍绝伦。在一次对乌桓人的镇压之中,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取得了一场辉煌而彻底的胜利,且趁势将另一部落鲜卑加以降伏。在曹魏政权的巩固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曹彰卓越军事将领的形象就塑造树立起来了。

背后的政治和个人情感因素。

本诗塑造的名将形象,大体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惟其如此,曹彰的形象就格外突出,卓然挺立于曹操政权背景之下。曹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清楚,为其兄长曹彰做宣传,同时也增强自己阵营的政治力量,为在与曹丕的太子争夺中,发挥影响。

这就要谈到曹植与曹彰关系。《三国志》中,陈寿将曹植和曹彰的传记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同父母的兄弟,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还是曹操儿子们中站在一条线上的政治势力,可见作者对于当时历史的深刻认识。曹彰和曹植与曹丕一样,都是曹操和卞太后的儿子。二人关系极为密切,一是他们本来就是至亲兄弟,关系自然密切,且年龄相差不超过三岁。可能有人说曹丕跟他们也是一母所生呀,为什么关系不好呢?在曹操特别喜爱的爱子曹冲长子曹昂死亡之后,太子人选就在曹操最中意的两位儿子丕和植之间展开。为了这个太子人选,至亲骨肉丕和植就势同水火了。而他们的同母兄弟曹彰就自然要站在其中一个人一边,曹彰选择曹植。曹彰遂成了曹植的党徒,曹丕的敌人了。在《任城王传》中,看到曹彰与曹丕的矛盾,甚至于超过了丕与曹的矛盾。《任城王传》:“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至葬,赐銮辂、龙旂,虎贲百人,如汉东平王故事。子楷嗣,徙封中牟。五年,改封任城县。太和六年,复改封任城国,食五县二千五百户。青龙三年,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5]

在曹操去世之前的建安二十五年,曹彰依然有强大的兵权。此时他被父亲曹操任命为代理越骑将军,镇守长安关中。而长安差不多管辖曹魏政权的西北地区,是曹操在建安十六年消灭关中韩遂、马超势力之后的核心,加上他的王子身份和之前立下的战功,其为曹操所倚重,可以想见。虽然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似乎可以后顾无忧。实际上,即使太子已定,并不意味曹丕大事确定。因为汉建安二十四年,荆州关羽包围襄阳,曹操命曹植作为统帅,前去增援被围困的曹仁于禁庞德等人。表明曹操是希望通过此举,让曹植建立军功,为他积累功勋名望打基础,以便将来取代曹植太子位。说明即使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对曹植尚未彻底死心,还有可能将曹丕废除重新启用曹植。当然最后在曹丕的操纵下,此事未能成行,致曹植醉酒而失去了很大机会。但还是可以看到曹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曹丕大位并没有彻底稳定。建安二十五年时候,曹操让曹彰镇守关中,显然是做曹植的声援。《三国志》裴注补充说“彰至,谓临淄候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6]曹彰说曹操去世前要召回曹彰,是要重立曹植做接班人,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包含很大的可能。

而后来曹丕继位之后,对曹植和曹彰的打击,更可以证明,曹彰和曹植对其位置的威胁达到极致,给他的心理带来多大的折磨。继位之后,就命令曹植和曹彰等到自己的诸侯王国去,将特别贫瘠的国土封给曹彰曹植。在黄初四年,曹植曹彰一起来朝京师时,将曹彰毒杀。而后来在曹丕儿子魏明帝时,将曹彰儿子曹楷的封爵削除两千户,也是对曹彰的继续惩罚。

那么再看曹植写下的《白马篇》塑造的如此天才的战将勇士形象,其目的就清楚了,就是要将曹彰塑造成最优秀的将领,成为国之干城,最有力的屏障。同时有这样的杰出兄弟保驾,自己当天子,那还有什么问题呢?以故在建安二十三年,曹彰取得一场卓越的胜利,对他进行歌颂赞扬,就理所当然。

那么曹彰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卓越的表现?当然大体是接近的。但要到如此勇悍盖世,不免也有些夸张。这个形象,几乎比项羽都要勇猛,至于当世名将曹仁夏侯渊于禁李典徐晃之辈,那更是望尘不及。而曹植的笔端,就有这样的力量,就能把曹彰夸到如此地步,客观上塑造一个文学史上盖世无双的英雄形象,也算政治争斗带来的副产品。

[1]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

[2]于海峰.曹植游侠诗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

[3]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3.

[5]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4.

[6]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4.

(责任编辑:胡光波)

I206.2/.4

A

2096-3130(2017)05-0003-03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5.002

2017—04—17

舒大清,湖北鄂州人,文学博士,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曹丕曹植传记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曹植《白马篇》赏析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